老子范式中“柔实力”与约瑟夫·奈“软实力”的比较研究

2017-03-28 07:31李定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约瑟夫老子范式

李定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

老子范式中“柔实力”与约瑟夫·奈“软实力”的比较研究

李定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

相较于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老子范式中的“柔实力”概念,对柔性力量与刚性力量之间关系、柔性力量发挥作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守柔等方面,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充满了东方智慧,有些内涵甚至远超越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一些方面克服了软实力理论的局限性。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中国视野”中,发掘传统文化典籍中“柔实力”等内容并使之现代化,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软实力;柔实力;老子范式;约瑟夫·奈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风靡世界,掀起了一股软实力研究热,包括对这一概念内涵及外延的评述、对美国和中国软实力的研究等。有学者在批判性评析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柔实力”概念,主要包括对以刚逞强和好战逞强理念的摒弃、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内容,认为这一理论包含在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在《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经典著作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与研究,将其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1](p54-70)本文通过对《老子》一书的文本分析,发掘其中蕴含的柔实力思想,并从刚性力量和柔性力量之间的关系、柔性力量发挥作用的途径、柔性力量的来源等三个方面,对柔实力和软实力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凸显其内在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一、软实力概念的内涵及评析

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中最早提出和论述的,同时对美国未来的实力进行了预测。[2]2004年,约瑟夫·奈在其新著《软实力:在世界政治中获得成功的途径》中,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系统阐释,并对早前提出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是国家实力中的两面。一个国家既可以通过威胁或奖励他人,也可以通过吸引他人来实现本国的目标。[3](p6)前者是一种硬性命令式权力(hard command power),主要与一个国家的军事、经济等物质性力量联系在一起,一般通过经济或者军事手段来引诱或威胁他人改变自己的意志或行为。从行为角度看,软实力是吸引力。从资源角度看,软实力是那些产生吸引力的资产。[3](p6)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吸引力而不是强迫他国改变自身行为,即主要靠“胡萝卜”而不是“大棒”来实现本国的对外政策目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国际人员往来频繁,大国博弈交织联动。若把关注焦点依然停留在军事水平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则不足以解释国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也无法准确判断和评估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实力。软实力理论顺应了时代趋势,主张发挥一个国家非物质因素,如文化、价值观念、对外政策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而反对过度使用军事力量和经济手段。约瑟夫·奈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其他国家自然愿意效仿;如果一个国家能缔造出与其利益和价值观一致的国际规则,那么在别国眼中其行为就更具合法性。”[3](p10-11)如果一个国家软实力足够强大,在实现国家目标的过程中,就没必要或更少使用代价更高的“胡萝卜”和“大棒”。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强调和重视,有助于人们克服过于依赖物质性因素来界定国家实力的物质主义和简单化倾向,引导人们关注那些抽象的、非物质性、无形的国家实力因素,大大拓展了人们对国家权力和国家实力的认知。[4](p20)这是软实力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

但软实力作为一个政策概念,其内在也存在一些矛盾或局限的地方。第一,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划分的界限上是模糊的。比较硬实力和软实力发现(见表1: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行为和来源),二者都是通过影响其他人的行为来实现本国的目标,但是在发挥作用的途径以及赖以存在的资源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别。硬实力建立在压制和命令的基础上,软实力则建立在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之上。而且硬实力和软实力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是渐进式过渡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约瑟夫·奈为了理论构建上的简约,坚持对国家实力的二元划分方法,自然会产生界限上的模糊,对二者关系的论述也难以自洽。

表1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行为和来源

第二,对硬实力和软实力二者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明。根据约瑟夫·奈对软实力来源的分析,软实力产生于文化、价值观念和对外政策等。但强大的硬实力本身,也是可以产生吸引力的。约瑟夫·奈提出:“强劲的经济实力除了用来实施制裁和对外支付,还能成为吸引力的来源。”[5](p11)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国家推行的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的。美国成为全世界移民向往的地方,这与美国发达的经济水平和较高的生活水准不无关系。硬实力何时对软实力产生正向作用,以及什么情形下对软实力产生负面作用,约瑟夫?奈对此并无明确论述。

第三,软实力的大小难以准确测量。目前对于如何测量一个国家硬实力,已经有着一套成熟的指标和方法。比如对经济实力的测量,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等一系列的指标。但由于软实力来源于抽象性、非物质性、无形的因素,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这种性质决定了对软实力的衡量还难以精确化。在批评者的影响下,约瑟夫·奈在理论完善的过程中也试图尽量去弥补这一不足。比如通过调查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来测算这个国家的软实力,约瑟夫·奈分析了美国、苏联、欧洲、亚洲所具有的软实力资源,但这些只是潜在的软实力,在具体的外交决策中,软实力输出国对接受国吸引力到底有多大,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尽管存在以上缺陷或不足,但总体上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还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而且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也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十分精确。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和理论逻辑,为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软实力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

二、老子范式中“柔实力”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王道”等思想,都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本文认为,柔实力就是守柔、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行为产生的包容力和吸引力。“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6](p1134)纵观《老子》一书,对柔性力量的重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柔实力内容,通过梳理可以将其总结如下:

(一)“守柔”思想。

“守柔”思想在老子范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甚至在有些内容上还过于强调事务“柔”的一面。对“柔”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老子》第五十二章)。能够察见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而且形象地用人和草木来举例,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据此得出结论认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第七十六章):认为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以水为例,从形态上讲,“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当然,这一看法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要看水有多少量,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达到这种状态。

在《老子》一书中,有很多对举的表述。在阴阳对举关系中,老子更重视事物“阴”的一面。相对于刚性力量而言,也更重视柔性力量的作用,强调“守柔”。比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老子》第二十八章)。“雄雌”、“黑白”、“荣辱”均是阴阳对举关系,老子都强调了事务“阴”的一面,选择“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因此成为“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

“守柔”在道的运行机理中起到了工具理性的作用。“道”是老子范式中的核心概念。道在宇宙和自然中,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中都表现为无为无不为。[7](p81)老子之所以反复提倡“守柔”思想,是因为“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道的运动规则是正反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循环往复以致无穷。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老子的这一思想在《列子》一书中得到了继承,在列子看来,“常胜之道曰柔”,认为“柔,先出于己者”。[8](p82)在这里守柔是一种常胜的方法。

对于如何守柔,老子范式中给出了一些建议。“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第十章)意思是说保持专一精神以达到柔弱状态,大概能够像婴儿一样了吧?[9](p38)同时可以退为进,用“退”的手段来达到“进”的目的。“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第六十六章)。通过“守柔”来达到“上民”、“先民”的目的。

(二)“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对于柔性力量和刚性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老子认为柔性力量要胜过刚性力量,即“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第七十八章),认为弱胜过强,柔胜过刚。若从阴阳对举关系来看,则是“阴”要胜过“阳”。

对于如何用兵,即类似刚性力量的使用,老子从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了“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就是说要收束它,必须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增强它;想要废黜它,必须暂且兴举它;想要执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是柔弱胜刚强的机理所在。为了达到积极进取的目标,先从相反的方向上去着手,也是以退为进。

在老子范式中,类似阴阳、强弱、刚柔、直曲、大小、奇正、争让、胜败、无为无不为这些相互联系的对比中,老子重视的是柔性的一面。《老子》一书对柔性力量十分推崇,主要是基于“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的论断,因为事务都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有守柔,才有机会走向强大。在看似消极行为的背后,隐藏的却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即以看似消极的手段去达到积极正面的目的。

(三)功成身退。

老子范式中柔实力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功成身退。既然“柔弱胜刚强”,那么在柔性力量占上风以后,是乘胜而进达到鼎盛状态,还是持盈守弱,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也是一对阴阳对举关系。

一方面,老子提倡有功而不居功。是以圣人“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第二章)。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根据老子朴素的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样不居功才能有功,居功自傲反而无功。另一方面,老子提倡功成身退。认为“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老子告诫人们不可“盈”,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这与古人观察到的“日中则移,月盈则亏”的自然现象是相符的。“盈必毁,天之道也”。[10](p1665)既然自然规律如此,那么功成身退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但是凡事知易行难,功成身退的道理虽然简单,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正所谓“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历史上像范蠡、张良那样能功成身退的毕竟不多。翻开一部世界大国兴衰史,守成国迷信武力与征伐,追求超越国力的目标基本是共性的原因。

三、柔实力与软实力思想的比较

老子范式中的柔实力思想高度评价事物柔性力量的一面,强调“守柔”。这一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影响至深,小到人们的处事方式,大到国内政治,也适用于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苏联东欧解体后,中国面临前所未有压力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思想。“韬光养晦”就是要“守柔”,决不当头,以“柔弱胜刚强”,以“守柔”来赢得发展和时机。正如老子认为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第三十六章)。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是正确的,缓解了冷战刚结束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战略压力。

软实力理论扩大了国家实力来源的范围,从而大大拓展了国际关系理论中对国家实力和国家权力的认识。软实力思想要求正确看待国家实力中的非物质因素,从而充分发挥这些非物质因素的作用。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软实力在对国家实力中非物质性、抽象和无形因素的强调上,和老子范式中柔实力对柔性力量的重视上,二者有一定的共通点。从阴阳对举关系上来讲,就是要重视国家实力“阴”性的一面。

对比老子范式中的柔实力思想和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刚性力量和柔性力量之间的关系。

刚性力量和柔性力量是国家实力的两个维度,双方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软实力理论的基点便是从分析军事、经济力量等硬实力的基础上展开的,强调重视国家实力中非物质因素的一面。约瑟夫·奈最初提出软实力理论时,是为了批驳美国衰落论。[11](p88-89)认为美国的硬实力虽然衰落了,但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因此美国的国家实力尚未衰落。柔实力和软实力思想都强调重视柔性力量的一面,但在看待刚性力量和柔性力量之间的关系上,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柔实力认为柔性力量和刚性力量是一种阴阳对举关系,本身是相互转化的。最能体现老子对柔性力量重视的论断便是“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这一论断的理论基础便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认为事物都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即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老子对柔性力量和刚性力量之间关系的论述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贵柔”、“守柔”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我们对“柔弱胜刚强”的思想需要辩证地看待。在中国历史上,固然有像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这样的以柔胜刚、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但也存在不胜枚举的以多胜少、以强胜弱的例子。柔弱胜刚强是有条件的。对于老子的这一观点,可以解读为当处于柔弱地位的情况下,人们应该想办法转变这种状态,使之成为柔弱胜刚强。[7](p92)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不利的境地中,要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强调了如文化、价值观念和国际规则等非物质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从而克服了现实主义者过于依赖物质权力来界定国家实力的某种局限性。在约瑟夫·奈看来,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联系。[12](p61)硬实力可以产生软实力,但硬实力的不当使用也可能损害软实力。在2003年初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后,约瑟夫·奈撰文指出美国在伊拉克过于依赖硬权力、蔑视国际制度的单边主义行为,会损害自己的软实力。[13]这也反映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主要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

比较柔实力和软实力思想,二者都强调要重视柔性力量,但柔实力的程度更深一些,甚至还有一点柔性崇拜的意味。同时,柔实力思想还从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守柔”的逻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纵观历史上衰落的霸权国家,大多是因为过度扩张,透支国家的刚性力量,结果便走向了衰落。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14](p60-95)对于大国崛起中的行为,柔实力思想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对崛起中的中国也有警醒意义。软实力思想强调了文化、价值观念、国际规则等非物质因素对国家实力的重要意义,认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相互联系,丰富了我们对国家实力的认识。比较而言,柔实力思想对柔性力量与刚性力量之间关系的论述上更为深刻和全面。

(二)柔性力量发挥作用的途径。

在如何发挥柔性力量的作用以及所发挥作用的途径上,柔实力和软实力思想也有所不同。老子范式中柔实力思想一方面提倡“专气致柔”(《老子》第十章)。这在道家的养生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运用到国际关系上来,就像个人要清心寡欲一样,国家需要树立合理的目标,必要时还要韬光养晦、善于守拙,专心做好国内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以退为进,用看似消极的手段来达到积极的目的,做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七十六章)。

在发挥柔性力量的作用上,柔实力强调“守柔”,即认为柔性力量本身是好的;当具备条件时,要积极想办法改变状态,以“柔弱胜刚强”;当以柔胜刚以后,事物会不断发生变化,如自然现象的“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一样,[15](p158)需要及时功成身退、见好就收。可以说,守柔、柔弱胜刚强、功成身退自成体系,就像工业产品生产中的流程控制一样,对国家如何发挥柔性力量的作用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认为,主要是通过吸引力来影响他国的偏好。表现为通过自己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促使他人确定自身的偏好。[2](p31-32)约瑟夫·奈认为聪明地运用软实力的方式,是软硬实力并重。[3](p129)在具体的方式上,主要是通过吸引和日程安排来发挥柔性力量的作用。

在如何发挥柔性力量的作用上,柔实力思想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循环,有着宏观的指导意义;而软实力思想相对具体很多,通过吸引力和日程安排来达到影响他国偏好,从而达到自身的目标。

(三)关于柔性力量的来源。

对于柔性力量的来源,在柔实力中可认为来自于

“道”。“道”是一种混混沌沌的原始未分化物质,“有无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老子的道,就是本原,就是法律规则,是物质也是精神,是自然也是人类,一切都是通过自然化育出来的。[7](p110)当然,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老子》一书并没有指出柔性力量具体的来源。

软实力理论正好弥补了老子范式中柔实力思想在这方面的不足。软实力思想强调非物质因素,如文化、价值观念和国际规则等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根据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吸引力。这主要是指普适性的、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二是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比如目前美国提倡的“普世价值”观,即自由、民主、人权观念,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国的吸引力。三是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如果能通过国际规则嵌入本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的话,就可以使本国的国际行为具有合法性,这样就没必要使用代价高昂的“胡萝卜”和“大棒”。[3](p10-11)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文化、外交政策、国家体制等,都可能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所赖以存在的资源。

与柔实力中柔性力量主要来自于“道”相比,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来源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前者更为宏观,具有一般的指导性;后者则更为具体,与当今时代结合更加紧密(对比详见表2)。

四、结论

基于和约瑟夫·奈软实力思想的比较,本文对老子范式中的柔实力思想进行了探析,并不是要论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思想受到了老子的影响,或者说约瑟夫·奈和老子不谋而合。

表2 柔实力和软实力思想的比较

通过比较研究,以软实力的理论逻辑为放大镜来看,本文认为老子范式中的柔实力概念,对柔性力量发挥作用的途径、柔性力量与刚性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守柔等方面,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观点,有些内涵甚至远超越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老子范式中的柔实力思想充满了东方智慧。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面看,柔实力思想对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如何重视并提升柔性力量在中国国家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借鉴西方理论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当然,《老子》一书并不是专门研究国际关系的著作,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小到为人处世思想,大到政治哲学。发掘老子范式中的柔实力思想,也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局限,比如柔实力的具体来源、柔实力大小的测量等。若在充分发掘其他文化典籍内容的基础上,比如《战国策》《春秋左传》等,不断深化对柔实力的研究,有希望弥补上述不足。

在国际竞争日益立体多维的今天,提升国家软实力日益重要。目前国家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16]有学者指出,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上,要有“中国视野”,同时“有必要挖掘中国思想家们在这一方面的内容”。[17](p64-71)本文对老子范式中柔实力思想的分析,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老子》本身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叶自成,陈昌煦.从美国“软实力”到中国“柔实力”——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评析[J].国际观察,2015,(2).

[2]Joseph S.Nye,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M].New York:Basic Books,1990,Chapter 2.

[3]Joseph S.Nye,Jr.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4]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1).

[5][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6]吕氏春秋新校释:卷十七(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叶自成,龙泉霖.华夏主义[M].北京:人民日报社,2013.

[8]列子集释: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张松辉.老子译注与解析[M].长沙:岳麓书社,2008.

[10]左传·哀公十一年[A].春秋左传注: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周琪,李枏.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4).

[12]Joseph S.Nye,Jr.,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5rd ed.[M].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Inc., 2005.

[13]Joseph S.Nye,J r.U.S.Power and Strategy after Iraq[J].Foreign Affairs,Jul/Aug 2003.

[14]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5]《文子·九守》,《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6]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17]叶自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中国视野[J].外交评论,2005,(6).

责任编辑 申华

B223. 1;阅82

A

1003-8477(2017)03-0044-06

李定华(1981—),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约瑟夫老子范式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下)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上)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约瑟夫·科尔曼的歌剧批评(上)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