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古汉语研究》词汇研究综述

2017-03-29 00:00孙文颖
关键词:辞源古汉语词义

孙文颖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大连 116081)

近十年《古汉语研究》词汇研究综述

孙文颖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大连 116081)

对近十年《古代汉语研究》所刊登的有关古汉语词汇的文章进行了梳理。首先按照成果类型对将文章进行分类;其次,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两个方面简单总结出近年来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特点;最后,对词汇研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古汉语研究》;词汇研究;发展方向

《古汉语研究》目前学术界唯一一家专门研究古汉语的学术刊物,设有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训诂、语法、修辞及古籍整理等专栏,发表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全国核心期刊之一。近十年来,《古汉语研究》中在词汇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据初步统计,2006至2015这十年间,发表在该期刊的有关古汉语词汇研究文章超过百篇。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词义考释研究

对古汉语词汇的研究离不开对词语意义的具体考释,近十年来的《古汉语研究》所收录的古汉语词汇文章中,词义考释类最多,有近140多篇,从文献类型上看,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传世文献

1.佛经和佛典

近几年来,佛典的研究日益受到了重视。如李维琦《佛经释词三续》(2012.1)引《大宝藏》、《道行经》六种异译等多部传书探讨《道行般若经》中“自然”、“恍惚”、“佛种”这三个词语意义。即“自然”本指自性、本性、真性,但这些本无,所以就引申为无自性、无本性、无真性以至于无有,“恍惚”,虚幻不实,“佛种”,生佛果之种子[1];季琴(2007.4)、谭代龙(2008.2)、李国英(2015.4)分别考释了《高僧传》、《生经》、《大藏经》中的词语。郑贤章则关注佛典中疑难俗字的考释,撰有《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札考》(2011.2)、《以可洪〈随函录〉考汉语俗字若干例》(2006.1)、《以可洪〈随函录〉考汉语俗字(续)》(2007.1)。

2.诗词曲

对诗经词语考释的研究由来久已,但是近几年却寥寥无几,仅有两篇,分别是林海云的《〈诗经〉中的“斯”字考察》(2010.1),重点研究“斯”的句法分布、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滕志贤《〈诗经〉训诂辨疑二题》(2008.3);对词曲的研究也仅有李申、徐荣《〈缀白裘〉词语续释》(2007.4)一篇,诠释了其中意义难明的“扯宽皮”、“交卯运”、“打磨古”等八条词语。

3.笔记小说

近十年,笔记小说的研究侧重于疑难词语的考释和补释。如雷汉卿《〈醒世姻缘传〉词语零拾》(2007.3)对《醒世姻缘传》中的“打发”、“风景”、“混账”、“老婆”、“零碎”等几个词语在大型语文辞书解释的基础上进行补充[2]。此外还有董志翘《〈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2007.2),郭作飞、周红苓《唐宋笔记疑难语词考释》(2009.4),赵红梅、程志兵《〈杜骗新书〉词语补释》(2011.1),夏凤梅《〈原本老乞大〉词语释义三则》(2006.3)。

除了疑难词语考释,还有方言词与方俗词的考释。雷汉卿《〈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补释》(2006.3)补充解释了“除的家”、“打立水”、“黑面”三则向来解释欠确或未曾解释过的词语。杨会永《〈聊斋志异〉中的“敬”的一种方言义》(2007.4)认为“敬”在近代汉语文献中的“特意”义比较稳定,且具有一定的方言基础和语义来源。徐时仪《〈朱子语类〉方俗口语词考》(2013.1)在比勘今存宋刻本《池录》、朝鲜古写徽州本、明成化本《朱子语类》等各本异同的基础上,考释了其中的“老草、潦草,搉、阁、局,转、转语”等方俗口语词[3]。王祖霞《〈西洋记〉方俗语词札记二则》(2006.3)探讨了“透”、“吃力”的释义并指出多部词典中对其收录错误之处。

4.其他经典著作

除此之外,还有几篇对其他经典著作中的词语进行研究,大部分是对个别词义的考释,例如陈晓强《〈论语〉中的“敏”字解》(2009.3)一文将《论语》中“敏”出现的九处分别作了具体的阐释,论证“敏”与以“用心”为核心内涵、以“审慎”为基本内容的优秀品德在词义上是统一的,否定了“敏”译为“敏捷、敏疾”的说法[4],类似的有王月婷《〈礼记〉“煎盐”新诂》(2010.2)、霍生玉的《〈荀子·成相篇〉“独鹿”新解》(2014.4)。此外,还有对专书中重要词汇进行探讨,郭辉《〈汉语大词典〉词语考释二则》(2008.2)、杨琳《〈史记〉疑难词语解诂》(2009.4)、杨逢彬的《〈论语〉语词琐记》(2011.2)。

(二)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因其真实性、共识性等特点倍受关注,尤其是敦煌吐鲁番文献和金文简帛。

1.敦煌吐鲁番文献

敦煌文献是汉语词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董志翘《敦煌社会经济文书词汇语法札记》(2009.1)对敦煌社会经济文书中“被”、“口乘”、“交、交甚”等十组新兴的词语进行考释并分析了其语法现象[5]。此外,还有金颖、张春秀《〈敦煌变文集〉的“但”》(2007.3)、喻遂生《敦煌〈尚书〉残卷中的副词“之”》(2008.4)、景盛轩《说“饽饊”》(2007.4)、王绍峰《“巴毁”新考》(2009.1)、张铉《“齖”新考》(2009.1)皆对敦煌文献中某个别词进行考释。在吐鲁番出土文献方面,王启涛《吐鲁番出土文书疑难词语新考》(2013.1)对吐鲁番出土文献中的三组疑难词语进行诠释,而许建宇《吐鲁番出土书文疑难词语新考》(2013.1)、肖瑜《〈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札记一则》则对墓志中的费解之处进行解析。

2.金文简帛文献

如谢明文《金文札记二则》(2010.3)、武振玉《试论金文中“咸”的特殊用法》(2008.1)、陈练军《居延汉简词语札记三则》(2007.2)、陶曲勇《说“汲落”》(2009.2)(居延汉简词语)、宋芸芸《简帛文献释读札记三则》。

二、词汇分类研究

(一)常用词历时演变

词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常用词也不例外。如尹戴忠《“目”、“眼”、“眼睛”历时演变研究》(2013.2)以朝代这一时间线索来阐释“目”、“眼”、“眼睛”的历时演变,即先秦到宋元“目”—明代“眼”—现在“眼睛”[6];金颖《常用词“过”、“误”、“错”的历时演变与更替》(2008.1)通过对汉语中表“错误”义的词的考察,观察了它们的演变过程,即先秦两汉“过”—魏晋南北朝“误”—唐代中期“错”。王国珍《“喫”“食”“饮”历时替换的不平衡性及其认知》(2010.1)详细地阐述了“喫”“食”“饮”历时替换过程,在这过程中“吃”发展迅速并最终完成了对“食”的替换,而“吃”对“饮”的替换进展比较缓慢,最终被“喝”取代,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并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7],类似的还有王琪《从“箸”演变到“筷子”再探讨》(2008.1)、叶桂郴《“买”“市”“购”的历时演变》(2011.4)、郭洪义《灰、灰身、灰身塔》(2015.2)。此外还有对常用词词义演变的考察,如李小华《“僵”之“仆倒”和“僵硬”义演变更替及相关问题》(2009.2)。

(二)复音词与构词法研究

在复音词的研究方面,成果不多,仅有两篇。王云路《试论复音词的结构关系与成词理据》(2013.4)一文以三个常见的复音词为例,探讨其结构关系与成词理据。从而说明:在形音义三者互相求的基础上,结构分析是复音词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复音词有复杂的结构关系;分析复音词结构要置于广阔的语言背景中[8]。刘志生《东汉碑刻联合式复音词研究》(2006.3)则系统地阐释了东汉碑刻联合式复音词的特点和形态结构。

有关词缀和词尾问题的探讨一直都是汉语构词法的热点,王兴才《副词后缀“为”的形成及其类推范围》(2010.1)、冯凌宇《汉语“面”的词缀化考察》(2008.3)、粟学英《“手自”之“自”是词缀吗》(2008.3)、刘传鸿《“切”非后缀考辨》(2014.2)、左双菊《句尾“才是”的词汇化》(2015.1)、惠红军《论汉语词缀功能形成和分化的动因——以〈金瓶梅〉的词缀为缘起》(2011.4)。

近几年对同义问题的研究以单个词汇为主。例如詹绪左、崔达送《禅宗文献中的同义介词“擗”“蓦”“拦”》(2011.3)从它们的语法意义、词形变化、虚化过程、竞争状态以及语用上的特征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尽的研究与阐述[9];还有的探讨了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如陈雪竹《论从语源辨释同义词》(2010.2)用同源求异的方法来辨释古汉语的同义词并提出在运用此方法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三)语源研究

语源探究方面的文章,大多是分析早期意义发展到现代词义的原因。如王云路、黄沚青《“寒暄”问候义产生年代考——中古礼仪词语考释之一》(2012.4)一文旧题东汉班固撰《汉武帝内传》中的“寒暄”本应作“寒温”,认为“寒暄”的问候义唐代才出现,并非产生中古时期[10]。此外还有孙剑艺《“家贼”源流辨考》(2010.2)、师玉梅《系、聨、等字同源》(2006.1)、王礼贤《“春”义溯源》(2006.2)、李明晓《“饿鬼”考源》(2006.4)、张雪梅《“脚”有“足”义始于西汉中期》(2007.2)、陈会兵《“從容”源流考》(2009.3)、覃晓航《“仆鉴”“独力”语源考》(2009.4)、白平《“祭”“祀”本义考》(2012.1)、叶玉英《论“二”、“次”不同源》(2013.1)、陈蒲清《谈“遮莫”、“教(他)莫”的语义及其生成》(2014.2)、张中宇《“巴”字本源考》(2015.3)等。

(四)词的新义

近几年,词所承载的新义大量产生,因此,对词新义的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着重于考释个别词的新义。如王光文《说“擐”》(2006.2)一文考释了“擐”并非“穿、戴”义而是“持”义;蒋宗许《说“无所比数”、“比数”》(2006.2)运用大量的例子论证了“无所比数”、“比数”皆有相提并论义;这一类的词语考释文章所占比例较大,如季忠平《释“介石”》(周易)(2006.3)、张再兴《释“俯”》(2006.4)、邵文利《释“乘”》(2006.4)、陈敏《“卖”有“欺骗”义》(2007.1)、廖志林、宋英华《释“娩”》(2007.2)、胡世文、徐朝红《“粳米”考释》(2008.3)、张凡《释“行宿”、“宿行”》(2009.3)、曾绍皇《“阮囊羞涩”考释》(2010.3)、陈丽君《试释“华清池”中的“华清”》(2010.3)、方平权《释“随在”》(2011.1)、沙志利《“貌侵”释义》(2011.1)、许剑宇《“肉薄”的释义及其语法属性》(2013.1)、卢烈红《“枉状”“月朵”词义考》(2013.4)。

在词义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将视角放在词义的演变、补充、订正与质疑上。如王云路、王前《“烦疼”辨析》(2009.3)、蒋冀骋《词语小札》(2009.4)、呼叙利《“肉薄”补释》(2010.1)、王彦坤、王红美《“潭涨”商榷》(2010.2)、汪维辉《再说“举似”》(2011.2)、禹建华《“摽有梅”别释》(2011.2)、方有国《也释“败绩”》(2011.3)、高玉平、陈丹《“吉”“圭”蠡测》(2015.4)。

三、词汇比较研究

(一)作品间词汇比较研究

汪维辉《〈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词汇差异》(2010.3)全文共列了100多个词语,从同词异议、同义异词、同词而使用频率或用法不同、仅见于前80回或后40回的词语四方面来进行比较梳理[11]。方一新《从佛教词语和一般词语看〈长阿含十报法经〉》(2014.1)从佛教词语和一般词语的角度比较了《十报法经》的词语,以及李丽《〈魏书〉〈北史〉相同史实部分用语比较研究》(2008.3)。

(二)具体词语用法比较

徐时仪《“嚏”、“欠”和“唾”、“涎”词义考探》(2009.3)、林新年《唐宋时期助词“取”与“得”的差异》(2006.3)、彭文芳《“炮烙”与“炮格”辨》(2008.3)、李朝红《“瓠”与“匏”辨》(2011.2)、蔡梦麒《“嵒”与“喦”辨》(2006.1)。

四、书评

书评是对原书的总结,指出书中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完善著作。方一新、姜兴鲁《读华学诚扬雄〈方言〉校注汇证》从资料内容、体例结构、校释三个方面阐述了该书的优点;阚绪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里程碑——评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将该书归纳了四个特点,即全面性、深入、重视规律揭示、语言朴实流畅,同时也指出了一些瑕疵。类似还有何乐士《观〈十三经词典〉有感》(2006.1)等。

五、专题研究

《辞源》作为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后世对其词汇探索研究也比较多,且一般是对其中的词语进行考辨、补充、订正,提出新的观点和不同的意见。如蒋冀骋的《“摧屈”“作兴”词义考——读〈辞源〉札记》(2010.4)一文中“摧屈”增加了挫折、折服这一义项,“作兴”增加了“着重、喜欢,帮衬、帮助,激励、鼓舞”三个义项[12],韩帅《〈辞源〉“旌表”释义考辨》(2010.2)一文从“旌”和“表”二字的发展角度将“旌表”进行修订,杜朝晖、陶玲、王诚则分别对《辞源》中的“纳”、“逐鹿”、“肆应”进行补释或考辨。此外,还有对词语释义进行商榷的文章,如邹璐、赵振兴《〈辞源〉引〈周易〉词语商榷》(2008.4)一文选择了《辞源》引《周易》的五则词语(包荒、黄耳、蹇蹇、康侯、弟子)进行商榷、,类似的有杨雅丽《〈辞源〉释义商榷四则》(2009.2)、王卯根《〈辞源〉“袂”字条订误》(2009.1)、李建国《〈辞源〉修订与释义管窥》(2009.3)、何瑛的《〈辞源〉——结构助词“底”源自方位词新证》(2010.1)。

六、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纵观这十年的研究,可知中古汉语的词汇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内容

一方面更加注重词汇的考释,不断探求词的新义,对其补充修证。这十年中,这类文章就有40多篇,占总篇数的1/3。如呼叙利《“肉薄”补释》中,方一新先生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中把“肉薄”释为犹言成群结队,蜂拥而上,形容交战进攻一方人数多,攻势猛。作者结合对古代攻城战基本方式的分析,认为“肉薄”在原来词义的基础上,不断探究词新的释义,对其补充修正,是在没有专门用于攻城的便利器械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攻城(包括攻营、攻垒、攻栅)方式。

另一方面重视经典词典的研究,比如从2008年开始,《古汉语研究》开设了“《辞源》百年”栏目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学者们不仅对《辞源》中的疑难字进行考释补充,还对《辞源》修订中的问题加以补充质疑。例如贺卫国《浅谈〈辞源〉辞目的增补问题》从增补短语条目和增补词条与义项两个角度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2.研究方法

近十年考释文章材料运用得更加丰富,方法倾向于综合研究。文章材料涉及佛经、出土文献、诗词、小说等。如杨继光《佛经词语释义三则》(2006.3)对《大藏经》中的三个词语“局”、“酷”、“练”进行解释并加以溯源。赵红梅、程志兵《〈杜骗新书〉词语补释》(2011.1)对曾文解释不妥的词语(条编、水城)进行修正,对未被讨论过的词语(鏪、做苦春)进行补充。

(二)展望

1.加强对中古汉语词汇系统性的研究,深入探讨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近几年,古代汉语词汇领域的文章数量很多,但个别词语考察占很大的比重,而比较系统的词汇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较少,对词汇的系统性仍然注意不够。而完整的汉语词汇史的建立,既需要对基本词的认真研究,也需要对口语词汇的考释研究。

2.提高理论素养,不断改进研究方法

从这几年文章来看,大部分的文章理论知识过少,研究方法也过少。因此,在这方面,应多重视理论的探讨和方法的更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合理运用理论。不断探索新的适合理论的方法。开阔视野,注重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借鉴,学无止境,应多注意相关学科的关联性,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样不利于学科发展的深入。

[1] 李维琦.佛经释词三续[J].古汉语研究,2012(01):1-9.

[2] 雷汉卿.《醒世姻缘传》词语零拾[J].古汉语研究,2007(03):29-32.

[3] 徐时仪.《朱子语类》方俗口语词考[J].古汉语研究,2013(01):22-26.

[4] 陈晓强.《论语》中的“敏”字解[J].古汉语研究,2009(03):79-81.

[5] 董志翘.敦煌社会经济文书词汇语法札记[J].古汉语研究,2009(01):62-69.

[6] 尹戴忠.“目”、“眼”、“眼睛”历时演变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3(02):49-54.

[7] 王国珍.“喫”“食”“饮”历时替换的不平衡性及其认知[J].古汉语研究,2010(01):30-38.

[8] 王云路.试论复音词的结构关系与成词理据[J].古汉语研究,2013(04):51-60.

[9] 詹绪左,崔达送.禅宗文献中的同义介词“擗”“蓦”“拦”[J].古汉语究,2011(03):63-71.

[10] 王云路,黄沚青.“寒暄”问候义产生年代考——中古礼仪词语考释之一[J].古汉语研究,2012(04):61-65.

[11] 汪维辉.《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词汇差异[J].古汉语研究,2010(03):35-40.

[12] 蒋冀骋.“摧屈”“作兴”词义考——读《辞源》札记[J].古汉语研究,2010(04):2-5.

[13] 方一新.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J].中国语文,2015(01):73-96.

[14] 王虎,郭丽梅.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综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4(04):27-31.

The summary on vocabulary research inTheStudyofAncientChinesein recent ten years

SUN Wen-yi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81,China)

In this paper,the articles on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published onTheStudyofAncientChinesein recent ten years have been combed.First of all,the classification has been made to these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study results.Secondly,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summarized briefly from the study content and study method.Finally,the prospect on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n vocabulary research has been looked ahead.

TheStudyofAncientChinese;vocabulary research;development direction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2.020

2017-03-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科举词汇研究”(项目编号:16BYY123)

孙文颖(1994—),女(汉),辽宁大连,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古汉语词汇。

H131

A

1009-8976(2017)02-0083-04

猜你喜欢
辞源古汉语词义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辞源》第三版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辞源》注音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以肉部字为例
《辞源》注音中的反切选择问题及其思考——以肉部字为例
字意与词义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