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模式在神经重症患者交接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17-04-01 21:28高雅琼陆玉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交班交接班重症

高雅琼,陆玉萍

(江苏省无锡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400)

SBAR模式在神经重症患者交接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高雅琼,陆玉萍

(江苏省无锡江阴市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400)

目的研究SBAR模式在神经重症患者交接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进50例行的950次交班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52例患者进行的960次交班为为观察组。观察组交接班时使用SBAR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交接班模式,比较两组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以及交接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交接班未出现问题的发生率为8.43% (81/9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7 % (260/950) (P<0.05);观察组的交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BAR模式规范了神经重症患者的交接班流程,不仅可以明显降低交接班出现问题的发生率,还可以有效缩短交接班时间,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交接班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SBAR模式;神经重症患者;交接班

护理交接班制度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种核心制度,不仅是控制护理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且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1-2]。本研究对SBAR模式在神经重症患者交接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50例进行的950次交班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52例进行的960次交班为为观察组。观察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37~78岁,平均(52.39±12.46)岁。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38~79岁,平均(51.46±13.29)岁。两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编制床位15张,医生6名,共有护士11人,学历:本科8人,专科3人;工作年限:<3年者1人,3~8年者9人,8年以上者1人;护士分级:N0:1人;N1:2人;N2:6人;N3:2人。

1.2 方法

观察组交接班时使用SBAR模式,对沟通的方法进行改变对于每一位护士均是一种挑战,因此,培训在SBAR建立沟通方式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如下:讲解于医护沟通中采用SBAR工具的优势、原因、含义以及具体方法。培训的方法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讲课以及情景模拟训练等。采用SBAR模式交接班表。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交接班模式,护理人员按时开展交接工作,交接的内容主要包括目前用药、患者的具体病情、后续治疗方法以及护理要点等,严格按照护理文书进行护理工作。比较两组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以及交班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0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950例中690例(72.63%)交接班出现问题,其余交接班未出现问题260例(27.37%),观察组950例中879例(91.56%)交接班出现问题,其余交接班未出现问题81例(8.43%),观察组的交接班未出现问题的发生率为8.43%(81/9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7%(260/950)(P<0.05)。

2.2 两组交班时间对比

对照组交班时间为(10.13±1.39)min/人,观察组交班时间为(4.42±0.65)min/人,观察组的交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2,P<0.05)。

3 讨 论

由于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变化速度快,而且护理交接班的次数较多,如果出现沟通上的任何问题,就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隐患。SBAR交接班模式的格式较为固定,不但对原有交接班的程式以及内容进行了有效的精简,还增加了护理人员对潜在因素和患者病情的整体评估,使得护理人员对有效信息的接收率和表达沟通能力大增强[3-6]。本研究观察组交接班时使用SBAR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交接班模式,结果发现,观察组的交接班未出现问题的发生率为8.43% (81/9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7%(260/950)(P<0.05);观察组的交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SBAR模式规范了神经重症患者的交接班流程,不仅可以明显降低交接班出现问题的发生率,还可以有效缩短交接班时间。

综上所述,SBAR模式规范了神经重症患者的交接班流程,不仅可以明显降低交接班出现问题的发生率,还可以有效缩短交接班时间,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交接班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来玲玲,邵红玉.SBAR交流模式下急诊三级患者部门交接单的设计和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3,12(2):165-167.

[2]邱金花,林燕平,林 宁,等.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满意度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5,30(2):58-61..

[3]孙洪巧,张 燕,杨萍萍.SBAR沟通交接模式在心内科CCU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3):435-437.

[4]陶 怡,蒋小平,程晓红,等.SBAR沟通模式在儿科急诊患者院内交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9):1035-1038.

[5]任国琴,俞 萍,易利华.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ICU护士交接班索引卡的设计及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4):5015-5017.

[6]于佩佩,黎 莉.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0):2535-2537.

本文编辑:吴宏艳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32.183.01

猜你喜欢
交班交接班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医师信息化ISBAR交接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SBAR 交班模式在儿科护理晨交班中的应用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大专实习学生参加早交班的效果分析
浅谈网络交接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监护室护士交班模式研究进展
护理交接班缺陷分析与对策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