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
——基于巴东县野三关镇的调查分析

2017-04-01 05:09谭志松
关键词:劳动力城镇化农民工

谭志松, 何 蓉

(三峡大学 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宜昌 443000)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
——基于巴东县野三关镇的调查分析

谭志松, 何 蓉

(三峡大学 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宜昌 443000)

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为一体,野三关镇是武陵山片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野三关镇城镇化建设增速带来的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对当地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得该地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提速明显、服务业就业比重逐步上升、回乡创业人数日渐增多等新趋势。为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应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并完善各项惠农促农政策。

城镇化; 民族地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 新趋势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历经了由控制盲目流动到引导有序转移的过程。农村劳动力受此政策及城乡收入差距这一重要变量的影响,从农业部门逐步转移出来,不断流向城市和非农业领域。21世纪以来,我国正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1]162,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得以变革。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促进。一方面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紧紧依靠农民工进城务工,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尤其是小城镇以及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同时随着城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民工对务工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城市的社会环境对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也产生了影响[2]55-60。武陵民族地区野三关镇是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随着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向“输得出去、能够提高、立志为乡、领头致富、促进和谐、带动发展、农村繁荣、民族兴旺”的目标发展[3]150。野三关镇是武陵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笔者发现这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值得学界关注和思考。

一、野三关镇城镇化发展加速推进

1.野三关城镇规划与社区营造

城镇化是人的生活、行为和社会活动由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小城镇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富余人口的“蓄水池”,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聚宝盆”[4]19。野三关镇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认真执行“一县双城”发展战略,依托开发区建设,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管理要求,高水平经营,着力把该镇打造成“民族风情城、生态园林城、商贸物流城、新型工业城、旅游集散城”[5]366。

野三关镇城镇化建设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科学布局城镇规划,按照“一心一环三轴四片区”的空间结构,商贸区、工业园区、居民小区等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并不断推进谭家村新区建设和沪蓉大道建设。近年来,野三关镇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和民族风情建设,综合整治集镇环境秩序,城镇交通、用电、通信、网络、科教文卫事业等公共基础设施也正在日趋完善。沪渝高速和宜万铁路的通车,更为野三关城镇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野三关镇经济发展增速

城镇化发展必将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拉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野三关镇是巴东经济开发区所在地,近年来围绕“生态立镇、产业兴镇、开放活镇”的总体目标,不断推进“三都三园”(酒都、药都、凉都,电子工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返乡创业园)建设步伐,经济发展结出喜人硕果。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3亿元,财税收入1.0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6.95亿元,新增规模企业2家,新增商贸企业2家,大小电商100余家。

该镇经济发展增速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并切实增强服务能力。世界500强企业太平洋建设集团进驻野三关,湖北峡州集团与湖北鑫鼎旅游实业开发公司全面接管野三关国际大酒店等项目的实现,都展现了政府大刀阔斧抓招商的决心与信心。二是开发园区企业生机勃勃。博宇工贸有限公司截止2016年4月底,已实现销售收入3145万元,上缴税收66万元;湖北水布垭酒业有限公司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263万元,纳税600多万元;时珍堂巴东药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上缴税收65万元。截止2016年4月底,巴东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达到69家,已完成工业产值9.7亿元,这些企业为当地经济增速做出了突出贡献。三是该镇深入挖掘地方潜力,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生态特色产业,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根据2015年野三关镇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7295元,全镇经济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切实效益。

3.野三关城镇化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第一,供给了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野三关镇城镇化建设政策优势突出,带动了工商业企业的聚集,为快速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企业又大多为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创造大量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相适应的就业岗位,这就为农村劳动力愿意选择“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实现就地就近的转移提供了客观基础。

第二,提振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和创业的动力与信心。“乡情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建设美好家乡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这也是很多创业有成、学有所成的人,虽然面对外面的精彩世界,但却有愿意选择回到或留在家乡创业的心理基础。”[3]118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个人的进步与家乡的发展总是密不可分的。野三关镇城镇化建设速度之快,为当地人带来的生活便利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更增添了他们的爱乡之情和就近就业创业的动力与信心。

第三,减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大后顾之忧。一是农村留守妇女有生产负担重、家务负担重、情感缺失和婚姻危机、身体健康受损、安全状况堪忧、维权意识差等问题[2]323-324。二是由于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性格养成和知识积累受到了一定影响[2]241。三是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留守老人面临着生活困难和健康医疗等方面的问题[2]332。野三关城镇化发展正好为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了这些后顾之忧。他们以前在“北、上、广”淘金,现在更多地选择在当地就业,实现了家庭与就业两兼顾。

二、野三关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

1.劳动力就近转移趋势明显

表1呈现的2012年至2015年野三关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一是外出务工总量逐年增长,且在本集镇内就业人数逐年增多,在本集镇内就业人员占外出务工总人数比重也相应提高,2015年比重甚至超过50%;二是镇外务工人数呈逐年递减趋势。由表1可知,在本集镇就业的劳动力增长带动了整体外出务工总量的增长。这说明野三关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了当地劳动力就近转移趋势的形成与稳定。

表1 野三关镇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表(单位:人)

数据来源:野三关镇2012-2015年农业年报表。

2.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依靠,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领域是第二产业,同时,在第三产业领域的比重也不断上升。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有很大空间[8]48。野三关镇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领域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稳中有升。由表2可知,近五年来,野三关镇外出从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第二、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在上升,稳定在40%左右。同时在本乡镇内就业的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且增速较快。近五年在本乡镇内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重的变化,充分说明服务业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领域。

表2 2011-2015年野三关镇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转移领域(单位:人)

数据来源:野三关镇2011-2015年农业年报表

3.转移人群以青壮年为主

如表3所示,野三关镇农村劳动力转移人群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1岁至49岁之间,即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2013年至2015年其比例均达到70%以上。同时,外出劳动力还以青壮年男性为主,青壮年劳动力更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表3 野三关镇农村劳动力年龄情况表(单位:人)

数据来源:野三关镇2013-2015年农业年报表

4.基本文化素质有所提升

一定基础的文化水平是个体生存的必备条件。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文化水平与自身工作总是休戚相关的,文化水平越高,所从事的工作会越轻松,所得薪酬会更高,权益保障更充分。令人欣喜的是,野三关镇近年来外出从业劳动力基本文化素质整体大有提升,图1明确体现了这一新趋势,图中显示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变化较小,但其他两项变化明显,从2013年至2015年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外出劳动力总人数的比重在逐年降低,2015年降低幅度显著。与此同时,高中及以上文化层次的劳动力比重提升较快,2013年和2014年均低于20%,2015年比重增长到30%,整体文化素质提升明显。

图1 野三关镇2013-2015年外出劳动力文化层次构成

5.农民工回乡创业逐渐增多

近年来,野三关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交通条件改善,增强了与外界的联系,而且位于民族地区和改革试点先行镇,诸多优惠政策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也因在外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限制,促使具有爱乡情怀的农民工精英回乡创业,利用自己学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赚得的资金兴办企业,开发农村资源,带动当地农村发展[9]。“85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也开始返乡创业。野三关镇2010年回乡创业总数为116人,其中个体114人,私营股份制企业有2个,带动了580人就业;2011年回乡创业总数为154人,其中个体149人,私营股份制企业有5个,带动了894人就业;2012年回乡创业总数为385人,其中个体345人,私营股份制企业有40个,带动了1925人就业;2013年回乡创业总数为417人;2014年创办的私营股份制企业达到了20家。由此可见,该镇近年回乡创业的人数呈逐年增长的势头,从整体上创业人数逐年增加,带动就业人数增多。

三、顺应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趋势的对策与思考

1.加快小城镇经济建设步伐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11],野三关镇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主要依托力量是经济开发区,目前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城镇化水平较全国还较低,城镇化发展也还较落后。因而野三关镇应抓好产业转移这一有利条件,加快促进当地特色产业、优势资源项目的集聚,加大本镇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建设投入力度,提高城镇综合能力,以此吸纳农村人口集中向小城镇靠近。当地需按照小城镇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及时对乡镇企业加强引导,对有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的乡镇企业实现重点发展,争取做大做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还需大力发展本镇第三产业,野三关镇动植物、矿产、文化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且独具地方特色,不仅有奇特的自然景观,如树中奇观、山寨奇景、高险峻观,而且有繁荣的民族文化景观,“巴文化”和“土家文化”底蕴丰厚,土家风情更是极具特色,饮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对外界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将当地的文化、特产、矿产资源等向外界宣传推广的最有效的形式。同时,在加强宣传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促使一批相关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例如餐饮、旅社、旅游产品的加工、销售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为吸引大量富余劳动力、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加大农民工教育培训力度

当前,提高农村劳动力工作效率,提升其基本业务素质的首要突破口是加强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本。农村拥有大量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这既是挑战也是契机,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因知识水平与业务素质限制使其向非农就业转移时存在结构缺陷,影响劳动生产率,甚至阻碍了产业化调整及转移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这一群体又有广阔的学习与提升空间,无论是自身生活还是促进城镇化发展都充满后劲。职业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支撑,从启动至今发挥了巨大作用,一大批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培训获得职业技能,转变了劳动岗位[12]。

野三关镇加强农民工培训力度,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进行综合性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习基本能力与基础知识,促进其思想观念的转变,为提供较高素质的新型劳动力增加可能性与有效性。第二步是进行专业技能及专岗专训,这是针对已经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劳动力,通过这样的培训,鼓励他们在自己岗位上创新创造,提高行业的劳动效率和自身的竞争能力,进而促使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更快适应工作生活条件。第三步是针对一些失业人员和剩余农村劳动力进一步继续教育与创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跟上城镇化发展步伐。

3.保障农民工各项基本公共服务

“大量失地农民进城后,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融入城市社会”[13],这是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却又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就该镇来说,农民工各项基本公共服务长期得不到改善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农民工就业需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当地政府应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差异,去除用工歧视,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就业环境。在野三关镇,发现有约25%的外出务工人员还存有合法权益受侵害的情况,这也是需要切实保障其合法权利。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野三关镇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更多人的城镇化,就需要完善社会保障网络,根据农民工实际收入适当调整社会保障门槛。最后,野三关镇一直以来是一个教育大镇,农民对子女教育问题也有较高的认识水平,一些返乡务工人员的初衷是为了回家更好地教育孩子,因此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为农民工解除后顾之忧,也对野三关镇未来城镇化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4.金融财政支撑农民工创业

雷洪教授对农民工进行分类,将一类群体叫做“两栖群体”。他认为这种群体大体上有两种,其中一种是能够从维持与村庄的嵌入关系中获取利益的“能人”,他们依靠家乡信任关系与人际网络资源,或为自己承包工程和其他单位招揽工人,或为自己返乡创业开创致富门路而聚拢人脉资源[14]。野三关镇近年来涌入大量的“能人”,他们在外务工多年,通过多年实践,有全新的思维,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资本储备,但由于刚刚起步,在投资及未来规划上又存在一些疑虑,因而,针对这样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应在金融财政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一方面可进一步降低返乡创业门槛,由银行直接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低息贷款支持,让农民工创业获得更加雄厚的原始资本;另一方面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等的作用,为农民工获取资金来源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此外,通过落实各项税收减免政策,使需要者切实获得扶持,也为野三关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添力。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 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3] 谭志松.湖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民族教育为视角[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 巴东县史志办公室,巴东县人民政府.巴东年鉴(2010年-2015年)[M].

[6] 江立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9(6).

[7] 张梦醒,宋玉兰.喀什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6(6).

[8] 黄宁阳.中国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 谭志松.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民族地区返乡农民工问题的思考——湖北省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报告(II)[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6).

[10] 许艳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瓶颈及其应对[J].甘肃社会科学,2016(3).

[11] 徐安勇.城镇化背景下的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12] 郑爱翔.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价值感知驱动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5(5).

[13] 甄小英.如何凝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合力——琼海新型城镇化探索的实践价值[J].国家治理,2016(19).

[14] 朱 磊,雷 洪.论农民工的分类及其转型[J].社会学评论,2015(5).

[15]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赵秀丽]

2016-10-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民族教育与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BMA110098)”。 作者简介:谭志松,男,土家族,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何 蓉,女,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2.006

C 922

A

1672-6219(2017)02-0023-04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城镇化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家乡的城镇化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