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队5 km训练考核中预防热射病的护理措施*

2017-04-03 11:42赵莉莉李海玲
实用医药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热射病降温输液

赵莉莉,李海玲,王 翠

护 理

某部队5 km训练考核中预防热射病的护理措施*

赵莉莉,李海玲*,王 翠

热射病;预防;护理

热射病(heat stroke,HS)为中暑的严重类型,指高温、高湿环境导致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蓄积,引发中枢等多器官功能受损,临床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大症状为主。热射病又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强体力训练导致的,多发生在健康青年人。2006年我国南方地区部队医院热射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暑患者热射病的发病率为35%[1]。2002年—2012年国内部队医院劳力性热射病病死率为26.9%,合并急性肾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障碍时,病死率接近94%[2]。笔者对某部队夏季5 km训练考核中预防热射病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5月—6月对某部参加2016年夏季军事考核5 km越野跑的501名士官及学员进行现场保障,人员全为男性;年龄20~33岁,平均(23.57±1.11)岁。

1.2 方法 接到保障任务后根据热射病的发病特点制定措施:(1)熟练掌握热射病救治预案、做好物品准备及人员分工;(2)考核前后快速有效地取得体温数据;(3)合理有效的降温;(4)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方式并妥善固定;(5)优化转运,做好详细的病情观察。

2 结果

501人参加5 km越野考核的学员考核前体温均正常。51例考核后即刻测量体温>37℃,占10.18%;对于体温高于正常者由专业医护人员负责5 min重复测量一次体温,并给予补液盐、饮水、在通风处降温处理,直至体温恢复正常。其中有9例(1.8%)因晕倒或胸闷、憋气等不适中暑患者送入就地保障卫生所,给予迅速解除衣物和装备、平卧、心电监护、输液、降温等处理,9例全部好转,未发生严重的热射病。

3 体会

3.1 熟练掌握热射病救治预案、做好物品准备及人员分工

3.1.1 召开协调会 参加人员包括被保障单位卫生部门负责人、参与保障单位医务部门分管领导、参与保障的医师、护士。会议明确内容:(1)确定保障人员的类别、组成及数量;(2)布置考核时医疗站点设置;(3)制定应急预案:晕倒人员现场处置方案、护送卫生室方案,重病患者后送医院方案,结合部队夏季训练的特点,掌握热射病的应急预案和突发猝死的院前抢救预案。

3.1.2 任务前物品准备 针对制定的热射病预案准备物品,输液用品、冰块、毛巾、口服淡盐水;为应对突发猝死准备用物:加压吸氧面罩、简易呼吸气囊、不同型号的气管插管、消毒备用的喉镜、吸痰管、中心静脉穿刺包等。同时检查基层单位卫生队吸氧装置、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3.1.3 人员准备与分工 护士2人一组,1人负责建立静脉通路、测量体温、抽取血液标本、测微循环血糖、另1人负责氧气吸入、接心电监护记录生命体征,并记录处置过程,生命体征;卫生员2人一组,为高温患者在大动脉处放置冰块,用冰水毛巾擦拭皮肤降温;战士5人一组,4人抬担架,加1人负责在患者抬上床后解除武器装备。

3.2 快速取得有效体温数据 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测量位置在前额正中眉心上方,仪器指向额头保持垂直,与额头的距离为3~5 cm,测量时擦干额头汗珠,再按下开关进行测量。李争华等[3]研究认为,此种测量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反应灵敏,能够在数秒内测出人的体表温度,特别是用于发热患者的初步筛查。因此,该次护理保障中使用非接触式额温计测得体温,可用于热射病的初步筛查。

3.3 合理有效的降温 患者在高热环境中出现感知觉改变时,应该即刻开始降温治疗。迅速降温的目标是2 h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8℃以下[4]。笔者采取的方法:(1)蒸发降温。对发热体温>37℃者,迅速移至阴凉处,脱去装备,给予补水,每5 min监测体温直至正常。该次9例患者在晕倒后第一时间转移到卫生队通风良好的抢救室,蒸发降温时将室温调至20℃左右,脱去身上装备和衣物,全身用冷水浸透的毛巾抹擦,也可直接用自来水毛巾或温水毛巾擦拭全身。不断摩擦四肢躯干皮肤以保持皮肤血管扩张而促进散热,同时使用电扇吹风,加速蒸发及对流以快速降温。(2)冰袋降温。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冷却流经这些部位的大血管中和血液。注意避开患者的枕后、耳郭、心前区、腹部、阴囊及足底部位。如在1 h内体温下降不理想,应将患者转送至上级医院救治,联合使用亚低温治疗仪等其他措施降温。如果训练中,当地的条件有限,可用自带的乙醇加水,同时要充分利用训练场地周围的资源如:井水、河水、泉水(温度低于36℃的水源),根据现场有的降温措施尽快降温。在降温过程中,应每隔5~10 min测量一次体温。

3.4 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方式 一次性钢针输液器是基层卫生室常备,其价格低廉,使用方法简单。但穿刺后如果患者意识不清、躁动,容易造成针头滑出血管外,加之训练后大量出汗针头不易固定,导致反复穿刺影响患者的快速补液速度。该次护理保障前召开了保障人员协调会,为避免此问题的出现提前准备了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它因能保护血管、减轻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原因成为金属头皮针的替代产品。便于抢救危重症患者,是临床用药及维持输液的理想方法。该次5 km考核后有9例患者送至卫生队进行输液,由于大量出汗普通胶布和透明贴膜均不能有效固定,在穿刺成功后,首先用5 cm×6 cm透明贴膜固定穿刺点形成密闭的无菌区,再用自黏性弹力绷带固定。9例输液患者全部采用留置针输液弹力绷带固定,无一例留置针意外脱出发生,此种方法透气性好、舒适、遇到水和汗液不会脱落,适合在基层部队夏季训练中推广使用。

3.5 优化转运,做好详细病情观察

3.5.1 转运 部队转运使用的担架是军用帆布,不能像急救车中担架可拆分。第1例战士晕倒送至卫生队,由于病床床头、床尾不能拆卸,将患者从担架移到病床上比较困难,需要的人员较多,抢救场面比较混乱。就此立即改进工作,在担架上铺上双层床单,患者被担架转运至卫生所后,4个人抬床单将患者由担架转移至病床上,再由专业人员帮助脱掉武器装备,进行后续治疗处理。经过改后,后续工作顺畅有序。

热射病患者现场抢救的同时,应根据病情做好后送转运准备,除仪器设备、药品外,转运车最好可以开空调或电风扇,带足冰块、湿毛巾、水源。确定后送医院后电话联络,通知对方做好接收患者的各种准备,如监护设备、亚低温治疗仪、床连CRRT机器等。如果患者病情危急,可求助当地政府、公安交管部门协助交通管制,尽可能缩短转运时间。

3.5.2 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①在降温过程中,应每隔5~10 min测量一次体温,观察冰块冰敷处有无皮肤冻伤;②观察呼吸、血压、脉搏变化,如有条件的卫生所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连续动态的生命体征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③意识状态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有无头痛、呕吐、意识状态的改变,如果患者发作抽搐,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入口中预防舌咬伤,或者就地取材使用筷子等硬物放入口中,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地西泮或者米达唑仑静脉缓慢推注,同时观察呼吸变化;发生呕吐者,头偏向一侧,预防误吸,观察呕吐物颜色及量,及时发现消化道出血。(2)补充充足的液体。轻症者口服补液盐,病情较重者,尤其是出现中枢异常者,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同时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建议输液速度为1~1.5 L/h。如果没有生理盐水,也可以用糖盐水或平衡液代替。同时记录每小时尿量,观察尿的颜色及性质以便判断肾功能及横纹肌溶解的程度。并统计出入液体量。同时监测血糖值,观察有无应激性血糖升高。

随着我军军事训练不断加强,高温高湿下从事军事训练热射病的发生逐渐凸显。对热射病院前、院内救治有经验的临床一线医护团队应深入训练现场进行保障,及时发现并识别潜在的重症中暑,早期给予有效的降温、补液等处理,能有效地减少或阻断热射病的发生发展,使重症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正确的处置,降低热射病对部队的危害。

[1]苏 磊,郭振辉,钱洪津.重症中暑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9):909-910.

[2] Zhao JJ,Zhou JJ,Hu J,et al.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ffecting prognosis of exertional heat stroke[J].Zhonghua Weizhongbing Jijiu Yi Xue,2013,25(9):515-518.

[3]李争华,许瑞华.非接触式红外线额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的临床测量值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60-361.

[4] 宋 青.热射病致命的中暑[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29(6):453-454.

R473.82

B

10.14172/j.issn1671-4008.2017.09.028

原济南军区后勤科研项目重点课题(CJN15J011)

266071山东青岛,解放军401医院重症医学科(赵莉莉,李海玲,王翠)

李海玲,Email:lihailing@163.com

[2017-01-24 收稿,2017-02-21 修回] [本文编辑:张鸿瑫]

猜你喜欢
热射病降温输液
热射病是什么?
动物降温有妙招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热射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对热射病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夏天不可忽视的热射病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页岩气开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