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刺络疗法治疗经筋病的临床价值*

2017-04-04 10:02屈强强纪昌春毕宇峰
陕西中医 2017年5期
关键词:刺络络脉经筋

屈强强,纪昌春,毕宇峰△

1.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2.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西安710003)

·学术探讨·

浅谈刺络疗法治疗经筋病的临床价值*

屈强强1,纪昌春2,毕宇峰2△

1.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2.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西安710003)

基于中医理论对经筋病的认识,发现络脉病变与经筋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并进一步探索刺络疗法治疗经筋病的理论基础。文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疏经通络,发挥气血“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祛瘀生新,以达“补虚扶正”养筋之效;调和营卫,发挥营卫贯通以养筋的功用;振奋阳气,体现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等。以往对刺络疗法治疗经筋病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探讨。

经筋分布表浅,没有经络脏腑的络属关系而布散全身,络脉为经脉在体表分支而散络周身,故经筋的正常生理功能需依靠经脉气血输注络脉以发挥濡养作用,目前刺络疗法在经筋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其确切的疗效已被广大患者所接受[1]。刺络疗法是在中医辨证基础上用毫针、三棱针、梅花针等针具刺破躯体的某些腧穴、病理反应点或浅表络脉,放出一定血液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2]。最早记载于《灵枢·官针》中的“络刺”,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养血,调和营卫,调整阴阳的作用。经筋为病,病机大多是经络气血痹阻,刺络可以通过减轻盛络对经筋的影响而达到解结的目的,是一种分流开源的治疗方法[3]。近年来关于刺络治疗经筋病的研究,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对其机理研究尚不十分清晰。

1 中医对经筋病的认识 经筋病是由寒热邪气伤及筋肉,使其赖以温濡的气血运行痹阻,进而使经络调节作用不能发挥,或直接由于十二经脉经气逆乱而致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多因经筋劳损,久之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渐至脏腑功能失调[4]。一般表现为经筋循行处疼痛、运动障碍的疾患,以及经筋累及的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器官的疾患[5],如:耳鸣、口僻、目不合、阴缩不用等。经筋“中无有孔”,不能传输病邪,故常表现为病位局限、不易传变的特点。《灵枢·经筋》篇曰:“经筋为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系统地概括了经筋病的两种病理变化。

2 经筋病与络脉病变相互影响

2.1 经筋失于络脉濡养而为病 经脉为气血运行的主干,络脉为其分支,共同构成了人体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气血通过络脉渗灌周身诸节的作用以营养经筋,气血充盈,络脉通畅,则关节筋肉功能正常。叶氏[6]认为络脉空虚、络脉瘀血痹阻始终贯穿于整个经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者气血亏虚,络脉不足以濡养经筋,或络脉病变日久,阳气不足,气血不充,经筋不荣而引发经筋病;二者外感六淫、跌扑损伤等导致病邪客于络脉,络脉痹阻,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与代谢受阻,引起不同程度的络中气滞、血瘀或津阻,从而影响经筋的功能。

2.2 经筋为病可进一步加重络脉痹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灵枢·经脉》),分肉之间即为经筋间隙,经筋网络经脉,保护经脉,经筋功能正常则经脉运行有道,为完成气血、津液的运行供给发挥着重要作用。络脉由经脉分出,络脉的正常功能同样依赖经筋正常机能的发挥,可以说经筋为络脉的正常运行提供通道与支撑。程氏[7]认为包束经筋的膜筋与膜筋之间存在运行气血之通道,营血行于络脉,络脉之外,膜筋之内即为气道,主运行卫气。故经筋为病常影响络脉正常的“支撑”作用,导致机体络脉“坍塌”而使运行气血之血脉与气道不通,从而加重络脉瘀阻,如此进一步使经筋失于气血的濡养,构成恶性循环,加重机体经筋的病变。

3 刺络疗法治疗经筋病的理论基础 刺络疗法治疗经筋病是以《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理论为依据,应用刺络以达到疏经通络、祛瘀生新、调和营卫、振奋阳气的综合治疗手段。刘氏[8]认为络脉为病,无论新病久病,在脏在腑,在气在血,其治法皆以“通络”为本,治疗经筋病当通其络脉。《素问》云:“经病者治其经,络病者治其络血……刺其出血,以见通之”,明确提出了刺络放血以通络脉,而这种通络思想对后世经筋病的治疗影响深远。

3.1 疏经通络,发挥气血“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 筋肉、骨节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络脉渗灌气血的功能实现的,络脉是经脉中气血濡养经筋的桥梁,当络脉发生病变经筋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故可用刺络疗法疏通络脉血液循环以恢复气血濡养经筋的功能。《素问·调经论》云:“络病者,调之其孙络血”;“血实宜决之,苑陈则除之……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认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均极有力地说明刺络疗法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络脉痹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故采用刺络放血能使病变局部经络气血流畅,促进血液循环,发挥气血“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加快筋肉功能恢复。

3.2 祛瘀生新,以达“补虚扶正”养筋之效 络脉中津与血不断互渗互化,润泽周身,津液可入于络而充血脉,血液亦可出于络而荣肌腠,《灵枢·痈疽》云:“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可见络脉为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重要场所。刺络疗法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加快津液与血液互渗的功能,同时可祛除体内瘀血,促进新络的生成,即中医“祛瘀生新”之法[9]。瘀血得祛,新血得生,一则正气得充以助体内“腐物”排出,一则形体得精气之充养,又可化生气血津液,以此加快新陈代谢速度,达到充养络脉,增强气血荣养经筋的作用。《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肥瘦……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指出无论疾病虚实,必先通其瘀滞而调其气机,正常的气化功能又有利于除瘀滞、生新血,从而实现气血和调、经脉通畅。可见通过刺络治疗经筋病,既可泻经脉之瘀滞,也可达“补虚扶正”之功效[10]。

3.3 调和营卫,发挥营卫贯通以养筋的功用 《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充分说明了营卫不和会导致经筋功能的异常。《素问·气穴论》云:“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溢奇邪,以通营卫”,可以说络脉是通行营卫的中间环节,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卫之气不断通过络脉,相互贯通使阴阳协调,共同发挥煦养脏腑筋肉组织及皮毛肌腠的功能。刺络疗法通过作用于机体络脉,产生疏经通络,运行气血的作用,只有络脉通畅,血液正常运行,营卫之气才能运行有道,循行无端,达到营卫的平衡,同时刺络还能加快营卫之气的交换以推动血行,也即张志聪所说:“盖大络之血气,外出于皮肤,而与孙络相遇,是以脉外之卫,脉内之荣,相交通于孙络皮肤之间”。因此说刺络可以促进机体营卫平衡,营卫以络而贯通,交感姌化,调和气血,经筋得养。

3.4 振奋阳气,发挥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 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阳气不足则会导致人体机能失常而发病。“阳化气,阴成形”、“阳主动,阴主静”,指出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经筋病多与阳气不足有关,机体运动障碍易耗伤阳气,治疗上应重视调养阳气,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张志聪说:“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柔者,少阳初生之气也,水谷初出之微阳,而荣养于筋”,表明精阳和柔阳均由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化生。刺络疗法可通过刺激皮肤调节腠理开合,疏通局部络脉,加强津血互渗,使精阳和柔阳得以运化,发挥阳气“欲如运枢”的生理功能,通过调节开合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以达扶正祛邪的作用[11]。王永炎院士指出:纵观通络、活络最要紧处在于通阳,通阳的目的是恢复络脉运行通畅,充盈满溢的状态,故络脉功能的正常发挥,全赖机体阳气充沛方可行血布液。

4 刺络治疗经筋病的现代医学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机体的活动功能主要依靠神经的传导与肌肉的收缩舒张,所以认为经筋主要就是指神经和肌肉两大系统的理论已被广泛接受。皮肤真皮层内存在着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二者交互错杂,使皮肤维持完整的功能体系,故刺络看似刺激微小络脉,实则影响整个神经血管系统,从而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发挥治疗作用。目前其机制主要认为有改善微循环,缓解筋膜张力,神经调节,消炎镇痛等作用。

5 结 语 早在《内经》时代,医家对经筋损伤的认识已十分深刻,提出了“风寒湿邪侵袭”和“横络盛加于大经”两种病机,并指出了“津液涩渗”、“迫切为沫”的致痛基础[3]。随着科学理论的不断进步,更为经筋病的诊疗注入了新的思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刺络机理的阐释尚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成为制约刺络疗法发展的瓶颈,深入挖掘刺络治疗经筋病的机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刺络疗法是一种体表刺激疗法,是人类自我防范、调节自愈本能的体现。研究刺络疗法作用于经筋效应的始动环节、信息传导途径、靶器官的调节过程是阐发其科学原理的关键。今后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制定刺络出血量的客观标准;监测刺络区域理化性质的改变;对刺络局部生物有效信息进行观察,以评价对经筋病治疗作用的影响。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能有效地揭示刺络产生的良性物理刺激及体内生物学效应作用于经筋的机理。

[1] 钟超英.刺络放血法治疗痛症应用概况[J].广西中医药,2004,27(3):1-3.

[2] 王 超,高 靓,郭 义.近10年中国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97.

[3] 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05,2.

[4] 程爱军,唐庆芝.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对周围性面瘫面部生物电信号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6,37(6):721-723.

[5] 王文霞,张春艳.“以痛为腧”治疗经筋病的认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3-4.

[6] 叶 进,李盈盈.络脉理论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5,21(3):46-48.

[7] 程 永.经筋病中医病理机制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101-108.

[8] 刘 娟,刘少明.刘少明教授治疗痛证经验举隅[J].陕西中医,2016,37(2):230-231.

[9] 王海燕,邱幸凡,张六通,等.“祛瘀生新”内涵及机理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8):1493.

[10] 纪昌春,刘 敏.井穴点刺放血配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2,33(4):471-472.

[11] 陈 华.对“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思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4):36-37.

(收稿:2016-12-2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6JM8120)

@经筋病 络脉 @刺络疗法

R245.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5.048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5-LC029)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刺络络脉经筋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结肠络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