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

2017-04-08 14:40全洪珠
山西建筑 2017年35期
关键词:装配式城镇化建筑

刘 娟 全洪珠 孟 丹*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

刘 娟 全洪珠 孟 丹*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装配式建筑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项政策,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但其快速发展中的技术、成本、监管等瓶颈问题仍亟待解决。在新形势下,装配式建筑应尽快解决发展瓶颈,积极促进建筑产业变革,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高效发展。

新型城镇化,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建筑产业化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十分迅猛,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接近8亿,城镇化率达到57.35%,比2012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1]。建筑是组成城镇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给与之相关的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注重“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思路,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时期,无论住房建设,还是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或城市配套基础设施,都离不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中不仅要狠把质量关,而且要严格环境保护、工程安全、新能源利用等各个环节。我国目前仍沿用的传统建造方式因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工程质量和安全均难以保证,与新型城镇化理念相违背,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建筑产业化是传统生产作业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筑产业化发展体现了绿色建筑的本质,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现可持续发展,其本质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色、环保、节能的发展目标相一致[2]。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广应用绿色新型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明确了装配式建筑是推进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途径。

2 装配式建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与工业化、自动化、信息化融合的产物,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用最少的人工,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合理的成本建造舒适、绿色的房屋。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其自身的发展优势。

2.1 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工程质量

装配式建筑借助标准化设计,可以在工厂完成部品差异化批量生产,不受自然环境影响,精细化程度高,能够保证生产质量和进度。装配现场机械化程度高,减少了现浇施工现场大量抹灰、砌砖等湿作业,交叉作业方便有序,减少安全隐患。利用信息技术,所有部品的几何、材料等信息能够随时记录,从生产、仓储、物流到安装、维护各环节的信息能够准确识别,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2 促进新型城镇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

相比传统现浇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以干式作业取代大部分湿作业,取缔脚手架和木模板,减少木材使用量。钢模及养护水的循环使用能够使资源利用更加充分,降低能耗,同时减少施工现场扬尘、噪声及建筑垃圾排放,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保护生态、创建绿色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3 有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现浇生产方式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工人工作条件及安全,生产质量及进度均得不到保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充分解决产业层次低,高能耗、重污染带来的破坏性发展问题。装配式建筑以其工厂化生产,机械化组装,精细化管理,将传统的粗放型建设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水平及生产效率,传统的农民工升级为产业工人,改善了工作环境,有效提升了城镇化发展质量。

3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3.1 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需依靠国家政策引导及科技进步,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完善各项技术体系,转变管理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1)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建立。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各项政策为装配式建筑发展奠定基础。2012年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明确提出要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2016年国务院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2017年3月,住建部进一步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即“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全国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并创建一批试点示范省市、示范项目和基地企业。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探索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及配套行政措施。通过保障房建设、部分开发项目强制执行、建立示范城市及示范基地等相关措施营造市场环境。在各项政策引导下,部分地区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框架[3]。

2)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建立。随着科研投入加大及试点项目推广,各类技术体系逐步完善,相关标准规范陆续出台[4]。继2014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正式实施后,2017年5月,住建部正式发布装配式建筑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并于6月1日起实施,我国装配式建筑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国已初步建立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部品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各地出现多种技术体系,但大部分仍处于试点阶段,成熟已推广的体系相对较少;由于缺乏对模数化的强制要求,导致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不高,工业化建造优势难以充分体现;装配式建筑组装中,节点的强度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延性仍有待提高[5]。

3)建造成本仍旧偏高。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分工尚未形成,大规模广泛应用的市场未培育成熟,规模化难以发挥优势,造成价格上涨,其建造成本相比现浇混凝土增加约200元/m2~500元/m2[5]。而新生代建筑工人短缺及工资水平上涨造成现浇施工人工成本也在增加,因此装配式建筑与现浇施工的成本差距在逐渐缩小。但装配式建筑增量成本客观存在,企业长期收益不确定,短期成本增加明显,市场“质优价优”环境尚未形成,因此企业积极性不高,开发商仍持观望态度,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的推进速度。

4)监管机制与产业发展不匹配。装配式建筑要求设计、生产、施工、装修一体化,形成上下贯穿的产业链,但目前生产过程各环节则条块分割,设计与生产脱节,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脱节。我国目前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主要针对现浇施工,分项招标,分段验收,与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特征不符,不利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行,工程总承包资质序列有待创新;主管部门对部品生产无法实施有效监管,对关键节点施工质量监管力度不足,出现监管真空,降低效率,增加成本,造成新的质量安全隐患。

3.2 发展建议

目前,装配式建筑仍以政府主导的保障房和公共设施建设为主,与之相关的技术、成本及管理模式是其快速发展的瓶颈,应建立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核心,产学研协同合作的高效机制,尽快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1)技术方面,应鼓励企业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体系,完善并推广多样化的低、多层剪力墙结构。提高标准化设计水平,完善模数及部品部件标准,明确层高、开间和进深等主要空间尺寸要求;深入研究关键节点连接及外墙维护技术,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探索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工艺工法并上升到标准规范层面。2)成本方面,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转变生产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如青岛市在土地出让环节,无论集中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还是招拍挂供地的建设项目,都应在建设条件意见书中明确提出是否实施产业化及预制装配率等内容;上海、北京、沈阳等地也出台相关政策,将装配式建筑要求纳入土地出让前置条件。其他经济政策如政府承担保障房项目增量成本,设立专项资金补贴项目、商品房提前预售等均不同程度激发开发商的积极性,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3)监管方面,应明确各级政府装配式建筑推进机构及其职责,加强部门协调,协同推进;鼓励采用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工程总承包模式,明确资质要求,健全相应施工许可、分包管理及竣工验收制度;完善部品生产标准,总承包单位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及造价实行总负责,其余各方主体责任落实;建立装配式建筑岗位标准,设立专业工种,建立全过程管理、技术人员专业化队伍;构建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全过程数字化监管平台,建立质量追溯系统。

4 结语

我国城镇化还处于初期阶段,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也较低,因此我国装配式建筑蕴含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装配式建筑必将顺应城镇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利用现代科技及信息化管理,推动产业变革,引领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高效发展。

[1] 张 猛,陈仲锴,韩振宇,等.基于建筑工业化的新型城镇化房屋建造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13):21-24.

[2] 张建国,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34(12):19-24.

[3] 王洁凝.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6,5(2):85-90.

[4] 林 楠.浅谈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5(20):35-37.

[5] 齐宝库,张 阳.装配式建筑发展瓶颈与对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5,17(2):156-159.

Studyofdevelopmentofprefabricatedconstructionunderthebackgroundofnew-typeurbanization★

LiuJuanQuanHongzhuMengDan*

(ConstructionEngineeringInstitute,QingdaoAgricultureUniversity,Qingdao266109,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imperative.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according with the idea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 to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Government policies are introduced in success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but some specific problems such as technology, cost and supervision are still the restric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with the resolution of development bottleneck,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will stimulate the chang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new-type urbanization,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1009-6825(2017)35-0222-02

2017-10-2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2016GM06);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1117022)(1114324)

刘 娟(1977- ),女,博士,讲师; 全洪珠(1968- ),男,博士,副教授

孟 丹(1980- ),男,博士,讲师

TU201.5

A

猜你喜欢
装配式城镇化建筑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家乡的城镇化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