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十三五”期间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目标及战略举措

2017-04-13 02:12黄必鹤郭威炯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十三五电能能源

黄必鹤,郭威炯,刘 涛

(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石家庄 050000)

◆本刊专稿◆

河北省“十三五”期间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目标及战略举措

黄必鹤,郭威炯,刘 涛

(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石家庄 050000)

“十三五”时期是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转型升级的关键5年,科学提出符合省情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通过强化经济、技术、引导手段,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重点工作的开展,助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能源结构优化,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使需求侧用电负荷主动配合发电出力,将为实现电力系统的实时供需平衡,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奠定基础。

1 基本原则

1.1 坚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破除市场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响应能源结构调整、大气污染防治、低碳发展等政策导向;支持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有利环境。坚持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扩大市场空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

1.2 坚持科学的统筹规划

发挥规划引导、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作用,科学统筹项目建设,将电网建设和市场消纳协调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在就地消纳能力强、资源条件和建设条件优越及具备特定示范意义的地区优先布局项目建设,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

1.3 坚持技术进步引领产业升级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优势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完善和升级产业链,全面提高产业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转化,以技术进步促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竟争力。

1.4 坚持合作共赢谋求发展

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和雄安新区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赢;同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本土优秀人才。

1.5 坚持创新机制科学管理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新机制,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开发利用标准,推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协调发展。建立完整管理体系,加快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

2 整体战略

2.1 协同发展战略

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和设立雄安新区历史机遇,主动服务京津,立足省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创新电力需求侧管理手段,扩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企业参与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发挥其在电力需求侧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致力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化解区域电力供需矛盾,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

2.2 节约优先战略

把节约优先贯穿于经济社会及能源发展的全过程,集约高效开发能源,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科学合理使用电能,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节电,大力提高电能利用率,控制电力消费总量,加强电力管理,实现电力合理配置,以更高效的能源消费支撑河北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2.3 绿色低碳战略

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推进建立高效智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发展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技术,不断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同时,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减少碳排放,大幅增加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推进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成为未来的主体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河北生态文明建设。

2.4 创新驱动战略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完善能源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树立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的理念,坚持追赶与跨越并重,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托电力需求侧管理重点工作,推进重大工程科技自主创新,建设电力科技强省,使电力科技质量和效益走在全国前列,推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提高社会生产力。

2.5 能源互联网战略

加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能源生产消费的智能化体系、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与能源系统协同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营造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建立新型能源市场交易体系和商业运营平台,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智慧用能和增值服务、绿色能源灵活交易、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等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设备研发和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和模式的国际应用与合作。

3 发展目标

3.1 节约电量目标

持续推进燃煤机组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改造升级,预计“十三五”期间全省可累计实现节电150亿kWh,相当于减少300万kW的总装机容量(按照火电机组年运行5 000 h),可节省建设资金投资近45亿元。根据节约电量目标,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50万tce,减排二氧化碳1 260万t,减排二氧化硫12.6万t,减排氮氧化物19万t。

3.2 电能替代目标

立足能源清洁化发展和大气污染防治,以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为重点,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消费比重及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在居民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等重点领域,试点并推广电采暖、电锅炉、电蓄能调峰等,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十三五”期间,电能替代新增用电量约300亿kWh。

3.3 负荷系统建设目标

加快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全面实现传统配电网向智能配电网转型升级,建设新型城镇化配电网示范区;推进特高压创新发展,使其在保增长、惠民生、调结构、治雾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完善电价政策,扩大峰谷分时电价执行范围和峰谷分时电价价差,引导用户加强负荷管理;推动智能互联,结合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河北省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全面提升能效管理水平及电能利用效率。力争到“十三五”期末,重点企业用能设备的监测覆盖全省用电量的50%以上,负荷控制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15%以上。

3.4 需求响应目标

“十三五”期间,不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应急机制,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保障电力供需平衡,促进电力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协调发展。通过制定、完善尖峰电价或季节电价的方式吸引用户主动减少高峰用电负荷并自愿参与需求响应。同时,依托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构建需求响应管理系统,为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建立技术支撑。设置可量化的实施工作目标,以形成长效机制作为工作目标衡量的标尺,逐步形成峰时平均负荷3%~5%左右的需求响应能力,引导用户错峰用电,减小系统峰谷差。积极推进大容量和分布式储能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推广。

4 重点工作任务

围绕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未来5年的战略构想和目标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突出抓好5项重点工作。

4.1 实施“三个一”工程

4.1.1 打牢“一个基础”

电能服务管理平台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技术,是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的创新举措,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在2012—2015年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实施阶段,河北省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搭建了省级平台和唐山市平台分站,实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具备经济分析、有序用电、需求响应、电能在线、用电分析、能效管理等功能模块,并实现27家(69个厂区)数据子站在线监测,建立起了“可视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电能管理信息化系统,初步探索建立了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机制。“十三五”期间在此基础上,总结现有建设成果经验,不断完善建设机制,进一步扩大平台覆盖范围。

4.1.2 拓展“一十个示范区”

以唐山市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为基础,拓展平台覆盖范围,在除唐山外的其他10个设区市重点行业用电排名前100名的电力用户进行筛选,集中建设,同时由机关、企事业单位示范带头,将大型商业楼宇、综合性办公楼宇、公共机构办公楼宇等纳入平台监测。此外,鼓励已安装建筑分项计量或能源管理系统(EMS)等具备用电在线监测功能的电力用户接入河北省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引导电能服务商将其自有平台监测数据接入省电能服务管理平台,促进监测范围多元化,并加快形成完整的组织结构、政策实施和示范工程引导体系。

4.1.3 抓实“一百个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

依托电能服务管理平台,着力推进“互联网+”建设示范工作。“十三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内选取100个大型企业,由省电力需求侧管理指导中心组织技术专家团队,通过平台监测数据,开展数据分析,挖掘用电潜力,提供咨询、评估服务。同时,鼓励节能服务公司积极参与,支持企业实施用电设备技术改造,淘汰低效用电设备和工艺,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强化低压侧无功补偿和管理,提高功率因数;强化管理,优化生产组织流程,降低高峰用电负荷,将这100家企业能效水平提升到同行业内的领先水平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助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4.2 扎实开展重点项目

4.2.1 更新重点项目技术范围

对现有组织实施的变频调速节电、热泵、电除尘改造、谐波治理、绿色照明、“双蓄”等电力需求侧管理重点项目进行调研分析,了解掌握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产品的应用情况,对已被广大用户认可并且已广泛使用的技术产品,逐步退出专项资金的示范补贴范围,将企业拟采用的节能效果显著的新技术、新产品,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的项目,如:“煤改电”蓄热技术、干热岩供热技术、电能管理服务平台子站建设和推广应用等纳入补贴范围,调动企业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逐步扩大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力度,促使节能减排、转移负荷等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4.2.2 发挥重点项目示范作用

对电力需求侧管理重点项目实施情况、节能效果等进行分析汇编,加强重点项目案例的宣传推介,提高全社会对电力需求侧管理重点项目的认知,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示范引导激励作用,使投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资金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带动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4.3 提升负荷管理能效

4.3.1 优化负荷管理系统

做好重点用户负荷控制设备运行维护的同时,以“互联网+”负荷管理的思维,创新性地在系统中采用新技术、新模块,打造网络化的负荷管理系统。结合峰谷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制度的进一步优化及电力体制改革的落实,试点用户需求响应机制,推动电力交易,建立发电企业、电网公司、售电公司和电力用户间的良性互动,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用户,帮助客户提高用电效率、降低用电成本。

4.3.2 继续推广储能技术

参考国内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大峰谷电价比,鼓励储能技术节能技改项目的大面积推广,充分挖掘移峰填谷潜力。

4.3.3 充分发挥电能服务管理平台作用

结合河北省电能服务管理平台子站建设在全省推广,扩大在线监测的广度和深度,出台相关经济激励措施,积极发挥平台能效服务作用,并开展需求响应试点项目工作,提高全省电能使用效率。

4.4 开发利用新能源

4.4.1 大力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

发挥用户侧光伏发电电量就地消纳的优势,支持在城乡居民住宅、城镇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及产业园区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以政府机关、体育场馆、医院、学校、工业园区、酒店宾馆等大型建筑为重点,继续推进屋顶太阳能光电利用工程的建设。同时,结合居民楼(房)建筑特点,开展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站项目调研,建设小型发电站。大力推进光热发电试点示范工程。

4.4.2 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发电

一是充分利用张家口、承德地区风能资源,全力推进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重点做好张家口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三期和承德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二期、三期规划;积极协调推动项目建设及相关配套工作;二是稳妥推进唐山海上风电建设进度,填补目前海上风电投产空白;三是鼓励位于负荷中心的秦皇岛、保定、衡水、沧州东部等地区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

4.4.3 科学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统筹棉柴资源、垃圾等各类生物质资源,实施多元化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二是按照地热能开发规划,借鉴雄县地热试点示范经验,探索实施地热供暖、制冷、种养殖及休闲旅游等多元化梯级利用的地热开发产业链。加快推进地热供暖发展,在大中城市及主要县区建成较大规模替代燃煤供热的能力。有序开展以干热岩为能源的分布式供热试点工作。

4.4.4 培育终端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项目

积极推进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示范工程、能源基地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示范工程建设,通过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智能微网等方式实现多能互补和协同供应,探索有利于推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大规模发展的有效模式,在试点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实施能源需求侧管理,推动能源就地清洁生产和就近消纳,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4.5 推广电能替代技术

4.5.1 在居民采暖领域推广

在全省范围内,禁煤区、燃气(热力)管网无法达到的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分或生态要求较高区域的居民住宅,推广电能替代技术及产品。对燃气(热力)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学校、商场、办公楼等热负荷不连续的公共建筑,大力推广碳晶、石墨烯发热器件、发热电缆、电热膜等分散电采暖替代燃煤采暖。在农村地区,尤其是禁煤区,大力推广以电代煤,推进散煤清洁化替代工作进度。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利用低谷富余电力,实施蓄能供暖。探索开展熔盐、电磁锅炉、空气源热泵等煤改电试点工作。

4.5.2 在生产制造领域推广

在生产工艺需要热水(蒸汽)的各类行业,逐步推进蓄热式与直热式工业电锅炉应用。在金属加工、铸造、陶瓷、岩棉、微晶玻璃等行业,在有条件地区推广电窑炉。在采矿、食品加工等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运输环节,推广电驱动皮带传输。

4.5.3 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

支持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应用。在沿海、沿河港口码头,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和电驱动货物装卸。支持空港陆电等新兴项目推广,应用桥载设备,推动机场运行车辆和装备“油改电”工程。

4.5.4 在电力供应与消费领域推广

在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较大的电网,推广应用储能装置,提高系统调峰调频能力,更多消纳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机场航站楼等建筑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促进电力负荷移峰填谷,提高社会用能效率。

5 保障措施

5.1 建立统一领导、上下联动的组织管理机制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政府、电力企业、终端用户和能源服务机构以及节电技术设备提供商等多方部门和单位,靠政府职能部门单一力量难以推进,必须建立由政府引导、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任务,健全会议、报告、审批、培训、检查等工作制度。同时,发挥专家在技术产品研发、生产、推广、咨询和服务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从而形成统一领导、职责分明、上下联动、其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

5.2 健全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

政策法规具有长期性、规范性和指导性。目前,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师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事关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的政策法规。河北省也相应出台了《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继续做好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这些政策法规,对推进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随着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深入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投融资、人才引进、市场运作、政策激励、交流合作、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主要耗电行业、耗电产品的准入标准,节能设计规范,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

5.3 探索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资金是制约电力需求侧发展的瓶颈性问题。随着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深度实施,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单靠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创新资金筹措机制。一是管好用好财政资金,落实省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确保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二是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电力需求侧项目建设工作中的职能及各有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创新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促进项目建设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更加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激发市场决定作用;三是鼓励企业通过贷款、发动债券、上市、融资租赁等形式获得运营资金。推动能源资产证券化,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向重点能源项目和企业提供优惠的信贷资金支持。

5.4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专业人才较紧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一是建立健全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通过咨询、讲学、项目合作与攻关、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我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对技术、成果、项目符合条件的积极申报省重点人才工程,并给予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在岗锻炼、学习培训、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实际能力;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核,在工资待遇、提拔使用等方面制定公平竞争的办法规定,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营造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浓厚氛围。

5.5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宣传推广是增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社会认知度、促进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普及和推广工作力度还不够,社会认知度仍不够高。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一是拓宽宣传推广的形式和渠道。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载体搞好宣传,发挥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网的宣传、引导和传播作用,开拓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二是丰富宣传推广内容。将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政策法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典型案例等作为宣传推广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一些前沿性研究成果和技术产品及时进行宣传推广,扩大社会认知度;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通过编印发放宣传推广资料、讲座、现场会、座谈会、推介会等形式,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交流工作经验,增强宣传推广成效。

5.6 加强广泛合作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加强同国内外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交流,引进先进经验与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共建特色产业,促进河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广泛深入发展。D

(本栏责任编辑徐文红)

DSM development aim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in Hebei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HUANG Bi-he,GUO Wei-jiong,LIU Tao

(Hebei DSM Instruction Center,Shijiazhuang 050000,China)

1009-1831(2017)03-0001-04

F407.61

C

10.3969/j.issn.1009-1831.2017.03.001

2017-04-14

猜你喜欢
十三五电能能源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苹果皮可以产生电能
电能的生产和运输
海风吹来的电能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澎湃电能 助力“四大攻坚”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