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名士来斯行、来宗道、来集之关系考辨

2017-04-13 02:37莫艳梅
关键词:陈洪绶萧山长河

莫艳梅

(萧山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萧山311202)

越地名士来斯行、来宗道、来集之关系考辨

莫艳梅

(萧山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萧山311202)

来宗道、来斯行、来集之分别是明末首辅、福建右布政使、太常寺少卿。当代学者有称来宗道是来集之的父亲,有称来宗道、来斯行是来集之的叔父者。根据家谱、县志进行考辨,认为来宗道、来斯行与来集之既不是父子关系,也不是叔侄关系,但两人同年辞官归里,与尚未出仕的来集之关系密切。此外,来宗道还是画家陈洪绶的妹夫之父,来斯行是陈洪绶的岳父,陈洪绶曾应来宗道的侄子之邀,绘《来鲁直夫妇像》,来斯行、来宗道分别在画像真迹上作跋文,该画留存至今。

来集之;来宗道;来斯行;关系考辨

来斯行(1567~1633)、来宗道(1571~1638)、来集之(1604~1682),浙江萧山长河(明清时属绍兴府萧山县,今属杭州市滨江区)人,明末进士。因三人名气大,生活时间交叠,关系密切,当代研究来集之及其戏曲的学者,有称来集之的父亲是来宗道,有称来集之的叔父是来宗道、来斯行,来宗道、来斯行对来集之的影响很大。对此,有必要把三人的关系考辨、弄清楚。

称来集之父亲是来宗道的著述有: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来集之的父亲来宗道,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启、祯间官至内阁大学士。”庄一拂《古本戏曲存目汇考》:“字符成,浙江萧山人,宗道子。崇祯庚辰进士。”徐子方《明杂剧史》:“出身世家,其父来宗道,明天启、崇祯时官至内阁大学士。”么书仪主编《中国文学通典:戏剧通典》和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中的“来集之”词条,皆说他为明末大学士来宗道子。

称来集之叔父是来宗道、来斯行的著述有:周传娟《来集之及其戏曲研究》第二章《来集之家世考》第一节《来集之的父辈》:曾祖父来日升,父亲来继绍,叔父来宗道、来斯行,“查阅来氏家谱,关于来宗道的记载较少,谱中来宗道是来集之的叔父,在谱中发现相关的材料没有生卒年的记载。”“虽然集之和来斯行之间没有直接的材料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交流,但因两者生活的时间相交叠,两家关系紧密,所以也不能排除集之的经学著作和思想多受他的影响,而且,集之家族中来三聘、来端蒙等皆有组织乡兵抗击贼寇之事迹,因此,集之在明朝受到攻击后,亦与族人来方炜募集乡兵守护家园的行动,亦不足为奇了。”

究竟来斯行、来宗道、来集之的关系怎样?从《萧山来氏家谱》可知三人的生平、家世及关系。本文所用资料主要来源于清康熙、乾隆、民国《萧山县志》和民国十一年(1922)《萧山来氏家谱》(会宗堂)。

一、生平与家世

萧山来氏始祖叫来廷绍(1150~1203),原籍河南鄢陵县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进士,嘉泰二年(1202)以图龙阁学士出知绍兴府事,未到府治而卒于萧山祇园寺,其子遂居萧山长河,子孙繁衍,甲第不断,至明朝时最为兴盛,来斯行、来宗道、来集之就是其中三杰。

(一)明末福建右布政使、文学家来斯行

萧山长河来氏四房十四世。字道之,号马湖,生明隆庆丁卯八月二十六日,卒明崇祯癸酉四月十七日,享年67岁。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工部主事、永平推官、兵部主事、山东登莱道、贵州按察使、郁林道、福建右布政使。曾监军辽海,整饬津门(今天津),与次子燕禧生擒白莲教首领徐鸿儒,斩贵阳田阿秧首领,震慑诸苗。崇祯元年(1628)任福建右布政使,仅半年,因与当事忤,以老乞归,在长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6年。

著有《经史典奥》《槎庵小乘》《狱志》《论语颂》《四书小参》《四书问答》《五经音诂》等书。《经史典奥》67卷,是一部供人引用经史中文句的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该书:“是编于经取《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周礼》,于史取《史记》,前、后《汉书》,各摘其子句,标题于前,而以经、史原文及注释列于后,盖以备词章采择之用。”《槎庵小乘》41卷,系史料笔记,陈汝衡《说苑珍闻》言:“其分类考据各项,颇多珍贵资料。”王重民《中国善本提要》:“余今读是书,颇惊斯行在明季士大夫中,犹属博洽,所述也有条贯。”

逝后葬萧山湘湖蛇山,顺天府尹刘京周为其写墓志铭,入祀萧山乡贤祠,入祀山东景州、贵州名宦祠。清康熙、乾隆、民国《萧山县志》均有《来斯行传》。

来斯行的祖父来万程。父来嘉谟,庠生,著有《敦伦宝鉴备忘录》《曲水龟鸣》《字学源流》等书。子来彭禧(安徽太平府通判)、来燕禧(贵州游击,世袭杭州前卫镇抚)、来吕禧。

(二)明末首辅来宗道

萧山长河来氏五房十四世。字子由,号路然,生明隆庆辛未十月初三,卒明崇祯戊寅正月二十八日,享年68岁。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中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读学士、少詹、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少保、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元年(1628)六月请退回乡,时任首辅仅一个多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崇祯二年(1629)三月,因阉党逆案,被削官籍为民,在长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0年。

著有《尚书秘省》。逝后葬萧山湘湖井山。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萧山县志》中有《来宗道传》。

来宗道的高祖来天球,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历任工部主事、刑部郎、山西佥事、陕西按察使,著有《会宗家训》。曾祖来应元,廪生。曾祖叔来应山,明嘉靖四年(1525)举人,官至故城知县。祖父来闻凯,庠生。堂伯来汝贤,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奉新知县、兵部职方主事、礼部精膳司主事,著有《菲泉存稿》8卷。亲伯来经济,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历任潮州府推官、太仆寺丞、南京工部郎、广西佥事、四川按察司副使,颇有政绩。生父来经邦,为诸生有声。独子来咨诹,荫尚宝司丞。

自来天球至来宗道,一门五代四进士一举人,尤其来天球官至正三品,来宗道官至首辅,可谓名门。来宗道亲兄之子来咨匡是举人,玄孙来益清是进士。

(三)明末清初太常寺少卿、文学家戏曲家来集之

萧山长河来氏四房十六世。字元成,号倘湖,生明万历甲辰三月十九日,卒清康熙壬戌十月二十七日,享年79岁。明崇祯八年(1635)中礼部特科廪生第一。崇祯十二年(1639)为南京国子监贡生。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安庆府推官,后任南明福王的太常寺少卿、兵科左给事中。积极抗清复明,明亡后隐居故乡30余年,潜心著述,清康熙十七年(1678)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仍隐居拒仕,同年毛奇龄应荐博学鸿儒科,走上仕清的道路。

著有《易图亲见》《卦义一得》《春秋志在》《四传权衡》《倘湖文集》《南行偶笔》《南行载笔》《倘湖近刻》《倘湖诗余》《樵书初编》《樵书二编》等,还创作了《女红纱》《碧纱笼》(合称“两纱”)《阮步兵陵廨啼红》《蓝采和长安闹剧》《铁氏女花院全贞》(合称“秋风三叠”)等杂剧。

逝后葬萧山石荡山前孔墩,翰林院检讨毛奇龄为其写墓志铭,称其“功在一方,而名垂四涯”。入祀萧山乡贤祠。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萧山县志》、清乾隆十六年(1751)《萧山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萧山县志》、民国三十七年(1938)《萧山县志》均有《来集之传》。

来集之的曾祖父来日升,嘉靖十三年(1534)中举人第二名(亚魁),历任兴化府判、师宗州知州,颇有政绩,著有《三峰诗文集》六卷、《三峰余业》四卷。祖父来孔贯,庠生。父亲来继韶,廪生。儿子来豹雯、来龙雯、来璧雯、来燕雯(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内阁中书)、来兎雯、来汉雯。来集之、来燕雯父子相继中进士,可谓再世进士。

萧山有“无来不出榜”和“三石六斗芝麻官”的俗谚。来宗道是萧山来氏官阶最高的一位,从一品官;来斯行次之,从二品官;来集之著述最多,正四品官。

二、关系与往来

从家谱及上述可知,来宗道与来集之并非父子关系,来斯行、来宗道与来集之也非叔侄关系,他们是同族宗亲,在萧山长河生活了较长时间,往来密切,尤对晚辈来集之影响很大。

(一)宗亲关系

萧山长河来氏四房十四世的来斯行,与五房十四世的来宗道与是同族兄弟关系,八世的来仪是他们的共同祖先。

萧山长河来氏四房十六世的来集之,应该称十四世的来斯行、来宗道为叔公,九世的来英是来斯行、来集之的共同祖先。

(二)往来交流

1.来斯行与来宗道。斯行比宗道大4岁。自幼聪明过人,5岁时,其长辈出上联“马尾千条线”,嘱他对下联,他很快答出下联“鸡冠一朵花”,长辈赞其才,称他“此吾宗大器也”。宗道父亲来经邦尝敛足坐息,与斯行谈云:“龙从火里生,虎向水中生。”而宗道“年十四游庠,品性纯粹卓拔,见者无不以公辅大器期之。试多冠军。”集之记载:“当万历时,昆陵沈孟威公才人也,出宰予邑。时公(宗道)与马湖公(斯行)方盛年高才,凡季月之课,科岁之试,两人迭为冠军。一日忽批云:‘来氏二子,一以天工胜,一以学力胜。总之二子俱当分道扬镳,不得置轩轾于其间者也。’俄而大学士以内任极品,方伯公以外任极品,藻鉴之精,不爽铢缕如此。”意即斯行、宗道,各有所长,各奔东西,都是顶尖级风云人物。

巧合的是,二人中进士数月后,父亲就去世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宗道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父经邦乘传入京,对宗道说:“尔入仕版,未建尺寸,而父来辄费官费数百金,若何以酬国?”次年六月卒于京。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斯行中进士,方整装谒选,父嘉谟忽然大书于壁:“六月炎天一点雪。”果然在数月后的六月十一日悄无声息地去世。

崇祯元年(1628),斯行、宗道不约而同请退归里,分别在长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6年、10年。

他们之间还有姻亲关系。宗道是著名画家陈洪绶(1598~1652)妹夫之父,来斯行是陈洪绶之岳父,三人往来密切。陈洪绶是浙江诸暨人,斯行是陈洪绶之父陈于朝的好友,两家自小订下了娃娃亲,陈洪绶16岁时与斯行次女完婚。陈洪绶之妹陈胥宛嫁给宗道之子来咨诹为妾,宗道为亲家陈于朝撰写墓志铭。崇祯四年(1631),陈洪绶应来宗道亲叔来经正之长子来鲁直之子来咨隆的邀请,绘《来鲁直夫妇像》,分《来鲁直小像》《来夫人黄氏行乐图》两轴,落款“陈洪绶敬图”。同年,斯行在《来鲁直小像》真迹上作跋文《鲁直弟小像赞引》,落款“崇祯辛未霜降后五日福建布政致仕小兄斯行顿首题”。崇祯十年(1637),宗道在《来夫人黄氏行乐图》真迹上作跋文《十嫂黄孺人行乐图赞并引》,落款“崇祯丁丑仲冬日原任大学士小叔宗道拜手题”,次年宗道去世。该画留存至今,

2.来集之与来斯行、来宗道。集之自幼聪颖过人,就读于萧山冠山西隐寺,弱龄即通五经,善诗词文章。斯行、宗道分别比集之大37岁、33岁。斯行、宗道辞官回乡时,集之还没有出仕,因此往来密切。

斯行、集之分别参加了《萧山来氏家谱》的纂述。此谱先后经过4次纂述,第一次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来斯行纂述,此时斯行丁母忧在家;第二次是清康熙二十年(1681)来集之纂述,次年集之去世;第三次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来鸿瑨纂述,第四次是民国十一年(1922)来杰纂述。斯行纂述的内容有《家乘初稿目录》《世系传》《恩封传》《贡士传》《节烈传》《叙传》等。集之纂述的内容有《家乘二编目录》《恩封传》《贡士传》《文学传》《节烈传》《叙传》等。家谱中的来斯行(马湖公)传、来宗道(路然公)传,都是来集之所撰,来集之(倘湖公)传,由来鸿瑨所撰。集之在《萧山来氏家谱·家乘》中称斯行:“方伯奇才,似陈同甫,人中之龙,人中之虎。上马杀贼,下作露布,立言立功,允文允武。述马湖公传第二。”称宗道:“珰焰孔炽,遇虎莫攫,相国休休,中立调停。名列党籍,迹浊心清,与古谁似,长沙华亭。述路然公传第三。”除了家谱传记以外,还有《倘湖遗稿·公祭路然大学士》:“夫有功于国,国论未定,后之人,将有抚九原而叹谁归者,若其无愧于天,发诸福极之数,上寿中寿,非吾叔莫享矣。何云光月霁,方共冀其康宁,而日薄露稀,遽速报其考终耶?将使途之人或泣可踊,卷之中不歌不臼,宁不聚族而号,攀招之靡从也哉。”“以一儒生跂位台辅,臣心如水,一德投天。”认为宗道有功于国,是宗族的骄傲,至于阉党是非,后人自有公断。

集之与斯行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是两家上下三代人同入祀萧山乡贤祠,皆具文学盛名;二是二人皆是《来氏家乘》的纂述者,宗族的杰出代表;三是生平几经波折,不富家财而富卷轴,身后清贫;四是双方妻(妾)皆是节烈,在清兵南下时献身;五是直系后代杰出,或为官或为文,人才辈出。

集之与宗道的交往似乎更多些。宗道的仕途之路及首辅之职,是集之一心踏入官场的目标。在集之的心目中,宗道的地位很高。崇祯六年(1633),时为廪生的集之送作文给宗道阅,宗道说:“吾宗向未有元,今子元矣。”谁知当年集之落了榜。隔了一年,又送作文给宗道看,宗道仍说必中第一,榜发果验。即崇祯八年(1635),集之中礼部特科浙江拔贡第一名。宗道赠对联给集之:“国士无双,联向金台掇桂杏。祖风有耀,重来玉署掌丝纶。”预言集之还将联售(乡会试得中),并说在卯辰之役,其言果验。即崇祯十二年(1639)己卯乡试,集之在应天中举,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会试,集之中进士。此时宗道已去世,没能看到,但集之是非常敬佩宗道的,认为宗道“沉静有知人鉴。凡以文贽请者,能定其弋获之高下,及平生之福履,铢黍不爽”。宗道对集之的影响十分深远。宗道曾作《六十自叙》,总结自己的宦海生涯,也相当于一份自白书,澄清自己与魏忠贤阉党的关系。若干年后,集之也写了《五旬自寿》《六十自寿》《七十自寿》《八十自寿》诗词,还写了《自志墓铭》,给历史留存了真实的心声。

来斯行、来宗道、来集之分别生于明隆庆元年(1567)、明隆庆五年(1571)、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分别为萧山来氏四房十四世、五房十四世、四房十六世。因此,来宗道与来集之不是父子关系,来宗道、来斯行与来集之也非叔侄关系,来集之应该称宗道、斯行为叔公。叔公位列高官,官绩显赫,因与当事忤,斯行任福建右布政使仅半年,宗道任首辅仅一年多,就同时请退归里,分别与未出仕的集之在长河共处了6年、10年,言谈交流中,无疑给集之留下了诸多影响与深刻的记忆,包括宦海生涯、文学素养、傲骨气节等。集之终以进士之身谋得官位,又因鸿鹄之志难以施展,由忠明反清,到隐居故里30余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史著述以及杂剧,包括撰写来斯行传、来宗道传,留存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是政学两界的三杰,分别享年67岁、68岁、79岁。斯行逝后葬萧山湘湖蛇山,集之逝后葬石荡山前孔墩,宗道逝后葬湘湖井山,《萧山来氏家谱》留存了他们的墓图,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1]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508.

[2]庄一拂编著.古本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00.

[3]徐子方.明杂剧史[M].中华书局.2003.343.

[4]周传娟.来集之及其戏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来集之.方伯马湖公传[G].萧山来氏家谱.民国十一年.

[6]来斯行.冠岩公传[G].萧山来氏家谱.民国十一年.

[7]来集之.大学士路然公传[G].萧山来氏家谱.民国十一年.

[8]来集之.大学士路然公传[G].萧山来氏家谱.民国十一年.

[9]来斯行.冠岩公传[G].萧山来氏家谱.民国十一年.

[10]来集之.大学士路然公传[G].萧山来氏家谱.民国十一年.

(责任编辑 吕晓英)

Relationship Among Lai Sixing, LaiZongdao and Lai Jizhi

Mo Yanmei

(Chorography Office, Xiaoshan People’s Government, Hangzhou, Zhejiang 311202)

Lai Sixing, Lai Zongdao and Lai Jizhi were respectively the first Grand Secretary, Right Buzhengshi of Fujian province and Shaoqing of Taichang Templ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mong the contemporary scholars studying the dramatist Lai Jizhi, some believe that Lai Zongdao is the father of Lai Jizhi and some claim that Lai Sixing is the uncle of Lai Jizhi. The paper holds that,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f the family tree and chorography, Lai Zongdao and Lai Sixing are neither father nor uncle of Lai Jizhi. However, the two resigned from the public servant positions at the same year and both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ai Jizhi who was not born yet at that time. Besides, Lai Zongdao was also the father of the brother-in-law of Chen Hongshou while Lai Sixing was the father-in-law of Chen Hongshou. Invited by the nephew of Lai Zongdao, Chen Hongshou painted the Portrait of the Lais; Lai Sixing and Lai Zongdao wrote postscripts in the original portrait painting still well preserved till now.

Lai Jizhi; Lai Zongdao; Lai Sixing; relationship research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03.003

K250.6

A

1008-293X(2017)3-0017-05

2016-11-07 作者简介:莫艳梅(1969- ),女,湖南江华人,萧山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陈洪绶萧山长河
日落长河
高古奇骇
——陈洪绶书画作品展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打通千个发布端口 打造有X-IN媒体——萧山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若干实践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长河上游清流梦
镜花水月 变古为新——陈洪绶《摹古册》白描清供赏析
叶云岳:半生筑起创新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