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路径探讨

2017-04-13 10:37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实验室大学生建设

蔺 伟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 北京 100081)

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路径探讨

蔺 伟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 北京 100081)

高校实验室应积极融入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鲜明特征的新一轮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中。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界定了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的概念,进行了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可行性分析,并以北京理工大学的实践为基础,在思维超前、统筹协调、高端引领、多方互补等方面,提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的策略。

创新创业实验室; 建设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

当前,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双创”已经成为引领风尚的时代标杆。高校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更是“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实验室系统如何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如何在打造创新创业实验室上发力,如何有效融入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鲜明特征的新一轮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中,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业教育的提出源于1989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的概念,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1]。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强调创业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创业教育不等于“创办企业”和“培养老板”等观念,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勤于实践、勇于开拓、敢于创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更加广泛的意义而言,任何关于自己独特个性、能力和魅力的展示都是创新创业实践[1]。因此,创新创业的精神、素质和能力对于全体学生都是重要的,对将来走上任何工作岗位都是适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启发意识、培养能力、涵养精神,而不在具体办成了几家企业。

2 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的概念界定及建设可行性分析

正是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把握,国外知名高校十分注重将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大力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实验室。2010年,弗吉尼亚大学建立“创新实验室孵化器”,旨在支持种子期和早期企业的成长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开辟全新模式[2]。2012年,哥伦比亚大学设立创业实验室,对学生或者毕业生组成的创业团队进行指导和孵化。“十二五”期间,国内高校普遍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空间得到拓展,实验教学队伍不断扩大,实验仪器设备值大幅增长,实验室承载能力扩大[3],很多高校将教学实验室扩充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其中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创建800多m2的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global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lab),融合创业诊断、创业模拟、创业研究和创业苗圃“3+1”功能为一体,是对接国际一流创业教育和研究机构的专业化实验室和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浙江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硅谷孵化器联合成立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抢占世界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的制高点。江苏大学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室、网络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模拟实训机会[4]。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与杭州贝腾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创新创业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创意、创新、创业”三位一体,广泛建立各类创新创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创业兴趣实践的有效平台。

经检索,截至2016年9月,中国知网收录篇名中含“创新实验室”的文献共2 130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高校相关实践,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可以界定为: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而设立的各类实验平台,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和主要过程,涵盖具备创新创业教育条件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创业谷、创业苗圃、创业园等多种形式和载体,旨在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助力优秀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实体。创新创业实验室是“双创”背景下的新生事物,在创新实验室建设基础上融入了创业这一内涵。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要树立“全校一盘棋”和“大实验室”理念,主动整合资源,为各类实验教学平台融入创新创业内涵,支持其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打造以实验教学平台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实验室集群”。

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广泛建立并有效管理创新创业实验室,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主要是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考虑。

(1) 从国家层面已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作为服务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实验室,理应积极参与,有所作为。

(3) 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创新驱动创业,做好“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两者密不可分,“创业”前面加上了“创新”,实质是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性,是创新型创业,是高增长的创业[5],重在创新型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特别是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要大力倡导学生关注战略性新兴行业领域的技术性创业[6]。这充分说明,擅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校专业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平台,只要科学合理融入创业教育的内涵,就可以打造为创新创业实验室。

(3) 创新创业教育要紧密结合专业。《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当前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导向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结构改革,让专业教育植入创新创业基因[7]。这更加充分说明,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以实践为鲜明特色的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具备优势、大有可为。

3 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和实践探索

以我校为例,学校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和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各类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基地、北理工科技园等基础上,改建或新建创新创业实验室,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积累就业创业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校遵从“创业计划—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的客观规律,逐渐形成了“实验室(院级基地)—创业谷、创业苗圃—科技园”的渐进式创新创业实践层次。这种层层递进、全力扶持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思路对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1 在各类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基础上打造创新创业实验室

我校结合国防办学特色,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级水平的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公共实验平台等,学生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科学研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产业转移,甚至直接进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彭剑坤是我校机械学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具有丰富的新能源车辆整车控制系统开发及项目管理经验。2016年,注册成立北京博翼动力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为新能源整车企业提供先进的新能源车辆整车控制器及其硬件功能测试、性能仿真、动力总成匹配与优化选型服务等,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3.2 在各类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基础上打造创新创业实验室

我校相关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方向,建设了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各类基地,为学生基本创新思维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共提供5 300 m2用于基础教育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机械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方正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建设,为学生开展创新和创业工作提供有效载体。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CEO田刚印校友在求学时就加入了宇航学院航模队,他在基地做拼装、做设计、做飞行、做控制,渐渐地做出了门道,并让他对飞行控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毕业后创办公司,他们的无人机采用先进的共轴双旋翼无尾设计和智能的HeliAP飞行控制系统,其技术成熟度和载重量都在国产无人直升机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公司市值保守估计5亿元人民币,员工103人,无人机订单意向源源不断。

3.3 以创业谷、创业苗圃为基础打造创新创业实验室

学校响应科技部、工信部、北京市有关政府部门提出的向前延伸孵化功能,为想创业但还没有注册公司的创业者开展孵化服务的要求,开办了创业苗圃,为有创业热情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前期的创业服务,为注册公司开展正式创业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了再将工作向前延伸,保证创业团队在实质创业前能有平台和场地进行项目深化和团队组建,学校专门开辟了大学生创业谷,满足创业团队办公、洽谈、讨论、培训等形式的活动。延河(北京)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是成长于创业谷的学生初创公司。该公司主营业务为科技课程开发、教学和初等教育科技实验室建设。创业谷为其提供了工位、计算机、投影仪、白板、桌椅等设施,方便产品研发并降低了创业初期的资金投入。目前,该公司在北京开设的课程已经覆盖3 000人次,实验室方案已覆盖山西、河南2个省市4所中学。

3.4 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打造创新创业实验室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创业场地的保证,我校通盘考虑,整合各种资源,从大学科技园划出专门场地进行创业实践,为正式注册的创业公司开辟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从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划出近万平方米,与北京市教委共建“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厦”,为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良好条件。陶文锦是我校机械学院的一名硕士生,于2012年12月成立公司对桌面3D打印机开发销售与应用服务进行商业化的经营。刚开始公司借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一小块地方做技术开发,这不仅影响进度,而且也不利于3D打印机的销售。学校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在科技园为其解决了办公场所和注册地点。目前,公司运营良好,盈利已近百万元。

4 深化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的策略探讨

结合我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的具体实践,就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层次、建立相应支撑策略进行研讨。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实验室管理部门要在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思维超前、统筹协调、高端引领、多方互补,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大学生善于创新、乐于创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4.1 思维超前,精心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

(1) 大力推动“双创”背景下高校教学实验室功能再造。在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资源中,实验室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迫切需要改变部分高校实验室矮化为教学辅助手段的状况,大力推动再造实验室功效[8]。要统筹新建和改造实验室,统筹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专业课教学实验室,统筹各院级实验教学中心;按专业大类和实践模块,集中建设具备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实验平台,避免分散建设、各自为政。

(2) 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紧紧围绕专业课程教育,开拓专业创新思维,是当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7]。要在专业课程建设,特别是实验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知识、理论、实践中的创新型特质,引导学生在认识和体会各学科理论与实践创新过程中勤于动手、敢于创造,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价值观[9]。要鼓励独立设置创新创业类实验课程,注重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有效衔接。

(3) 注重实验室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改变以往密集排布实验桌、实验台的做法,借鉴国外高校先进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在实验设备购置与摆放、实验环境打造、实验室日常管理上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文气息,便于开放式讨论,利于创新创业教育。

4.2 统筹协调,科学管理创新创业实验室

(1) 用“纽带式”管理模式对高校各类创新创业实验室进行统筹管理,发挥“纽带式”管理模式主体多元性、目标单一性、途径多元性、着力集中性的优势[10],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共同目标下,由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牵头,协调团委、教务处、科研院、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相关学院等单位,统筹管理具备创新创业教育条件的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器等各类平台,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准入条件、管理机制,打造分类化、模块化的“创新创业实验室集群”。

(2) 大力推动实验室开放与共享,要紧密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类科技竞赛需求,推动创新创业实验室在时间、空间和实验内容上全面开放,实现学生只要有成熟的思路和可行的计划,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要加大实验室共享力度,成立校一级的物理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机电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等,特别要支持跨专业进行实验的学生,培育学科交叉成果。

(3) 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成立学生团队或学生自组织,下设技术团队和运营团队,独立负责技术路线、设计制造、财务管理、商务营销等各类事务,着力培养科技型创客。

4.3 高端引领,汇聚创新创业实验室指导教师

高端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不仅教授理论知识、指导技术创新,也要培养学生产品开发、市场运作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创新和创业2个维度上得以全面发展。

(1) 不断提升专职实验人员素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实现实验系列教师的职称评定、薪资待遇与专任教师一致,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实验室工作队伍。加强对实验室教师的培训,特别注重提升其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的能力。

(2) 吸引专任教师进入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定期开展指导教师队伍的聘任与考核,对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并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教学工作量等方面予以体现,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的积极性。

(3) 发挥校外导师作用,邀请科研院所研究员、企业工程师、知名投资人、创业校友、孵化机构负责人等担任指导教师,实施渐进式、模块化培养,针对创新创业的不同阶段配备不同类型的导师,促使学生顺利走完创意、创新到创业的全过程。

4.4 多方互补,促进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聚合

加强对外合作,有效整合高校的办学资源、智力资源和外界的市场、技术、资金等资源,共建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

(1)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协同,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强化创业就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结构[11]。充分发挥高端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运作方面的优势,在创新创业实验室基础上共建项目实训中心、创业实践中心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从学习、实践到参与研发、创业的一系列优越条件。

(2) 多方募集资金。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经费的保障,学生兴趣项目培养、竞赛资助、成果培育等方面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除自筹经费外,高校还要从政府、产业界、校友、金融界等多方募集筹措,设立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其中要预留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经费,由实验室管理部门统筹,保障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顺利进展。

(3) 校内外共建创业支持体系。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涉及大学生创业的工商、税务、企业、人事、社保投融资、市场信息透明等制度,促进有关政策落地,特别要与高校一道支持好转化费用高、风险性大的大学生知识型新创企业[12],共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的成果转化。

5 结语

近年来,我校突出“创新驱动创业”,推动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大力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实验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2013年和2015年,学校在第十三届、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获得团体总分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的好成绩,共计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2012年和2014年,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2014年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业推介项目”;2015年3月,北京理工大学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目前基地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68家。展望未来,按照“思维超前、统筹协调、高端引领、多方互补”的思路,抓住建设、管理、师资、资源等要素,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就一定能在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取得新成绩。

References)

[1] 曹袆遐.正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精神本质[N].文汇报,2016-05-20(005).

[2] 樊平军.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以弗吉尼亚大学创新实验室孵化器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25-128.

[3]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28,73.

[4] 任泽中.构建“纵横有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60-62.

[5] 王占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创新[N].光明日报,2016-02-04(015).

[6] 严建华,魏江.构建“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53-56.

[7] 米银俊,许泽浩.全过程融合构建创客教育生态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46-48.

[8] 邓文婷.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功效再造[J].高教探索,2016(1):95-98.

[9] 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10] 王泰鹏,范文辉,李忠新,等.“一体化”背景下学生创新基地“纽带式”管理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43-46.

[11] 新华社.刘延东在鄂调研时强调深化双创教育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EB/OL].[2016-10-16].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10/16/c_129324005.htm.

[12] 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53.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on path fo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laborato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should actively integrate themselves into a new round of reform in university talent cultivation, which is distinctively characterized by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tur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defines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laboratory, and carries out the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feasibility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laboratori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 strategies for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laboratory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orward-thinking, co-ordination, high-end leading, multi-complement., etc.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ath;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10.16791/j.cnki.sjg.2017.02.062

2016-10-2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23042002)

蔺伟(1978—),男,山西阳城,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E-mail:linwei@bit.edu.cn

G642.0

A

1002-4956(2017)2-0238-04

猜你喜欢
实验室大学生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