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扶贫看大塘
——平塘县大塘镇茶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2017-04-14 05:08周芸吉刘彦青
贵茶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塘茶业茶园

文-周芸吉 刘彦青

“百姓富、企业强、生态美”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贵州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要求。在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思路,是贵州扶贫攻坚的主导方向,而茶业成为众多贫困县首选的脱贫致富产业。

大塘茶园

平塘县大塘镇是全省较为贫困的乡镇之一,地处高海拔地区,受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导致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机构不优、财政来源单一,是全省扶贫攻坚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求变,是群众最深切的呐喊,也是当地干部最重的责任。如何寻找一条适合镇情、村情的路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历任挂帮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大塘镇经过多次考察论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确定了“以茶叶为主,多业为辅”的脱贫攻坚之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大塘镇,逐步告别了没有工业、没有产业的窘境,脱贫攻坚的步伐坚实而急促,以后发赶超之势,实现了“逆袭”。茶园面积达近10万亩,全镇12个行政村分布着18个涉茶企业,从业人员上万人。“绿叶变金芽”,一叶茶之功,绘就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茶业成为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

正如大塘镇党委书记刘兴海所说,大塘镇境内的万亩茶园,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希望,只有把茶产业做大做强,才能有效带领全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事实证明,大塘镇的茶业扶贫之路,成就了当地前所未有的发展格局。如今,大塘镇人均4亩茶,成为黔南州“都匀毛尖茶”种植面积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茶叶重镇。贵州扶贫看茶业,茶业扶贫看大塘,这里已然成为贵州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新地标”。

荒山变金山 绿叶变金芽

2月的大塘,茶园冒起了新芽,蕴含着新的希望。

在大塘镇新光村茶园旁的荒山上,记者见到了正带领茶农种植新茶苗的新光茶业合作社负责人粟治华。据他介绍,新光村从2009年开始种茶,如今大部分茶园已经见效,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为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困难群众,今年,合作社将新种植3000亩茶园,把这项致富产业越做越大。

“我们这里可耕种的土地很少,以往靠天吃饭,一年下来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就不错了,哪敢想着致富啊。”粟治华指着对面山上成片的茶园对记者说道,大塘镇所有乡镇都和新光村是一样的自然条件,荒山居多,人均耕种面积严重不足。

土地是农民维持生计的根本,发展茶产业,需要流转大量土地,受传统思想影响,并非所有群众都愿意。“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赚包盐巴钱。能不能赚钱,是农民群众考虑最现实的问题。”大塘镇党委书记刘兴海坦言,发展茶产业至少需三年的时间才能够初步开采,如果占用群众的耕种土地,势必会让其忧心。

于是,大塘镇转变工作思路,齐心协力念好“山字经”,变土地流转为向山要地。由公司、合作社或种植大户向农民群众流转荒坡荒山种植茶叶,流转价格在6元/亩至9元/亩之间,既节约流转土地成本,又盘活土地存量,同时又突破了土地资源短缺对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充分利用荒山资源,破解了土地困乏制约发展的瓶颈,既有了出路,又解决了石漠化的问题。

“荒山变金山,绿叶变金芽”,以山为“媒”,以茶为“介”。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助农增收,增强发展信心,不断加强对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的扶持建设,壮大茶产业规模。对种植茶叶并通过验收的,每亩给予1100元的补助,并给予机械设备、肥料等相关补助;对公司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等给予政策优惠补助扶持等,助推全镇茶产业发展壮大。

据刘兴海介绍,为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带动和扶持贫困户稳定增收,如期实现“产业发展脱贫一批”的目标,大塘镇按照“一二三产互动、种养殖经济共融”的模式,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通过探索“茶园置换”扶贫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贫困户的主体作用,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和脱贫奔小康。

大塘镇所产的茶,由于其优越的品质,得到了各界的青睐。在2015年贵州省首届春茶斗茶大赛中,选送的茶样分别获绿茶类优质奖、白茶类银奖;在黔南州第一、二届斗茶大赛中,选送的茶样共获2金、2银、3铜3优质10个奖项,占全县所获奖项的100%,大大增强了茶企、茶农发展茶叶种植的信心。

脱贫靠产业 致富看措施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鸣明(左二)视察大塘镇茶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成效

“脱贫致富路,产业是基础。步子实不实,关键看措施。”近年,大塘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打造以茶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推动绿色生态经济大发展,并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机遇,按照园区建设的要求,立足大塘茶叶产业示范园区,都匀毛尖生产基地,高职院校产学研实训基地、新型农民中职教育培训基地,采取公司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家庭农场推动园区发展等方式推进茶产业园区建设,以科学规划引领茶旅发展,逐步实现产城互动、城旅结合。

平塘县委书记臧侃(右二)调研大塘茶业发展,大塘镇党委书记刘兴海(右一)陪同

在园区建设方面,该镇围绕“一园三基地”思路,以发展茶产业为抓手,通过“两带一推”和“三转”发展模式,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大塘镇茶叶种植小而散的现状,充分利用山地云雾资源,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布局,整合现有资源,以龙头带农户、品牌带基地、市场带产品的形式,在西关、新光、谷坝等茶区,大力发展千亩以上连片茶园,建立标准化高效生态示范基地,提高茶园单产和经济效益。

通过龙头带动,优化结构。按照“区域化、特色化”要求,运用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示范茶厂,使全镇茶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化、加工设备机械化、茶叶品质标准化”的发展格局,切实提高大塘茶产业竞争力。

通过有机认证,增强竞争力。积极引导茶叶企业、合作社建立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做好“茶园”到“茶杯”各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通过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统一土壤检测用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达标销售,提升大塘茶叶生产科技含量。大力支持企业、合作社选送茶叶到相关资质检测机构进行检验,通过商品质量体系建设,增强大塘茶叶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美誉度。

通过创新推介,构建营销网络。加快推进大塘镇茶文化产业园开发项目建设,统一风格建设茶叶销售展示一条街,打造大塘茶产品、茶包装、茶用品集散和茶叶对外营销窗口。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创建大塘茶叶网站,进行网络宣传和销售活动,提高大塘茶知名度。并鼓励企业在全国设立营销窗口,在贵阳、成都、昆明等省会城市开设专卖店和特约经营店,以拓展市场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

通过建立“茶企+贫困户”扶贫模式。逐步引导企业与有劳力、意愿强的贫困户实行“捆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茶企+贫困户”扶贫台账,帮助贫困户取得劳务、分工协作经营收入增收脱贫,并将企业所带动的贫困村贫困户信息进行公布,达到示范效应。

一系列的举措,让大塘镇的茶产业发展潜力与日俱增,成为全省首批省级113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平塘县唯一的省级现代高效茶叶产业园区。截至目前,该镇茶叶种植面积达9.4万亩,投产面积达4.3万亩。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种植环境吸引多家企业入驻,一大批农村合作经营组织也应运而生。目前,该镇共入驻企业15家,规模以上企业10家,其中投产企业7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1个,其中茶叶合作社10个,开通电子商务平台5家。扶持种养合作社和大户25个、发展家庭农场10个。总投资4500万元的茶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也在实施中。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刘书记,我的工资好久发哦?”

回忆起刚来大塘镇任职的时候情形,群众的贫穷面貌和穷根思想让刘兴海记忆犹新。每当遇到赶集日,就会有个别的群众到他办公室来“找麻烦”,所谓的“工资”其实就是低保金。那个时候茶园还没有大面积开采,大多未见效,全镇没有任何的经济产业。年轻劳动力靠外出务工赚钱,留守问题尤为严重,部分群众长期依靠低保金过活,生活十分拮据。

大塘镇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占58%,群众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信息闭塞。在镇干部的大力宣传及引导下,少数民族同胞们将“上山打鸟”变成了“上山种茶”、将“进门酒”改成了“进门茶”,群众观念得到了较大转变和提升。

“说实话,这条路子算是选对了。”刘兴海说,如今再也没有群众来办公室要“工资”了,困难群众有了产业就有了希望,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也返乡发展产业,留守人口逐步减少。

刘廷刚曾是大塘镇组织外出人员的“老板”,而现在也成了茶农。据刘廷刚介绍,以前每年春节过后,就会对接沿海厂家,从本地组织人员外出务工,从中能赚几千块。而现在,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少,纷纷选择在家发展产业。以前外出务工,是因为家乡没有产业,靠天吃饭的确难以致富。如今家乡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茶产业的发展让外出务工的人看到了希望,与其在外奔波,不如在家种茶,每年能够赚几万元,还能照顾好家人,何乐而不为。

来自大塘镇新光村的张英学也是返乡种茶的村民之一,2009年,新光村开始发展茶叶种植。2011年,原本在沿海打工的贫困户张英学选择了回家种茶。他算了一笔账:种茶每亩有1100元的补助,几乎不用花钱,还可以照顾一家老小。为了种好茶,没有技术的张英学加入了村里的茶叶合作社,从技术指导、肥料使用到茶青销售,合作社都统一管理,让他省心不少。如今,张英学一家已经靠着茶叶种植甩掉了“贫困帽”。

平塘县长莫君锋(左四)指导大塘生态茶叶产业园区建设

茶业发展给大塘镇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荒山变“金山”,农民变股东。家门口就能就业,再也不用丢下父母妻儿远走他乡。“只要勤劳,就不怕没活干。只要想发展,就不怕没机会。”据大塘镇西关村村支书李友林介绍,大塘镇每个村都有茶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土地入股,政府扶持解决种植经费,茶园归农户所有,只要好好管护,采茶季节茶青由合作社现金交易,年终还可以享受分红。”

“以前在家种地,全家人一年到头都无法从泥巴里‘抠’出1万元钱。如今,种上茶叶后,日子越过越好了。”西关村茗黔云峰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昌明激动地说。2011年,杨昌明从信用社贷款15万元,转包了800多亩土地发展茶叶。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发展茶叶1600多亩,有120多家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谈及村里的变化,杨昌明喜笑颜开地说:“从前村里没有几栋像样的房子,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吃饭都成问题,村子里的劳动力几乎都外出打工务工求生计。自从村里发展茶叶产业后,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种茶。如今,村里的路变好了,村寨变整洁了,房屋变漂亮了,村民日子越过越好了。”

如今的大塘镇,荒山变“金山”,泥泞的羊肠小道变成宽敞的水泥路,文化广场、道德讲堂、乡村童园、酒店餐馆应有尽有,电脑、摩托车、轿车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群众面貌精神振奋。

茶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改变了这片深山里的贫困乡镇,实现了从穷困到致富的“裂变”,炼就了茶业脱贫大塘之路,成为困难群众决战贫困的强力“引擎”。

一幅“百姓富、企业强、生态美”的画卷正展开在平塘大地上,因茶脱贫,茶业致富,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的日常生活,更是整个大塘镇后发赶超的决心。(责任编辑/杨艳勤)

猜你喜欢
大塘茶业茶园
茶园飘香
后脱贫时期民族村寨规划发展探索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锦绣“云城”春未央
林秀娟 茶业“双师”
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规划工作以广州市大塘社区规划为例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湄潭茶园
贵州茶业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