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土中国》

2017-04-15 20:39肖文艳
青春岁月 2016年24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社会关系

【摘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农村的作品,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在拜读了费老的著作后,本文主要阐述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和统治类型三个方面的浅显认识。

【关键词】乡土中国;物质基础;社会关系;统治类型

费孝通先生(1910—2015)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该书由十四篇文章组成,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费老在序言中讲述了他的写作动机。费老当时在大学教“乡村社会学”课程,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接触的机会,探索一些觉得有意义的课题。当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即使错了或失败了,也有重头再来的机会,有些事情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去做,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尝试了。费老一面探索一面讲授,在讲台上将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的概念一般都没经过琢磨,大胆朴素。费老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领域进军,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爱因斯坦曾说过,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

我在农村长大,对费老所写的内容深表赞同,虽时过境迁,很多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已经逐渐消失,但费老透视社会的眼光和观察社会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将从乡土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和统治类型三个方面来阐述个人体会:

一、物质基础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住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只能粘着在土地上,取资于土地,也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我们村有一个土地庙,每年除夕夜,村里的很对人都会去上香祈福,土地神在农业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即使是现在,农业仍是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千百年来就在一块狭小的地盘上繁衍生息。现在农村的很对青壮年都进城务工,也有一些是手艺人或生意的人,只有少数留在农村的人通过种地来取得收入。而且有些地方的乡镇企业为农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有些村民觉得工资太低宁愿种地,有些村民则二者兼之,既种地又打工。在中国的一部分的农村,收入方式多样化,农业已不是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社会关系

中国是个熟人社会、身份社会、人情社会、崇拜权力的官本位社会。熟人社会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一大特点、一大传统,绝大部分情况是,他们之间具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几个世代以前迁居到某个地方,繁衍生息。我们村子里就有聚姓而居的情况,他们多半也是亲戚关系,在林耀华先生的《金翼》一书中,黄家村就是由姓黄的村民组成的。在熟人社会里,许多潜在的习俗和规则心照不宣,“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比如关系风盛行、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幕后交易屡见不鲜、体育竞技出现黑哨、腐败现象猖獗,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虽然有很多,但熟人社会之传统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正是指的是中國“私”的问题。但随着社会流动,血缘在让位于地缘关系,熟悉让位给陌生,古道热肠也在让位给冷漠,在这个流动性大,又是手机电脑刷屏的社会,大家匆匆忙忙,一家子人一起吃个饭也很难聚拢。有人评论说,我们的社会在碎片化,家庭在碎片化,乡土社会在高科技和城市化的大潮中,“土气”被洗刷得剩不了多少,大家变得越来越冷漠。

三、统治类型

西方的“法治”仍然不能代替中国传统的“礼治和长老统治”,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会认为打官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对于纠纷更愿意以一种“调节”的方式,按照传统和道德来解决。在这种礼治社会中,人不可以不知“礼”,否则便成了撒野,没规矩。人们视遵守规矩为当然,而诉讼则被看成是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同时,法治和礼治有可能产生冲突,有些行为在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却是于法律所不容的。所以法律在乡土社会是实行不起来的。“无讼”是其特点,乡土社会性的政治是一种无为政治。在乡土社会中,年轻人是循着年长人的足迹一步步地向前走的,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可行的办法是询问年长的人,很少有人会通过看书和网络来查找资料,年长的人在诠释传统,在教化晚辈方面具有无可非议的资格和权力。而平时生活中产生的一些纠纷,一般也是由长老作为权威的评判者,而现代社会里,人们面对的是一个流动性强,以利益为主导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大多数并没有长期而固定的关系,许多接触和交易都是一次性的,法律便成为人与人之间解决冲突的最终保障。

2015年4月24日费孝通先生去世,一晃竟是十年,我才有幸拜读费老的名著《乡土中国》。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厚重的乡土气息,但并非只是对乡土社会生活的简单素描,费老通过其多年的考察及学术思考,将隐含于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体系抽象出来,娓娓而谈,回答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此书激发了我二十几年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同一个慈祥睿智的老爷爷在给我拉家常,从理论的高度让我明白了很多原来想不通的事情,也意识到了原来不曾意识到的乡村现象。不过现在的农村真的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环境变了,人更变了,经济生活变了,感情模式变了,不过费老的著作仍然具有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益龙. 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J]. 人文杂志, 2010(5):161-168.

[2] 谢建社, 牛喜霞.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7(1):8-13.

[3] 赵旭东. 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循环发展—— 一种理解乡土中国及其转变的理论解释框架[J]. 开放时代, 2011(12):99-112.

[4] 贺雪峰, 何包钢.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型态——尝试一种理解乡土中国的政治理论框架[J]. 江海学刊, 2002(6):100-104.

[5]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肖文艳(1992—),女,湖北荆州人,中南民族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社会关系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马克思“人的现实性”的两个根本性规定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权力范式分析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