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大卫《布洛陀》英译本的民族志阐释*

2017-04-15 15:11陆莲枝
翻译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布洛陀招魂经文

陆莲枝

百色学院

贺大卫《布洛陀》英译本的民族志阐释*

陆莲枝

百色学院

《布洛陀》是壮族民间宗教经典,是壮族传统观念文化的核心和标志。美籍学者贺大卫(David Holm)基于田野考察,以显微研究的文化解读方法,对《布洛陀》部分文本进行了英译,出版了《布洛陀》英译选本的系列译作:《杀牛祭祖》(2003)、《招魂》(2004)、《汉王与祖王》(2015)。译作中的英译文本篇幅不多,辅以插图、译本序言、原抄本说明、标音说明、缩略说明、附带光盘、详细文本原注、民族志注释、术语索引等,通过序言、说明、评注等方式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对英译文本进行了典型的民族志阐释,形成了典型的研究型译作,开创了壮族典籍英译的新范式。

民族志;《布洛陀》英译本;贺大卫

1. 引言

《布洛陀》是壮族麽经,是壮族民间宗教麽教的经典,是神职人员麽公在做麽教法事时念诵的经书。布洛陀是麽教的开山祖和至上神。麽公在做祈福消灾、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时,都须祷请布洛陀到场指点和帮助。布洛陀神格历经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的演变,其形象渗透于壮族民间生活的各个领域,壮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俗语、风俗礼仪、宗教祭祀等都有歌颂布洛陀创造世间万物、规定人间秩序的形式和专题,形成了独特的布洛陀文化现象和观念文化体系,是壮族传统观念文化的核心和标志。目前已经整理出版的布洛陀经书有:《布洛陀经诗译注》(张声震,1991)、《壮族经诗译注》(何正廷,2004)、《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八卷本)(张声震,2004)。鉴于《布洛陀》的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民族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研究价值,布洛陀文化逐渐进入学界视野,也于本世纪初吸引了译界眼球,出现了《布洛陀》英译选本。在澳大利亚,民族志学者贺大卫(David Holm)对《布洛陀》的部分文本进行了英译,其版本体例及文本化处理方式值得深入研究,为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提供新途径。

2. 《布洛陀》英译研究情况

近年来,壮学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性成果,“壮学丛书”、“中国壮学文库”等图书纷纷问世,伴随着这些契机,国内学者和译者也在努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外译传播,不断深化民族典籍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国内学者对《布洛陀》的外译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布洛陀》的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级课题立项资助,如《民族志翻译视角下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英译研究》(2016年国家社科项目),《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2008年国家社科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词汇文字研究》(2009年国家社科项目),《壮族麽教典籍整理与德译》(2013年国家社科项目)等。在开展《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研究中,课题组成员黄中习、陆莲枝、陆勇、韩家权、言志峰等对壮族文化典籍《布洛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在编译《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的过程中,先后基于翻译实践探讨翻译理论并撰文发表了关于《布洛陀》英译的多篇文章,主要涉及英译原则、英译策略、词句转换等层面。目前,国内出版发行的《布洛陀》英译本只有韩家权等译著的《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相关英译论著也就是关于该书的书评和翻译问题等,除上述提及的课题组成员外,探讨《布洛陀》英译的学者有王治国、张明、苏慧慧、刘玉梅,他们大力促进了布洛陀文化的推介和外宣。

在国外,壮族文化的外语书籍屈指可数,壮族典籍《布洛陀》英译方面则更加罕见。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外关注壮族文化大概始于19世纪后期,柯奎翁(A. R. Colquhoun)于1885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在掸族中》(Amongst the Shans)最早论及壮族,伍德(W. A. R. Wood)于1926年在伦敦出版的《暹罗史》(A History of Siam)提及了壮族在内泰国民族的族源及分布。此后,日本等学者也开始关注壮族文化,冢田诚之博士于2000年出版了《壮族文化史研究——以明代以后为中心》。美国杰弗里·巴洛(Jeffrey G. Barlow)于2000年在互联网发布了《壮族历史文化的纵深研究》(The Zhua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ir History and Their Culture)。和《布洛陀》英译直接相关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做得特别出色的就是贺大卫(David Holm),他是研究并英译壮族文化经典《布洛陀》的第一位外国学者,对布洛陀经文的壮英对译和推介外宣有首创之举和开山之功。当初,贺大卫打算以张声震于1991年出版的《布洛陀经诗译注》为底本,全译后产出一个国际英语版本(“to produce an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ition of this work”)(Holm, 2004: ix),于是他深入壮乡,走访抄本收藏人,将布洛陀经文原抄本和已经出版发行的《布洛陀经诗译注》进行细致的对照之后,推翻了他最初“产出一个国际英语版本”的设想,对《布洛陀经诗译注》的部分经文进行精选,先后在美国、泰国、荷兰出版《布洛陀》英译选本的三大研究型译作,这些译作笔者将在下面相关部分具体论及。

3. 贺大卫其人其译

3.1 贺大卫其人

贺大卫出生于美国,成长于美国,20岁留学英国,是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院(Asia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墨尔本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会会长、澳大利亚翻译协会会长。其学术专长有中国壮族研究、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壮傣族语言研究等。在民间宗教祭仪与歌谣、壮傣语言文字研究、壮族等少数民族语言与文本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学术价值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是壮族传统文化研究著名学者,通晓壮字、布依字、侬字等。与壮学资深专家张声震、蓝鸿恩等友谊深厚,1993年以来深入广西、云南的壮侬密集地实地考察、田野调研、现场体验,和地地道道的壮家人交流,与相关专家通力合作,从人类学视角潜心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汉王与祖王》(Hanvueng:The Goose King and the Ancestral King,2015)、《杀牛祭祖:桂西北古壮字文献研究》(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A Zhuang Cosmological Text from Southwest China, 2003)(简称《杀牛祭祖》)、《招魂:华南广西台语民族壮族布洛陀古壮字文献研究》(Recalling Lost Souls: The Baeu Rodo Scriptures, Tai Cosmogonic Texts from Guangxi in Southern China, 2004)(简称《招魂》)、《古壮字词典》(The Old Zhuang Script, 2008)、《古壮字文献丛书》(Mapping the Old Zhuang Character Script, 2013)等。

3.2 贺大卫其译

1993年9月,贺大卫在广西南宁面见了壮学资深专家张声震和蓝鸿恩,面谈之后达成共识,由贺大卫来完成《布洛陀经诗》的英文版,并就此事与广西古籍办公室签署了相关协议。历经数十载的努力,由贺大卫主编的壮族麽经《布洛陀》的英译选本陆续问世。2003年,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中心(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出版发行了《杀牛祭祖》;2004年,泰国的白莲出版公司(White Lotus Co., Ltd)出版发行了《招魂》;2015年,荷兰博睿学术出版公司(Koninklijke Brill NV)出版发行了《汉王与祖王》。这些书是贺大卫数十载在广西、云南等地进行田野考察、实地采访、潜心研究的心血结晶,是壮族麽经《布洛陀》的选译本。因为麽经《布洛陀》内容异常丰富,收集的手抄本非常庞杂,无法体现在单一的译作中,贺大卫根据其内容安排,选取其中的相关内容独立成书,目前已经问世的《布洛陀》英译选本就是上述三部。

4. 英译本的民族志阐释

贺大卫既是壮学家和人类学家,又是翻译家和民族志学者,其译作《杀牛祭祖》、《招魂》、《汉王与祖王》都是典型的民族志译作。所谓民族志,就是“民族学(人类文化学)家对于被研究的民族、部落、区域的人之生活(文化)的描述与解释”(杨圣敏、丁宏,2003:1)。贺大卫基于田野考察,以显微研究的文化解读方法,通过序言、说明、评注等方式把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对麽经《布洛陀》文本进行解读和英译,开创了壮族典籍民族志阐释的新范式。

4.1 背景说明

贺大卫的《布洛陀》三大英译选本《杀牛祭祖》、《招魂》、《汉王与祖王》都基于他的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家和民族志学者,他深入壮乡,深交壮友,认识和了解地道的壮族语言和厚重的壮族文化。在《招魂》长达5页(pp. ix-xiii)的序言中,贺大卫提及了他如何与布洛陀经文结缘,如何面见壮族资深专家张声震先生和蓝鸿恩先生,并就《布洛陀经诗译注》英译的相关事宜达成了共识,签订了该经诗英文版的相关协议。

1993年至2003年,贺大卫到云南、广西进行田野考察,为了准确理解《布洛陀经诗》的每句经文,他不辞劳苦,虚心请教,走访了壮学专家、学者、麽公等,并找广西百色市民委黄子义(黄先生出身麽公家族,其本人会念诵麽经,笔者曾于2008年至2009年因国家级课题《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布洛陀史诗为例》的研究需要就布洛陀经文的解读问题多次请教黄老先生)念诵《招魂》和《汉王与祖王》,又找广西东兰版《杀牛祭祖》抄本收藏人覃剑萍念诵《杀牛祭祖》,黄子义和覃剑萍对抄本进行唱诵的录音就附在各本译作的光盘中。基于厚实的田野考察基础,特别是南宁、巴马、田阳、百色等地的实地考察,在解读布洛陀经文时经常和壮学专家交流,贺大卫逐一攻克每句经文的词汇理解难关,力求精准把握每句经文的文化内涵,通过其译作把壮族经典《布洛陀》呈现给英语读者。

现以《招魂》为例就贺大卫对《布洛陀》英译选本的民族志研究和翻译方法加以说明。《招魂》主要对应《布洛陀经诗》中创世部分的叙事内容,歌颂壮族始祖布洛陀及其工神创天地制万物的丰功伟绩,贺大卫在完整传承和翻译文本原来内容之余,还做了其他“五大工作”:(1)把黄子义的抄本唱诵录音转写为国际音标(IPA);(2)将唱诵内容和(民间收藏的)原抄本、(《布洛陀经诗》)原文、原文注释、原文汉译的每个语素进行比照以确认和区分其发音和意义,且与其他壮学资料及可供参照的侗台语词汇进行交叉比对;(3)提供经文的文本注释,对难字疑字僻字进行解惑,补全信息;(4)请教于壮学专家,弄清每篇经文中的每个字及其在上下文中所表达的词汇意义和文化含义;(5)考察经文在仪式场景中的使用(Holm,2004: x-xi)。

4.2 全息阐释

《杀牛祭祖》、《招魂》、《汉王与祖王》就其性质来说,确实是译作。然而,从这三部译作来看,纯粹的经文英译所占篇幅不多。为了译文的可读性,也为了体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的翻译本质,译作中辅以插图系列、译本序言、原抄本说明、标音说明、缩略语说明、附带光盘简介、详细的文本原注、民族志注释、术语索引、经文原稿、麽公家史、祭祖仪式、壮语特色等,将翻译文本置于浓厚的语言文化语境中,以全息的阐释方法和显微研究的解读方式呈现壮族文化,力求文化阐释的通透性,尽可能降低译文理解难度,是典型的研究型译作。

《杀牛祭祖》的主要内容为祭祖,选取了“邀神序歌”和“创世起源歌”两个文本进行英译,经文分别为155行和466行,英译文本共计621行,分别占据整本书304页中的第60—69页和第106—133页,约占全书篇幅的12%。《招魂》的英译内容有12章节,主题为:请祖神(194行,第52—63页)、造天地(126行,第84—91页)、寻水(220行,第102—115页)、造火(209行,第126—137页)、赎稻魂(297行,第146—163页)、赎牛魂(188行,第176—187页)、赎猪魂(117行,第196—203页)、赎鸡鸭魂(90行,第210—215页)、赎鱼魂(186行,第220—231页)、赎房子园子渔网魂(95行,第242—247页)、造土官皇帝(92行,第252—257页)、造文字历书(133行,第262—269页),约占据全书310页的35%。《汉王与祖王》的英译经文只有“唱汉王”一个文本,共1536行。《杀牛祭祖》和《招魂》为左右英壮隔页对照(右页是壮文拼音,左页是英语译文),《汉王与祖王》有纯英译文本(51—89页,共1536行),后接古籍抄本五言诗体编排(90—282页),第一行为古壮字,第二行为国际音标,第三行为壮文拼音,第四行为英语词对词直译,约占据全书641页的36%。由此可见,《杀牛祭祖》约88%、《招魂》约65%、《汉王与祖王》约64%的篇幅都贡献给文化阐释的相关说明,有序言、介绍、插图、注释、评析等,都是英译文理解和解释的助力,包含了对《布洛陀》中壮族文化因子相关的宏观和微观背景的解读与说明,其存在是为了让英语读者更好地解读英译文中的壮族文化,是译文的显微式阐释,体现了译者兼学者贺大卫对文化人类学田野考察研究方法的青睐和愿意将民族志研究手段运用于翻译领域的学术取向。

4.3 深度翻译

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是美国哲学教授夸梅·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于1993年提出的,该理论对西方和中国翻译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深度翻译”的界定,近几年来国内译者众说纷纭,王雪明、章艳、孙宁宁等都就“深度翻译”的解读发表了文章,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个内涵是大家达成共识的,即“通过注释、评注等方法将文本源语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其要点是注重细节、语境和阐释”(黄小芃,2014:72—76)。贺大卫在《布洛陀经诗》英译中采用了深度翻译,在英译文中加入大量的注释和评注,从而在英译文中建构壮语原文产生的“文化网”,使英语读者在壮语原文内外信息交织的网状意义下解读源语文化,从而避免文化预设和思维定式引起的文化误读。从上节4.2中列出的译文所占篇幅就可窥视其添加注解评注以深化语境的比例,在翻译文本前后增加前言说明,在文后大量加注,注释内容繁多,为译文正文提供了背景材料和详尽解释,弥补了读者所缺失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帮助英语读者深入了解原文,从而减少跨文化误读。

深度翻译在贺大卫英译本中的运用最突出的表现是《布洛陀经诗》中壮族文化特有词,即专有名词的全息注解。专有名词包括英译文中出现的人神地物名、仪式风俗、概念术语等。人神名如布洛陀(Baeuq Roxdoh)、姆六甲(Moh Loeggyap)、敢卡(Gamjga)、光寅(Gvangyin)、神农(saenznoengz)等,地名如九圩(Giujhw)、朱河阳(Cihhozyangz)、凌云(Raemq)等,物名如鱼梁(liengz)、鱼簾(leih)、青竹鱼(byacoeg)、鲶鱼(byahaux)等,仪式风俗如“鸡卜(gaeq-daih)”、“补命(bouj mingh)”、“结拜老同(guhdoengz)” 等,概念术语如巫婆(mehgimq)、麽公(bouxmo)、三祖(Samcoh)、五代(Nguj daih)、土司(saeq)、要安(Yau’an)等。人神地物名均为《布洛陀经诗》中出现的特殊的人名、地点名称以及事物名称,仪式风俗是伴随着经诗念诵出现的特有仪式和风俗习惯,概念术语由于语义丰富,承载着壮族传统文化,诸多概念对当今读者尤其是英语读者而言,并非自我言明,需要加注,对于这些文化负载词,贺大卫在注释中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解释。

例1:布洛陀(Baeuq Roxdoh)

布洛陀是壮族的始祖神、创世神、文化神,是《布洛陀经诗》的灵魂人物,集人格、神格于一身,是壮族人民追求和谐向往和平的精神体现。贺大卫对布洛陀的英译可谓是浓墨重彩、方法独特。首先,他对“布洛陀”音译做了相关考察,综合各种解读后,结合英语的语言特色做了处理,音译为“Baeu Rodo”,将壮语“Baeuq Roxdoh”中标示调号的q、x、h去掉,这倒是符合了英语无调号的发音规律,笔者觉得这做法可行,且颇有新意,译本中其他音译也做了类似处理。其次,他对“布洛陀”的内涵在《招魂》的引言(introduction)中做了解释:“Baeu Rodo, whose name is sometimes said to mean ‘the old man who knew everything’, was a well-known trickster fi gure in Zhuang folklore”(Holm, 2004: 1),且对布洛陀的故事、传说、神话、歌谣等用长达5页的篇幅做了文字说明(Holm, 2004: 19-24)。

例2:姆六甲(Moh Loeggyap)

姆六甲在壮族神话谱系中被尊奉为始祖母神、创世女神和文化英雄,是壮族神话中的根基神话,在壮神话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力地位。然而,姆六甲的神格随着壮族社会的发展逐步降格,姆六甲逐渐从至高神降格到布洛陀的陪神,接着经历了神圣到世俗的嬗变,成为世俗空间的生育女神——花婆。在英译“姆六甲”时,译者基本把握了姆六甲的文化内涵,在《招魂》的ix、1—2、19—24页中,对姆六甲的含义及其相关故事传说进行具体说明,在《汉王与祖王》第284—285页又对姆六甲做了进一步的注解,给英语读者提供了姆六甲在壮族不同地区流行的不同版本现象,对读音的细小差别(尤其是田阳和东兰壮语方言的不同)做了客观的解释,而且对姆六甲的历史渊源做了描述,对姆六甲(Moh Loeggyap)在《布洛陀经诗》中被称为“布麽(bouxmo)”进行了补充说明和具体引证,同时注意了互文照应,在给出这个词条的注释时,提醒读者注意别处对该词条的注释,即 “该词条的更多信息请参见贺大卫的《招魂》19—24页”(Holm, 2015: 285),力求忠实于原文时又给读者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想象的张力。

例3:鱼梁(liengz)

鱼梁指的是拦截水流以捕鱼的设施,具体为:用土石筑堤,横截在水中,留出水门,把竹笱或竹架放置于水门处,从而拦捕游鱼。在英译“鱼梁”时,贺大卫翻译为“f i sh-bed”(Holm, 2004: 222),接着在“民族志注释”中用了近3页的注释加以解说,其中包含了直观易懂的插图(Holm, 2004:233-235),这些信息帮助英语读者快速了解壮家捕鱼设施“鱼梁”的相关知识。

例4:鸡卜(gaeq-daih)

所谓鸡卜,就是壮族民间用于占卜的一种习俗,即“依据鸡胯骨上原生血窍的数量、位置及插签的角度、朝向构成的卦象来判断吉凶” (何正廷,2011:19-23)。对于该习俗,贺大卫用17行文字进行了注解,并且给出了图示(Holm, 2004: 143-144),这些注释详尽直观,有效弥补英文读者对“鸡卜”的文化信息空白。

例5:九圩(Giujhw)

九圩是地名,处于今河池境内,译者在《杀牛祭祖》中对该地名进行了厚译处理,将之置于厚实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注解内容为:

“Giujhw—Ch. 九 圩 —is a tiny market town high in the mountains of western Hechi county, to the east of Donglan. In his recitation, Qin Jianping1pronounces the name in Chinese (in Southwestern mandarin, the regional standard pronunciation) rather than Zhuang. It is one of the places associated with the legend of Moyi the Great King. The name Hechi 河池f i rst became current as the name of a country in this area in the Song Dynast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it was the name of a sub-prefecture in Qingyuan Prefecture庆远府 (Long Zhaofo and Mo Fengxian, Guangxi dili yange jianbian, PP112-113)”(Holm, 2003: 87)。

该注解是对地名九圩(Giujhw)的加注,给出了与“九圩”的解读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减少了读者因为文化缺失而引起的阅读难度。

纵观贺大卫《布洛陀》选译本的三大译作,一般而言,人名、神名、地名采用音译,首次出现都加注,同时,壮族独有的、无法用英语完全表达的物质名词和习俗名词等,贺大卫也采用音译策略。音译有助于实现陌生化效果,可以彰显源语独特的文化特色,为数不多的这些专有名词的音译词汇,在贺大卫作为译者兼读者已经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不会造成英语读者太大的理解难度,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丰富英语的语言表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贺大卫在英译壮语中承载壮族特色的人名、地名、神名时,自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便读法”(reading transcription),就是以壮文拼读法为基础的“音译缩减拼读法”,去掉壮文词尾表“舒声调”的字母z、j、x、q、h,或将表“塞声调”的字母b、d、g改为p、t、k以适应英语的发音和阅读习惯,既保留壮语的基本读音,又符合英语读者的发音拼读习惯,因此,例1“布洛陀”和例2“姆六甲”很好地体现了贺大卫的“音译缩减拼读法”和“深度翻译”的综合运用,用“Baeu Rodo”音译“Baeuq Roxdoh”,用“Mo Loekgyap” 音译“Moh Loeggyap”,这些音译词条短小精炼,很有特色,好读好记。之后,又对音译词条辅以大量的注释说明,以降低英语读者对这些音译词条的理解和接受难度,充分体现了深度翻译在壮族典籍专有名词英译中的必要性。

5. 结语

贺大卫以壮族《布洛陀经诗》(1991)为底本,基于经文主题,将其译文分为《杀牛祭祖》、《招魂》、《汉王与祖王》三大研究型译作面见读者。其译作实现了从壮语到英语的直接转换,避免了“复印件效应”,即国内少数民族典籍“民-汉-英”二次翻译的一般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次翻译可能导致的误读。他注重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深入壮乡村落,了解布洛陀经文的念诵场景及相关仪式,和布洛陀经文原抄本收藏人“零距离”接触,就壮族的语言文化等虚心请教于壮学学者和专家。在进行《布洛陀》英译时,他积极借鉴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将田野考察、全息阐释、深度翻译很好地结合,全息解读和翻译壮族经典的语言文化,兼顾了布洛陀经文的口传性和“活态”性。三大译作内容丰富,格式规范,背景介绍详实,译注详尽,图文并茂,对壮语特色词浓墨重彩,体现了译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肃的学术风范。贺大卫对《布洛陀》进行民族志式的文本研究和翻译,其译作版本体例规范,其范式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译介和外宣尤其是民族典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注释

1. 覃剑萍,《杀牛祭祖》东兰版本原抄本收藏人,其本人并不是“布麽”,抄本是他从他岳父覃茂德——20世纪60年代东兰“布麽”那里获得的,贺大卫田野调查时请抄本收藏人对抄本进行唱诵,并录音。——笔者注。

Holm, D. (2003). 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a Zhuang Cosmological Text from Southwest China.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87.

Holm, D. (2004). Recalling Lost Souls: The Baeu Rodo Scriptures, Tai Cosmogonic Texts from Guangxi in Southern China. Bangkok: White Lotus Press, ix-xi, 1,19-24, 222, 233-235.

Holm, D. (2015). Hanvueng: The Goose King and the Ancestral King. Leiden:Koninklijke Brill NV, 285.

何正廷.(2011). 壮族鸡卜与汉族先民甲骨占卜比较——壮族鸡卜研究之一.文山学院学报,(1),19-23.

黄小芃.(2014). 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 外语研究,(2),72-76.

杨圣敏、丁宏. (2003). 中国民族志.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

张声震.(1991). 布洛陀经诗译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张声震.(2004).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志翻译视角下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英译研究”(项目批准号:16BYY03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吴文安)

陆莲枝,壮族,百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化、典籍翻译。

作者电子邮箱:150437454@qq.com

猜你喜欢
布洛陀招魂经文
经文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圣经》经文中国化
广西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为例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招魂(短篇小说)
招魂
壮族麽经布洛陀中的“麽汉皇”与布依族摩经中同类题材文献对比研究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古代的“招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