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

  • 壮族史诗《布洛陀》英译的多模态化
    533099)布洛陀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1]2006年,《布洛陀》入选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I-2)。《布洛陀》是壮族麽公(俗称“布麽”)做麽教法事仪式时专用的经书唱本,以壮族五言体民歌押腰脚韵的传唱形式,用方块古壮字抄写装订成册,由麽公师徒代代传承。[2]《布洛陀》经文一般由麽公在法事仪式上诵念,包括祭祀布洛陀、祈福消灾、超度亡灵、招魂赎魂、劝世解冤等。[3]麽公在某个具体的仪式中口头演述,身兼“叙事”和“表演”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2023-01-20

  • 从民间文化到旅游景观:文化记忆视角下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以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景区为例
    题、视角与方法布洛陀文化,是壮族及其先民崇奉布洛陀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并遵从其旨意调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以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观念体系,由布洛陀神话文化、布洛陀史诗文化、布洛陀宗教文化、布洛陀始祖文化和布洛陀歌谣文化等构成。[1]布洛陀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珠江流域世居民族即西瓯骆越民族文化的标志[2],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核心[3](P329)。布洛陀文化研究,始于20 世纪50 年代。[4](P3)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2021-11-30

  • 数据视域下的布洛陀学术研究趋势与知识图谱分析 ——以395 篇中国知网论文为例
    100190)布洛陀既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祖先,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统中敢于创新、善于创造又充满智慧和爱心的优秀代表,关于布洛陀的叙事具有产生时间早,传承渠道多,流传地域广等特征,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民间文学、神话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存量丰富,表现出研究的历时性、多维度和学科交叉性,其中相当一部分成果以期刊论文的形式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本文社科学术大数据为切入点,主要运用CiteSpace①CiteSpace 是应用Java 语言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5-24

  • 比较视域下的文化祖先型神话叙事研究 ——以“布洛陀”和“密洛陀”神话为例
    本文选取壮族“布洛陀”神话与瑶族“密洛陀”神话①本文论述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布洛陀神话与密洛陀神话文本,为表述的简练,凡文中选用的布洛陀神话出处为农冠品编注《壮族神话集成》(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年版)的文本或论文,一律在行文中标注为“(《集成》页码)”;未特别注明时,密洛陀神话为蓝怀昌、蓝书京、蒙通顺搜集翻译整理《密洛陀》,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年版。为案例,试图对上述问题做些相应的探讨。一、文化祖先型神话在叙事内容与结构方面的共性特征布洛陀神话与密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5-24

  • 布洛陀神话范畴与日月神话比较
    2)我们常说的布洛陀神话,是一个以名称统摄神话文本的概念,顾名思义,凡是出现布洛陀这一名称的神话,都可以称为布洛陀神话,都属于布洛陀神话的范畴。不过,一旦进入到具体的文本,就会出现比较复杂的情况,出现一些难以断定是否属于布洛陀神话的文本。在壮族神话中,有许多射日神话与日月形成神话,其中有的故事主角是布洛陀,而有的是别的人物,那么,这些人物是随意出现,还是与布洛陀具有一定的关联?一、布洛陀神话的范畴纵观许多神话,经常出现一神多名的现象,比如伏羲又写为伏戏、庖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5-24

  • 壮族布洛陀与瑶族盘瓠文化的多维比较 ——以广西田阳与金秀为中心
    32)一、壮族布洛陀与瑶族盘瓠文化比较的基础壮族与瑶族同为广西的世居民族,他们在文化上既有着岭南的地域共性,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个性。壮族的主体是岭南西瓯与骆越族群的后裔,不同地方的壮族人民自称有所不同,包括布壮、布越、布雅依、布依、布土、布侬、布曼、布沙、布傣、布敏、布偏、布㟖等。他们至今仍传承着古老而厚重的百越文化,相关考古遗存丰富。瑶族先民的原住地为湖南以北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的中上游地区。作为自唐末宋初就大量迁入两广的移民,他们扎根岭南已有千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4-07

  • 乡村振兴背景下布洛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布洛陀文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罗汉如担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布洛陀文化蕴涵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壮族的乡民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认识,其中涵盖了代表性的地域风物以及风俗文化,《布洛陀》是长篇诗体创世神话,语言简洁,用词朴实无华,句式不一的艺术特色,凸显出广西壮族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表达。1 关于布洛陀文化的概述钟敬文先生在《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提到:“人们对于文化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民

    西部皮革 2021年4期2021-03-31

  • 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布洛陀介绍文本英译研究①
    强大的推动力。布洛陀的介绍文本是写实性的文体,也是对外宣传的材料。 文章主要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入手,对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此类介绍文本译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二、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的英译现状研究者通过搜索“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发现截止到2020 年6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现共有52项国家级别的非遗项目和762 项自治区级别的非遗项目,而网站上的内容包括非遗项目的名称、类别、级别、批次、地域及相关的

    现代英语 2020年13期2020-11-25

  • 布洛陀》神话意蕴的英译表达
    摘   要: 布洛陀是壮族的人文始祖,其丰功伟绩以“麽”(喃唱)形式在壮族民间由麽公代代传唱,喃唱文本布洛陀麽经是壮族先民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百科全书,堪称壮族复合型创世史诗,英译《布洛陀》神话有助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促进跨民族的文化沟通和交流。在具体处理布洛陀神话翻译时,英译神名要注意再现神圣性,英译意象要兼顾文化差异,或保留或替换意象,注意通过上下文烘托奇幻性,英译情节要传译神话叙事的夸张表达。关键词: 《布洛陀》   神话意蕴   英译布洛陀

    文教资料 2020年23期2020-11-23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史诗《布洛陀》外译的理论维度*
    介绍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文化工程以及国内英译本的基本情况和翻译模式。[9]虽然直接论述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成果较为罕见,但是中西方翻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值得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借鉴。Mona Baker撰文分析了语用学和语言人类学意义上的语境和语境化观念,并检视这种语境观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口笔译实践。他认为密切关注在译本产生和接受中的语境化过程以及口译话语,比任何静态的语境变量罗列更能详细和全面地揭示参与者的目标和意识形态定位。[10]谭业升的专著探讨了创

    民族翻译 2020年4期2020-10-14

  • 从《布洛陀》看神话的本质
    子是壮族神话《布洛陀》。“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常与“麽渌甲”或“麽洛陀”(“麽”也写作“”)一起用为双神的名称。考虑到“布”字与“父”字、“麽”字与“母”字的同源关系,可以判断,其原义就是男性祖神。关于布洛陀的故事有两种记录:其一是古歌,即长篇叙事歌谣,例如《陆陀公公》《保洛陀》《布碌陀》《布洛陀和麽六甲》《布洛陀与敢壮山》等,通常被看作神话;其二是经诗,即布麽(壮族巫师)在祭祀仪式和道场法事上的唱本。现在,广西学者根据22个手抄本结集出一部《布洛陀经诗

    古典文学知识 2020年2期2020-04-16

  • 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
    界的探索。广西布洛陀神话是通过叙述他生平事迹来构建出文明始祖系统脉络的壮族神话,它包括对文化先祖外貌特征的幻想和描述,以及对他所生存环境的遐想与刻画,是象征男性文化的代表作之一。诸多布洛陀神话版本多以口头方式在民间流传,同时也存在于地方志、历史文献、文物中。布洛陀神话在广西流传最广,广西是壮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据考古文献资料考证,壮族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旧石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岭南的西瓯、骆越族就是壮族人民的祖先。在拥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广西,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3-15

  • “互联网+”时代下布洛陀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
    并不重视,使得布洛陀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处于沉寂状态,以极为古老的原始文化艺术形态保存下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及其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推动下,人们提高了对民族文化的注视,有关布洛陀文化的资料得以整理出来,布洛陀神话传说得以最大程度地收集,但缺少从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进入到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科学技术的研发、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更加方便、快捷、智能、高效的先进技术产品落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掀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6期2019-12-26

  • 基于目的论的布洛陀文化英译
    530005)布洛陀文化对外宣传材料是目的性很强的文体,也是写实性的文体。为了实现对外宣传的目的,一个翻译准确、有感染力的英译文本最能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本文基于目的论,从词、句子和语篇三个方面探讨布洛陀文化—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对外对外宣传资料英译的准确性。1 目的论简介目的论(skoposthoerie)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性翻译理论,其是由弗米尔在前辈们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以目的原则为最重要的原则—强调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行为,而这一“目的”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1期2019-12-26

  • 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布洛陀动漫形象设计与实现
    。对此,本文以布洛陀神话传说为例,首先阐述了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从布洛陀动漫形象设计和实现两个方面进行了内容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动漫产业以及动漫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策略分析。关键词:视觉文化;布洛陀;动漫形象视觉文化的兴起让一个以传统动漫、以ACG为代表的动漫主流行业和动漫产业与周边产业的“大动漫”概念得以形成,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在我国,为了促进动漫产业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很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条例。在大力鼓励文化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6期2019-11-30

  • 浅析壮族布洛陀神话的文化内涵
    摘要】广西壮族布洛陀主要分布在巴马县、东兰县、武鸣县、凌云县、田阳县、象州市等地区,布洛陀神话是壮族众多神话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布洛陀神话叙事及其文化在壮族民间世代传承,其建构出一种内涵丰富的壮族文化信仰,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并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记忆,同时在民族学研究和民俗学研究等方面也颇具文化价值。【关键词】壮族神话;布洛陀;文化價值【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壮族神话元素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KY0846)

    教育界·中旬 2019年5期2019-07-19

  • 仪式理论下壮拳“拳舞”的解构与透视
    土司 师爷 布洛陀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3—0059—06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理性人”到现代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从科尔曼的《社会理论的基础》到主张“理解社会学”的马克斯·韦伯,其学术逻辑主线和落脚点都是围绕“理性”和“行为”而展开。尤其是韦伯基于人会思考和选择,其行为合乎理性的预设,将人的行为分成工具理性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以及与之相对的传统的行为和感情的行为

    武术研究 2019年3期2019-05-20

  • 数字媒体环境下“布洛陀”文化传播业态创新研究
    本研究选择对“布洛陀”文化传播业态的创新进行分析,结合数字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传播特点,就“布洛陀”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播给出具体的创新建议,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一、“布洛陀”文化理念及价值概述(一)基础理念“布洛陀”是壮族人文始祖,有很多关于他的神话在壮族流传。传说中“布洛陀”是创世神,创造了天地与人类,维护着人间伦理秩序,由此可见“布洛陀”在壮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壮族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布洛陀”的敬仰之情,更祈求神明能够保佑他们

    视听 2019年11期2019-02-20

  • 全域旅游视阈下壮族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为例
    质文化遗产的“布洛陀”为例,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出发探讨布洛陀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可行途径,找出文化、经济、生态等多方统筹协调、相得益彰的融合发展之路,提高壮乡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是本文着重讨论的问题。一、全域旅游是保护与开发壮族乡村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广大的壮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如何在现代化冲击下保护、开发这些宝贵传统是一个难题。壮族分布地区幅员辽阔,从广东西部、整个广西直至云南文山地区,都是壮族世代居住的家园。作为岭南的土著居民,壮族先民充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创

    社会科学家 2019年9期2019-02-19

  • 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的数字动画传承研究
    强【摘 要】“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文化也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在对“布洛陀”文化所具有的内涵以及数字动画在“布洛陀”文化传承中的优势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运用数字动画提升“布洛陀”文化传承效果的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在充分发挥数字动画技术作用的基础上,拓展“布洛陀”文化传承方式、提升“布洛陀”文化所具有的社会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数字动画;传承方式中

    戏剧之家 2019年32期2019-01-06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探讨相关问题。一.创世史诗《布洛陀》梗概创世史诗即神话史诗,主要是叙述一个民族在远古时期的生成、迁徙以及与自然作斗争和成长壮大的过程,具有浪漫性和幻想性,一般与该民族的宗教信仰相依存,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2]《布洛陀》即为创世史诗,它是学者根据流传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壮族地区与布洛陀有关的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民间故事等集体口传资料和民间抄本编撰而成的一部壮民族创世史诗。传说中的布洛陀是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的一个首领,他智慧过

    文学教育 2018年22期2018-11-28

  • 敢壮山的传说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和他的妻子姆勒甲就居住在敢壮山上。他们在敢壮山上造人,繁衍后代。布洛陀和姆勒甲到附近去找来五色土,夫妻双双把五色土搬到敢壮山的山顶去,搬了一堆又一堆,山顶上堆满了五色土。然后,夫妻俩在山顶上抓起五色土往四面八方撒去。五色土撒到哪里,在那里就变成了人。待山顶上的五色土撒完后,敢壮山周围已经有很多很多的人了。五色土刚变成人时,个个都是一样的,没有男女之分。布洛陀和姆勒甲看后,就找来很多杨桃和辣椒,然后叫来那些人。布洛陀看了看众人,说道:“等

    三月三 2018年1期2018-08-22

  • 敢壮山的传说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和他的妻子姆勒甲就居住在敢壮山上。他们在敢壮山上造人,繁衍后代。布洛陀和姆勒甲到附近去找来五色土,夫妻双双把五色土搬到敢壮山的山顶去,搬了一堆又一堆,山顶上堆满了五色土。然后,夫妻俩在山顶上抓起五色土往四面八方撒去。五色土撒到哪里,在那里就变成了人。待山顶上的五色土撒完后,敢壮山周围已经有很多很多的人了。五色土刚变成人时,个个都是一样的,没有男女之分。布洛陀和姆勒甲看后,就找来很多杨桃和辣椒,然后叫来那些人。布洛陀看了看众人,说道:“等

    三月三 2018年1期2018-08-22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语文教学 布洛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结合时代特征,深入挖掘、使之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所谓“非遗”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

    文学教育 2018年8期2018-08-13

  • 布洛陀旅游文化节与田阳敢壮山山歌考察
    民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圣地终于确认下来。在《布洛陀经诗》中提到供奉与祭祀壮族先祖布洛陀之地为敢壮山,在“春晓岩”的周围广泛流传着壮族先祖布洛陀的传说,山上更是有祖公祠、姆娘岩、将军洞、鸳鸯泉、通天洞、红军洞等。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三月初七,在敢壮山举行纪念布洛陀的大型祭祀活动。近年来,山歌的传承者减少,敢壮山山歌传承出现断层。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敢壮山山歌、布洛陀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布洛陀旅游文化节,成为宣传布洛陀文化与敢壮山山歌的一张绚烂的名片。本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0期2018-03-07

  • 广西少数民族创世神话的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为例
    和思维工具。《布洛陀史诗》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反映壮族原生态的信仰观念、生活哲理、道德观念、文化心理、感情体验等。创世神话 布洛陀史诗 隐喻分析一、研究方法——概念隐喻理论本研究选取Prаgglеjаz学术团队在2007提出的Metaphor Identif i cation Procedure (МIP)来鉴定《布洛陀史诗》中所出现的隐喻表达,МIP是鉴定隐喻表达的有效工具。本研究所选取语料的壮语原文版本、中文版本和英语版本皆出自于韩家权在2012译

    长江丛刊 2017年24期2017-09-03

  • 多维视野中布洛陀神话研究的佳作
    覃彩銮布洛陀神话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内容,它跨越了数千年历史时空,随着壮族及其先民的繁衍发展而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注入特定时代的特定内容,使得神话内容日益丰富,神话结构也日益完整,即由原始的片断性神话逐步发展成体系性神话,对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习俗和麽经布洛陀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与纽带作用。因而,对于布洛陀神话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是全面、深入进行布洛陀文化研究的重要节点,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是,以往对于布洛陀神话的研究视角较单一,视野较为狭

    广西民族研究 2017年1期2017-05-25

  • 贺大卫《布洛陀》英译本的民族志阐释*
    色学院贺大卫《布洛陀》英译本的民族志阐释*陆莲枝百色学院《布洛陀》是壮族民间宗教经典,是壮族传统观念文化的核心和标志。美籍学者贺大卫(David Holm)基于田野考察,以显微研究的文化解读方法,对《布洛陀》部分文本进行了英译,出版了《布洛陀》英译选本的系列译作:《杀牛祭祖》(2003)、《招魂》(2004)、《汉王与祖王》(2015)。译作中的英译文本篇幅不多,辅以插图、译本序言、原抄本说明、标音说明、缩略说明、附带光盘、详细文本原注、民族志注释、术语索

    翻译界 2017年2期2017-04-15

  • 论少数民族民俗典籍的译介策略 ——以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为例
    —以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为例袁卓喜 莫锦灿(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典籍的译介是少数民族典籍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壮族典籍《布洛陀史诗》的译介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译介主体、译介方法以及译品效果三个方面的得失,总结并思考少数民族民俗典籍外译的译介模式和策略。少数民族典籍;《布洛陀史诗》;译介策略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2

  • 布洛陀与布依族的文化关系
    552200)布洛陀与布依族的文化关系彭文艳 (贵州省册亨县文物管理所 552200)在布依族的文化中,布洛陀文化对布依族的影响非常深。文章以布洛陀与布依族文化关系为写作对象,首先介绍了在远古时期布洛陀文化与布依族之间的关系,接着论述了布洛陀文化对布依族的影响,分别从农本主义、大米高于一切、助人为乐的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布洛陀文化关系。布洛陀;布依族;文化关系一、远古时期布洛陀文化与布依族的文化关系布洛陀文化是布依族文化的原始启发点,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2017-01-28

  • 《麽经布洛陀》民间抄本、仪式与信仰文化保护发展研究
    006)《麽经布洛陀》民间抄本、仪式与信仰文化保护发展研究金乾伟(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麽经布洛陀》是壮族民间原生型宗教经文,民间文字记载的抄本及仪式与信仰主体需求有着极大的关系,深入分析,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为非遗语境下传承和创新提供可行的方案,并对布洛陀信仰文化当代建构做出积极探讨。民间抄本;主体需求;布洛陀信仰;保护发展笔者近年特别关注壮族布洛陀信仰及其现代建构的问题,专家学者、政府人员、旅游业界等相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2期2017-01-27

  • GODS OF CHANGE
    uotuo (布洛陀), said to be the creator of ethnic cultures in the Pearl River Region, was viewed as a sacred figure of the Zhuang ethnic group and the annual honoring ceremony has evolved into the Buluotuo Folk Culture Tourism Festiva

    汉语世界 2016年2期2016-09-22

  • 布洛陀文化的当代价值
    100732)布洛陀文化的当代价值刘亚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具有神圣特征的布洛陀文化曾在壮族社会中建立起多层次的秩序,包括国家秩序、社会秩序、家庭秩序。这对于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布洛陀;国家秩序;社会秩序;家庭秩序布洛陀文化以布洛陀神话、信仰、仪式等为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壮民族流传久远的文化精髓。即使在当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主导者的形势下,布洛陀在壮族民众信仰中建构多重秩序的作用,耐人寻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3-18

  • 试论布洛陀的神格 ——骆越始祖与至上王
    3600)试论布洛陀的神格 ——骆越始祖与至上王黄明标(田阳县博物馆,广西田阳533600)文章通过布洛陀与骆越人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布洛陀开创农耕文化;骆越与壮侗语民族的族源关系;壮侗语民族对布洛陀人文始祖的认同,来探析布洛陀与岭南古骆越民族的关系。认为布洛陀是骆越——壮侗语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和至上王。布洛陀;骆越;壮侗语民族;至上王我国岭南地区世居着壮、侗、布依、黎、傣、仫佬、毛南和水族,学界称之为岭南同根同源民族,简称壮侗语民族。壮侗语民族认同布洛陀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15

  • Gods of Change
    uotuo (布洛陀), said to be the creator of ethnic cultures in the Pearl River Region, was viewed as a sacred figure of the Zhuang ethnic group and the annual honoring ceremony has evolved into the Buluotuo Folk Culture Tourism Festiva

    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 2016年2期2016-01-10

  • 南宁布洛陀文化的生态整生性发展
    文化,不得不提布洛陀文化。布洛陀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祖。“布洛陀”是壮语在汉语中的音译,“布”在壮语里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意思,“洛”意指通晓,“陀”是全部的、充足的意思。因此,“布洛陀”就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老人。一、布洛陀文化造就了“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指导壮族先民生产、生活,使壮族群体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布洛陀不屈服统治势力,与统治势力英勇地斗争,并且创造出众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当人类世界的各种矛盾出现时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2015-07-12

  • 敬天格物: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布洛陀造物神话研究 ——以《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为中心
    地理学视野下的布洛陀造物神话研究 ——以《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为中心王 丹 张显成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为核心,关注文学中的“人—地”关系。民族民间文学深植于风土民情土壤,地理因素不仅是民族文化发生和发展的根基,也是民间文学内容的主要构成。《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中的造物神话以民众熟悉的自然意象来解释周遭事物来源,传达了壮族人民之于自然世界的态度,“敬天格物”理念贯串于整个“天→人→文学→人→天”的认知循环中,充分显现着壮民族整体性的天人和谐的生态哲学。《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3期2014-07-02

  • 布洛陀和姆六甲是中华民族早期的鸟神崇拜
    650028)布洛陀和姆六甲是中华民族早期的鸟神崇拜黄懿陆(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云南 昆明 650028)从历史文献、民族语言和民俗、考古证据切入,认真分析了一些解读布洛陀发音内涵的观点,认为都是反映了布洛陀文化的果,没有反映出布洛陀文化的因。布洛陀和姆六甲神的形象其实就是“人面鸟身神”。布洛陀的解释应为“从天而降的男性人面鸟身神”;姆六甲的解释应为“胯下可夹物体的女性人面鸟身神”。人类社会早期对布洛陀和姆六甲神的崇拜,就是中华民族早期的人文始祖崇拜。所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3-01

  • “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基于壮族 “布洛陀”文化的调查
    的普遍反思。“布洛陀”是壮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后的布洛陀文化在国家名录制度的推动下,其传承和保护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洛陀”文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自2010年起为了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对广西壮族布洛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进行了长达3年多的跟踪调查。特别是2012年3—5月,笔者对广西田阳县布洛陀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进行了集中的

    广西民族研究 2013年2期2013-12-19

  • 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壮族布洛陀经诗研究*
    王 红布洛陀经诗是壮族古老而宏伟的创世史诗,“成为了壮族传统观念的核心和标志”[1]36,对此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张声震主编的《布洛陀经诗译注》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梁庭望等的《布洛陀:百越僚人的始祖图腾》、覃乃昌主编的《布洛陀寻踪——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廖明君的《壮族始祖:创世之神布洛陀》等,他们在布洛陀经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而在深入研究上还存在着可待发掘的空间。在对布洛陀文化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以文化

    广西民族研究 2013年2期2013-06-29

  • 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述评
    0074)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述评刘 婷(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半个世纪来,我国学术界在布洛陀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布洛陀文本解读、布洛陀田野调查和布洛陀文化保护开发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当前,伴随着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对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再次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从文化与生活或实践理性等角度出发是拓展布洛陀文化研究的重要视角。壮族;布洛陀文化;述评布洛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壮族珍贵的文化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4-12

  • 壮族麽文化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
    会整理出来的《布洛陀经诗》,于1991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原始版本流传于我国广西红水河流域、右江流域、龙江流域,左江流域及云贵南、北盘江流域的广大壮语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布洛陀”并非一个抽象的人文始祖神祇,而是一个具象者。有学者研究, “布洛陀”有四解:一为“山里的头人”;二为“山里的老人”;三为“鸟的首领”;四为“无事不知的老人”。[1](P85)查找文献资料、研究考古文物得知,“布洛”,即汉语中的“鸟人”,与“鸟的首领”吻合,其他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3-20

  • 布洛陀文化传承视野中的民俗体育探析 ——以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为个案
    刘朝猛,蔡 东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自古以来就被壮族人们奉为创世神、始祖神和宗教神而备受崇拜。2002年,广西著名壮族文学艺术家古笛到田阳敢壮山考察,初步认为田阳敢壮山是布洛陀的祭祀遗址。后来,经过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专家学者的多方考察论证,认为敢壮山是壮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是布洛陀文化遗址和壮族始祖及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乡。2006年,敢壮山布洛陀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引起了众多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2年2期2012-02-15

  • 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提升
    廖明君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的拓展与提升廖明君壮族敬奉布洛陀为创世神、文化英雄,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具有历史的悠久性、强烈的信仰性、鲜明的活态性和价值的多元性。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需要进一步的拓展与提升。壮族;布洛陀文化研究;拓展与提升Abstract:Zhuang people worship Baeuqlugdoz very much,so they view him as a god of creation,a cultural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1期2011-12-24

  • 拂去历史尘埃,重现始祖灵光 —— “壮族始祖布洛陀”编造说辩正
    — “壮族始祖布洛陀”编造说辩正覃彩銮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住民族的人文始祖。桂西和滇南一带壮族民间一直流传着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开创农耕、安排秩序、规范道德、构建和谐的神话传说,民间麽公一直传唱赞颂布洛陀历史功绩的经文;一直传承着始祖布洛陀崇拜信仰及祭祀习俗。近10年来,壮学研究者对壮族民间的布洛陀信仰、经文和祭祀活动进行调查和研究,对民间流传的布洛陀神话、经诗和布洛陀习俗进行梳理,诠释其中的文化内涵,阐明其信仰的性质、定位与演变,揭示了历史上壮族及其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2期2011-12-24

  • 认识自我与认识当下 ——对壮族布洛陀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位置的思考
    下 ——对壮族布洛陀文化在中国社会中位置的思考何其敏布洛陀文化的重构,为壮民族带来了认同的基础;布洛陀文化是壮族人民生活和生命的指南,宗教的经书和释义为人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神圣的合法性,是一套信仰体系。田阳敢壮山布洛陀信仰及其文化代表了中国当代民间信仰的一幅基本图景。壮族;布洛陀文化;中国社会;位置壮族布洛陀信仰的重建现象,是应因现实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布洛陀文化的重构,为壮民族带来了认同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布洛陀文化的重构则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机遇带来了新的课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3期2011-12-24

  •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的传承与重构
    丹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的传承与重构覃丽丹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是以布洛陀为始祖神的壮族民间信仰。千百年来,以神话传说、典籍、仪式、心灵等多种方式在壮族民间传承,并深植于壮族传统文化和广大壮族民众心灵之中。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布洛陀信仰为核心的布洛陀文化记忆链发生了断裂、松散、变迁或失忆。因此,在当前民族文化不断开放与交融的发展时期,有必要对布洛陀信仰进行重新审视和认识、研究与重建,以期其在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维护边疆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人文始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2期2011-12-24

  • 信仰·禁忌·仪式: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发微*
    仪式:壮族麽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发微*王 敦运用审美人类学的方法与视野,对流传于桂西一带壮族民间的《麽经布洛陀》的创生机制、审美思维、审美制度等进行阐释,探讨壮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中创造审美意象的机制及其在新语境下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壮族;麽经布洛陀;审美思维;审美制度流传并保存于广西西部和云南东南部地区壮族民间的《麽经布洛陀》经书,主要是记叙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排忧解难、规范道德、解禳病灾的神话传说。张声震先生主编的《布洛陀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2期2011-12-24

  • 卷首语
    田阳县组织召开布洛陀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并提交100多篇论文,从多学科和多视角对布洛陀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进一步丰富、深化和提升了布洛陀文化的研究。我们将选择其中的系列论文分期发表。本期刊发的覃彩銮《拂去历史尘埃,重现始祖灵光—“壮族始祖布洛陀”编造说辩正》,从壮族民间古来有之的布洛陀信仰习俗、布洛陀经诗和布洛陀祭祀活动,以壮学专家丰富的调查与研究成果,驳正网络上关于“壮学学者编造始祖布洛陀信仰”的谬说,认为壮学学者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2期2011-12-24

  • 壮族布洛陀神话破除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
    潘其旭壮族布洛陀神话破除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潘其旭神界的图景是原始思维再现的古代社会图景;神话的演化,既是古代社会演变的曲折反映,亦是原始思维进化的结果。在与世界各民族神话相互比较的研究中,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壮族布洛陀神话,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一书,向世界展现了壮族原生态的宗教文化和创世体系神话的风貌,破除了历来中外神话学界断定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堪称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壮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2期2011-12-24

  • 试析布洛陀神话叙事的演述者 ——布麽
    李斯颖试析布洛陀神话叙事的演述者 ——布麽李斯颖布洛陀神话是壮族早期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洛陀神话的演述者有其特定的群体和文化语境。其中,布麽在各种仪式场合上演唱布洛陀经诗,是布洛陀神话叙事的传承主体。布洛陀;神话叙事;演述者;布麽布洛陀神话的演述者是布洛陀神话得以传承、延续至今的重要载体。其演述者既包括麽教中演唱布洛陀经诗的布麽,又包括民间讲述布洛陀散体神话、演唱布洛陀古歌的演述者。其中,在各种麽教仪式活动中充当神职人员的布麽是布洛陀神话传承的最主要力量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4期2011-12-23

  • 布洛陀文化传承视野中的特色歌圩建构 ——广西田阳县实地调查
    西田阳县敢壮山布洛陀古居遗址于2005年被发现以后,引起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06年,布洛陀文化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洛陀是传说中壮民族的创世始祖,专家们指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多在江河流域,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珠江流域无始祖的久憾之缺,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一个早期文明的生长点。布洛陀文化由始祖布洛陀文化遗存(作品信息源)——布洛陀创世史诗(口承文学作品)——敢壮山(作品传播场)——敢壮山歌圩(作品传播活动)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1期2011-04-11

  • 壮族复式思维句式英译研究 ——以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
    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黄中习 陆 勇本文认为壮族人民行文说话有复式思维的特点,比较分析汉壮民族的复式思维句式与英语民族的直线思维句式之差异,认为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的文体结构最大特点是骗偶重述句式,并举例说明壮族文化典籍中骈偶重述句式的三种英译方法。壮族;复式思维句式;英译;《布洛陀》一、引言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语言是工具,又是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

    广西民族研究 2010年4期2010-12-26

  • 壮族:布洛陀创世与“那文化”的传播
    月21日,首届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在广西百色田阳县百育镇敢壮山开幕。 摄影/姜宝成/CFP壮族:珠江流域的原住民自古以来,壮族先民就在珠江流域生息繁衍。在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东南沿海就居住着“百越”族群。壮族,就是由古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壮”为该民族的自称。族内有布壮、布央、布侬、布岱、侬安、布偏、布岸、傣德、布江、布敏、布锐、布思、布生等众多支系。在壮语中,“布”意为“人”。历史上曾被音译为汉字“僮”、“撞”。1965年,在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建

    中国三峡 2010年10期2010-09-11

  • 壮族复式思维句式英译研究 ——以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
    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黄中习(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文章比较分析汉壮民族的复式思维句式与英语民族的直线思维句式之差异,认为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的文体结构最大特点是骈偶重述句式,并举例说明壮族文化典籍中骈偶重述句式的三种英译方法。壮族;复式思维句式;英译;《布洛陀》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语言与思维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文字体系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2010-04-07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
    的村民抬着祭拜布洛陀的供品蜂拥而至,兜售各种商品的摊贩大声地吆喝着,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地方政府官员时不时站出来说几句话,但是没有人听他们的,山脚下的广场上牛角号声中,祭祀的香烟已经升起,半山腰有一辆火车呼啸着从神灵的庙宇上面开过……陌生人感到惊诧,因为旅游手册上分明告诉他,敢壮山是壮族的祖灵栖居之地,传说中壮族的始祖布洛陀和姆六甲的神庙就在这座海拔才300多米的山丘上。祖灵之地怎么会有火车来破坏“风水”?民间的祭祀怎么会有官方人员的身影?如何才能调动、操作和

    粤海风 2009年2期200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