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成效、问题与对策
——以云南德宏、广西崇左为例

2017-04-21 07:24耿桂红张丽君
关键词:边境地区边境旅游业

耿桂红,张丽君

(1.中央民族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081; 2.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西南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成效、问题与对策
——以云南德宏、广西崇左为例

耿桂红1,张丽君2

(1.中央民族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081; 2.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本文以云南德宏和广西崇左四个边境县(市)为例,在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成效的基础上,考察西南边境地区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成效,通过对两地的调研考察深入分析西南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主要问题。以此对西南边境地区应加强旅游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整合、整体打造,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契机开拓境内外边境旅游市场、促进跨境旅游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西南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成效;问题与对策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地貌复杂,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富集,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经济基础薄弱,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也使西南边境地区的旅游资源保持了原生态的优势。另外,西南边境地区还生活着众多与我国广西、云南两省陆路接壤的缅甸、老挝和越南同根同源的少数民族。因此,广西、云南两省边境地区具有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口岸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广阔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边境旅游业,在调整边境地区传统产业结构、发展多元经济,兴边富民、加快沿边地区对外开放,脱贫攻坚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西南边境地区旅游交通、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旅游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西南边境地区最有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并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拉动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西南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以及“一带一路”和“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边境旅游业的发展已成我国西南边境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象的选择及基本情况

本文选择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广西崇左市,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区位独特

具有开展边境旅游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三面与缅甸接壤,有瑞丽、畹町2个国家一类口岸和章凤、盈江2个国家二类口岸,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中国陆地连接东南亚、南亚,走向印度洋的最佳结合部和最便捷的通道,也是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和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崇左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交汇的中心地带,是中国的“南大门”。辖扶绥县、大新县、天等县、宁明县、龙州县、凭祥市和江州区7个县(市、区),其中宁明、龙州、大新、凭详4个边境县(市)与越南北方的谅山、高平、广宁3省10个县接壤,边境线长533公里,占广西陆地边境线的52%,是广西与越南接壤县(市)最多和边境线最长的地级市。有4个国家一类口岸、3个二类口岸、14个边民互市点。

(二)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

德宏州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有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等五种跨境而居的世居少数民族,有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有闻名全国的珠宝玉石和红木产业等,异国民族风情与边疆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具有“边、情、绿、宝”特色和人文资源优势。崇左市名胜古迹众多,生态资源有保护最完整、发育最完全的喀斯特地貌,有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代表壮族先祖文化的宁明花山岩画群,有德天中越跨国大瀑布等自然生态景观;有中国九大名关中惟一边关——凭详友谊关,有镇南关大捷遗址、法国领事馆旧址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的龙州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有中越最大的边贸市场及国家级口岸等边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等,集“民族风情、红色革命、绿色生态、边关历史文化”等特点和优势。

表1 德宏州和崇左市四个边境县的资源禀赋

(三)兴边富民行动成效显著

自2000年开始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以来,云南和广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边境县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口岸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开发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边防巩固的大好局面,为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广西自治区采取了边境基础设施大会战的形式对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使两地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社会事业有了全面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民生保障大幅提升,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要素建设得到全面发展。以崇左市为例,目前崇左市已基本建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主干,以一、二级公路为骨架,辐射各县及各边境口岸,连接周边县市,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纵横连接、四通八达的区域大交通网络。目前崇左市有旅游景区28个,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点)9家,星级农家乐35家,星级酒店27家,旅游社12家。

二、近年来西南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成效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边境县(市、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各种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整合各方资金,加大对旅游特色产业的扶持,打造了一批具有边境特色的知名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了边境旅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农牧业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业的聚集效应也带动了边境地区各项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在富民、兴边、睦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旅游收入逐年增长

在兴边富民行动支持下,西南边境地州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要素建设得到全面发展,旅游人数连年增长,旅游收入不断提高,增加了财政收入,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以云南德宏州为例,截至2014年底,德宏州有等级旅游景区(点)12家,旅游小镇(乡)3个、旅游特色村12个;全州宾馆酒店、社会旅馆575家,共有房间20712间,床位36881床,其中星级酒店64家,床位9118床。旅游购物场所16家,旅行社及分社36家,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等级单位24家。旅游收入由2010年的60.0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27.22亿元,翻了一倍多;口岸出入境人数由2010年的125.94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185.25万人次,增长了47%(见表2);芒市机场2014年客运量突破百万大关、进入全国中型机场行列。旅游业正在成为德宏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表2 德宏州2011~2014年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

数据根据调研时德宏州提供的资料整理。

(二)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了就业

近年来西南边境地区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数量逐年增长,旅游收入不断提高,旅游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促进了当地餐饮、酒店、交通运输、通信、贸易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西南边境地区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据统计,2014年旅游业对云南省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娱乐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分别达达350.5亿元,523.8亿元、454.5亿元、558.2亿元和440亿元,游览花费达356.9亿元*数据来自云南省提供的调研材料。。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就业,2015年德宏州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近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近5万人。广西崇左市四个边境县近五年旅游收入年增长都在10%以上,“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项目增加了当地贫困群众的就业机会,带动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相当部分群众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其中凭详市和大新县通过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建设旅游特色名村等,第三产业比重已占GDP的50%以上。龙州县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县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10%增长到2014年的24.5%,旅游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2011年的5.64%增加到2014年的10.6%。据统计,目前龙州县共有旅游业从业人员2700多人,占全县城镇就业人口的16%。其中直接从业人员520人,间接从业人员2180人。*根据调研时广西崇左市提供的资料整理。

(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旅游合作进一步深化

《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我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国家级口岸、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沿边重点地区是我国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确保边境和国土安全的重要屏障,正在成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先手棋和排头兵,在全国改革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沿边重点地区设立了五处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其中有三处就在西南边境地区,如广西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云南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以及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重点试验区建设为我国深化与东盟国家和地区合作、建立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促进人文交流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年来西南边境地区以沿边开放为枢纽,以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为载体,深化与越南等东盟国家合作,大力发展国际旅游等产业,推进了与周边国家的旅游文化交流。以云南德宏为例,随着沿边开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昆明—保山—芒市—瑞丽对外开放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德宏积极推动与缅甸多边双边经贸、文化旅游等广泛合作,实施了中国瑞丽—缅甸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和集国际物流和旅游业等于一体的盈江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把瑞丽—木姐建设成为连接“三亚两洋”*指东亚、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旅游文化交流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等,为拓展边境旅游市场,开展中缅旅游合作创造优越条件。崇左市近年来对内先后加入了“4+2”北部湾旅游联盟*在原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所属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座城市基础上扩展而来,将邻近的玉林、崇左两市的交通、物流纳入经济区中统筹考虑,实施“边海互动”,形成“4+2”的格局。、德天旅游联盟*由德天跨国大瀑布景区发起,崇左明仕田园风景区、靖西通灵大峡谷风景区、南宁武鸣伊岭岩风景区、南宁隆安龙虎山风景区共5大旅游景区联合组成。和桂西旅游联盟等;对外与越南谅山、河内等签订旅游合作协议,不断深化旅游区域交流与合作,中越文化旅游与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中越边境游、”“中越跨国游”成为崇左独具魅力、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其中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正在向打造成中国沿边旅游对外开放先导区和国际旅游合作示范区方向努力。

三、目前西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西南边境地区的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尤其是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目前还未形成核心概念,与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业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边境地区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旅游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跨境旅游受两国政治、政策及安全等方面的影响较大,以及通关的便利性还有待提高。

(一)旅游交通及旅游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在旅游交通方面存在着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西南边境县(市)公路、口岸公路、边民互市贸易点公路、边防公路、旅游点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还存在部分通往景区景点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公路密度不高,有些毗邻边境县市之间景点不能衔接贯通等问题。通外境外的道路等级低,路面宽度不够,路况差。例如,调研中了解到,从广西崇左市到德天、花山、友谊关等各大景区的道路还不是十分顺畅,增加了游客的不便,降低了旅游产品价值。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由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资金短缺,吃、住、行、娱、购、游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问题突出。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旅游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已成为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存在“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经营模式。边境地区也缺乏较大规模的特色旅游购物场所,且文化娱乐项目相对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差异化的需要,降低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二)旅游资源整合利用不够,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还未形成核心概念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景区、景点分散的现象,旅游资源丰富,但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合理开发和利用。景区大多数处于低层次开发和管理阶段,旅游产品整体水平和品质不高,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一些边境旅游线路沿线景点少、品质不高且同质化状况严重,旅游吸引力和游览价值受到极大影响。其次,缺乏与当地其它资源的有效融合。如德州及崇左市边境县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但未能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品打造,与边关旅游融合不够,游客除了观光以外,不能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民情以及民族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影响边境旅游业的提升和发展。

(三)跨境旅游市场受政策性影响较大,出境旅游便利化有待提高

自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边民互市交易市场、口岸出入境通道建设,以及通关便利化措施的不断完善,为跨境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口岸流量迅猛增长。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2014年边境一日游出境游客达3万多人,首条中缅自驾车旅游线路开通。中缅边境一日游线路(中国瑞丽姐告←→缅甸木姐←→缅甸南坎←→中国瑞丽姐告),瑞丽(畹町)—腊戌3日游;瑞丽—八莫3日游;瑞丽—曼德勒6日游等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从2011年至2014年,德宏口岸入境一日游的游客始终处于稳定增长中,从2011年的135.7万人次逐步发展到2014年的185.25万人次,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1%。据统计,每年到德宏边境旅游的游客占到德宏游客的75%左右。但由于涉及两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政策波动性对边境跨国旅游影响较大。

在中越边境方面,2014年由于中越关系紧张,对中越边境跨国旅游业打击很大,如越南方面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出入境管理法,中国游客前往越南内地旅游,必须持有效护照或国际旅游证件及有效越南签证入境,不允许我国游客持《边境旅游专用通行证》深入越南河内、下龙湾等地,只能在中越边境同登、谅山地区浏览。对去南及广西地区中越边境旅游影响较大,使2014年以来通过办理出入境边境旅游专用通行证赴越旅游的人数锐减*关于崇左市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中缅方面,缅甸方面对持有边境旅游证件的中方游客,活动范围限定在缅方几个边境地区,如只允许在九谷、木姐、南坎等地使用,不得超过105码地区;而进行长线旅游的中国游客必须持有护照,且要求空路去空路返,陆路去陆路返*根据调研时云南德宏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反映的情况。,影响游客的出行选择。这些制约因素影响了边境(跨境)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而出境手续繁琐,办证时间长,也是边境旅游的重要因素。如中缅边境跨国自驾游,人、车相等相关证件办理至少需要15天,影响游客出行;而边境入境游客的活动范围也限定在指定的边境区域。另外,出入境旅游口岸目前规定只能从同一口岸进出,不能形成环线旅游,使游客走重复线路,制约了边境旅游的开展。

四、西南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边境地区旅游交通、旅游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消费是一项综合性消费过程,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吃、住、行、游、娱、购甚至更多的配套服务体系基础才能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因此,边境地区应大加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休闲设施、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等建设,提高边境地区旅游业的支撑保障水平。由于边境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足。因此,从国家层面应加大兴边富民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扩大兴边富民的实施范围,将兴边富民行动扩展到边境地州。从边境县市方面,应积极利用各种资金和政策,加大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实施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兴建宾馆、餐饮店、特色购物店等,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以德宏州为例,加强与县域外,包括周边保山以及境外交通的联系,强化与省旅游中心昆明市的交通联系,同时也加强与周边大理、临沧等旅游热点地区的交通联系,提供旅游者便捷的、多种选择的进入德宏的通道;打通县域内部的交通网络,提高芒市到梁河、盈江等的可进入性,理顺景点之间的道路联系。

(二)整合资源,对边境旅游产品进行整体打造,开拓境内境外边境旅游市场

从区域上,边境地区旅游市场开发应突破边境县市边界,要从更大范围内通盘考虑,统一规划,进行整体设计,提高边境地区各县市的资源互补性,实现区域合作,开发具有区域竞争力、国内竞争力甚至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精品,并带动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烘托统一目的地形象的旅游产品系列,促进边境地区整体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从产品上,充分挖掘西南边境地区的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边贸旅游、红色旅游、中国—东盟跨境自驾游等体现西南边境地区边关风情的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提高旅游品质和游客体验。从产业发展方面,将旅游业作为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积极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通过旅游业带动边境地区的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当地经济,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发挥旅游兴边、旅游稳边、旅游富民的引领作用,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三)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契机,高层推动,加强政策沟通,促进跨境旅游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中国沿边地区成为开发开放的前沿,为边境旅游带来了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一带一路”的宗旨在于促进要素禀赋资源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沿边地区面向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旅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要素流动、互利互惠”的区域性旅游交流与合作发展格局,促进跨境旅游发展。因此,首先从国家层面建立与毗邻国家双边、多边旅游协调协商机制,形成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共同研究解决跨境国际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旅游睦邻的层次和水平。其次,在一定范围内授权边境省、州市办理边境旅游的相关事宜。将边境旅游异地办证相关业务审批权下放至边境县市,给予第三国旅客过境72小时免签政策,简化出入境通关手续,将跨境自驾车审批权限下放至相应口岸,实现自驾州“一站式”审批。允许云南省或广西自治区与周边国家进行协商开展跨境旅游相关事宜,推动实施大湄公河将次区域国家的旅游单一签证或商旅签证。 第三,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推进跨境旅游。通过旅游合作区建设,加快边境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与对方国家共同开发客源市场,互为旅游目的地,双方向输送客源,相互促销,在旅游发展规划、项目投资、产业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合作,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规范发展。通过区域合作,整合资源,推动商旅结合和产业融合,建立特色跨境旅游产品体系和边境旅游目的地,共同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广西为例,广西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是西南、中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由于具有与东盟海陆相接、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地带的独特区位优势,具有开展国际旅游合作区的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通过旅游合作试验区,能够加快形成区域集聚发展和扩散带动效应,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1] 张广瑞.中国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1997(3):55-58.

[2] 姚素英.试谈边境旅游及其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学报, 1998(3):16-20.

[3] 覃萍.广西边境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28-33.

[4] 周长军.开发边境旅游资源发展边境旅游经济[J].旅游学刊,1997(3).

[5] 谢红勇.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5):67-70.

[6] 秦志英.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1):43-46.

[7] 张丽君,吴凡.民族地区沿边开放效果及政策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83-91.

责任编辑:胡 晓

2016-11-15

耿桂红(1968-),女,黑龙江省鸡西市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经济;张丽君(1964-),女,内蒙古赤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经济。

F590.3

A

1004-941(2017)02-0096-05

猜你喜欢
边境地区边境旅游业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严阵以待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