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不是简单的“网上做买卖”

2017-05-03 20:12
新城乡 2017年4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创业者销售

对于农产品销售而言,从前是“酒好也怕巷子深”,农村电商的大力发展,多少改变了这一现状。

本刊杂志这期策划了“农村电商来了”的封面报道,记者走访青川、仁寿等地采访调查当地农村电商开展情况看到,农村电商不仅为群众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还增加了当地村民收入。但记者也发现,这其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产品的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在记者采访中发现,鸡、鸭等禽类产品几乎是多个电商县的“标配”。这一方面说明这类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另一方面,进入门槛低、见效相对快也是重要原因,但在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区域品牌差异化的方面, 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采访的一位回乡创业者,投资数百万元养殖林下鸡。但他在饲养前就已经做好了市场规划,并积累了一些销售渠道。他的产品主要销售区域、定价针对北上广城市,明确的定位,对产品销售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农村电商时,就有“跟风”的苗头,反而与本地特色产业产生了“对冲”。还有一些地方盲目扩大柠檬、猕猴桃、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量,导致产品滥市,价格严重下滑;有些地方看到别的地方种植茶叶,就将本地已经在市场上口碑颇好的产业搁置一边,转而大力发展本地并不出名的茶叶产业。产品口碑的树立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电商“跟风”“扎堆”的现象,反而削弱了本地经营数十年的品牌影响力,让人惋惜。

电商下乡激发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吸引了外出人才回乡创业,但如何优化创业环境、降低经营成本成为这些人才能否留下来的关键因素。一位创业者回乡种植杉树,但连续多年被村民盗挖,即使当地政府出面干预也无济于事,几经反复,创业初见成效的他无奈又疲惫,甚至萌生了“撤退”的想法。一位做肉类深加工的电商创业者则对记者感叹,“别看我今年销售额几百万,但原料、物流成本高,实际上还没盈利。”

投入高,见效慢是制约农户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很多地方农户依旧多为分散经营的模式:地點分散、产量小,且每家的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在采访中,一企业准备收购农户的自产蜂蜜,但在收购前需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每次费用为两千元。而养殖量低再加上技术指导不到位,农户一年只能产十多罐蜂蜜,其销售总价还没有检测费高,导致产品无法进行统一销售。很多地方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些地方采用“企业+农户”的方式,定点发放鸡苗、树苗,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使种养规模和产品质量得到了保障。

发展农村电商,不是简单的“网上做买卖”,农业供给侧改革也不是朝夕之功,只有把握好“供”“给”之间的平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区域品牌,农村电商才能健康、持续地发展。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创业者销售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这四个字决定销售成败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销售数字
品牌销售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