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刍议

2017-05-12 03:01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4期
关键词:京族钦州北部湾

王 刚 晨 曦

(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 535000)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刍议

王 刚 晨 曦

(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 535000)

北部湾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建设呈现散而弱的局面,跟不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文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就民俗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发挥文化生产力、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整合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的西北部,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东临中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临越南,南与琼州海峡和中国南海相连,为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008年国家提出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目标建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同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在本文中,广西北部湾地区界定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拥有北部湾顶端约1600公里的海岸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经济板块。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中提出,加快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建设,打造具有浓郁亚热带风光和滨海特色、辐射作用大的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城市群,构筑“双极、一轴、一走廊”的多层次空间格局,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重点区域。

一、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

广西北部湾地区是多民族的聚居地,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其中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是我国京族的唯一聚居地。据近期人口统计数据,北部湾经济区共有常住人口2098.74万人,其中,汉族人口1419.6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679.06万人,少数民族占32.3%。北部湾地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同时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也即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它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1]。

广西北部湾地区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其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

乌丙安在 《中国民俗学》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学概论》中则分为这样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张紫晨在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在本文中,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将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和精神生活民俗三大类。

(一)物质生活民俗

如壮锦、钦州坭兴陶、疍家文化、南珠文化、京族服饰、京族拉大网、京族高跷捕鱼、大板瑶服饰等反应生产生活的民俗活动。

(二)社会生活民俗

如灵山烟墩大鼓、赛龙舟、炮龙节、师公舞、跳岭头、踢沙探情(京族)、抛绣球(壮族)、社公节、灶君节、古傩戏等反应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俗的民俗活动。

(三)精神生活民俗

如抢花炮、板鞋舞(壮族)、抢糍粑(仫佬族)、采茶戏、香火球、壮乡三月歌圩节、高脚球、采茶舞、壮族花朝节、侬垌节等反应游艺和民俗观念的民俗活动。

二、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的特点

(一)海洋性

广西北部湾地区1600公里的海岸线,沿海各名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特色。包括:风格迥异的生产生活习俗,如疍家婚礼、京族高跷捕鱼和拉大网等;丰富多彩的节日,如京族哈节、北海外沙的龙母庙会;神秘动人的民间传说,如《合浦珠还》的故事、三娘子的传说等;悦耳动听的民间音乐艺术,如京族的独弦琴艺术、北海咸水歌、钦州采茶戏和跳岭头等[2]。

(二)民族性

广西北部湾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多民族文化共存和相容,多民族文化独自发展和传承,构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现出了民族个性的凝聚。包括:独特的民族节日,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动人的民间音乐舞蹈,如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京族人喜欢的“唱哈”(意为唱歌)、竹竿舞、独弦琴,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三、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文化资源整合是以优化、分享、合作、共赢为宗旨,从地域、主题、价值等方面进行体系性组合和配置,以提供一个多价值角度利用的资源体系,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利益共享”[3]。近年来,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散、小、弱、差”的问题依然突出。民俗文化资源的分散、文化产品小、产品设计创新弱、优势不能互补、文化产品开发零碎、效益差等问题造成文化品牌建设困难,从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提高北部湾文化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势在必行。

(一)传承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绚丽多彩,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原创性、民族性、海洋性等特征,积淀着广西北部湾地区各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必须要对民俗文化资源加以保护、继承和弘扬,以此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但目前在民俗文化资源的建设中,各地各自为战,缺乏全局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导致部分民俗文化价值低,逐步被边缘化的境地,这是对民俗文化的损害。要改变这些现状,必须要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明确优劣势,从而推动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广西北部湾地区文化品牌的需要

文化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就会形成文化生产力。民俗文化资源是文化品牌的细胞,文化品牌是带动文化产业的动力。而北部湾文化品牌的建设,首先要以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文化质量和产品特色,才能培育文化品牌。

[1]林东生.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资源整合[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6):14-16.

[2]吴小玲.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开发利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8-23.

[3]陈留根,李丹丹.河南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原则和途径研究[J].前沿,2013(1):190-193.

G127

A

王刚(1982-),男,湖南常德人,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陶瓷产品设计。

本文系“广西北部湾地区民俗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一。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度课题项目。

猜你喜欢
京族钦州北部湾
广西京族舞蹈语言的审美意韵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加强钦州水上消防建设的思考
钦州海鸭蛋中重金属铅、镉的含量特征
北部湾盆地主要凹陷油气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刍议京族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