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学语文”的价值追寻及实践方略

2017-05-12 05:01◎陈
辽宁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问学思维语文

◎陈 红

教苑

儿童“问学语文”的价值追寻及实践方略

◎陈 红

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问”在学习中的作用。因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的问学精神缺失,问学意识不强,问学水平与能力不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培养儿童问学品质势在必行。学习中的问题可以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更多的来自学习本身。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问学”意识与能力,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语文素养的应然追求。

问学之源;问诊教学;价值追寻;实践方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只注重让学生回答问题而不让他们提出问题。因此,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较为薄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学生性格、思维定势、提问技能、信息储量、关注程度等,其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缺少正确的引导、指导与培养,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问学教学模式,使用得当可以提升学生的问学品质。笔者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对儿童的问学能力加以培养,取得一定成效。

一、问诊:语文课堂“问学”精神的缺失

当我们静心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关于“学生问”的问题甚多。课堂上基本都是“教师问”,而且大多数问题进行了预设,答案趋于标准化。确定的问题、不变的步骤、已知的答案、顺利的教学,并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偶有学生提问,也只是一个形式,或者仅是浅层的问答。笔者对100个课堂案例(名师展示课15节,优质课26节,家常课59节)进行分析,发现名师在课堂上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优质课的执教老师略有体现,在家常课中,青年教师重视提问的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指导都很少。

学生提问存在如下问题:

(一)伪问题,假对话:平移、复现教材

现实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不假思索地进行提问,为问而问。如执教《我们爱你啊,中国》,学生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教学《三亚落日》,学生提问:三亚落日美吗?教学《鞋匠的儿子》,学生提问:“鞋匠的儿子”是谁?实际上这些问题只要浏览课文便知道答案。问题没有思维的“含金量”,对话当然缺乏意义。

(二)浅问题,假合作:再现、重复文字

为了迎合教师,学生会象征性地参与提问,这些问题往往都是粗浅的,是对文本的自问自答。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学生提问:滴水穿石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教学《推敲》一课,学生提问:“推敲”是什么意思?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学生提问:本文的作者是谁?由于提问浅层化,很快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内容只是对文字的再现与重复,合作低效。

(三)泛问题,假提问:被动、从众发问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太泛太空,只是表面上的提问,并没有深入其中,即便有,更多也只是在关注教材的内容。如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学生提问: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吗?读《黄河的主人》,学生提问:“黄河的主人”是谁?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对《詹天佑》,学生提问: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则提问: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神奇”在何处?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这些问题宽泛,有的只是书后思考题,学生充其量只是参与了提问而已。凡此种种,不再一一罗列。

二、问学:拒绝“不思维”造成的平庸

传统的语文教学倾向于思想结论的知识教学,而实际上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与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科思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素养的提升。

我们知道,思维是具体的、动态的、生成的。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从问题开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问”在学习中的作用。孔子主张“每事问”“不耻下问”;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问”,整个教学就是一个激“疑”、质“疑”、解“疑”以达无“疑”的过程;清代大教育家王夫之也认为,教育应围绕问题而展开。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问”,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问学生”。虽然二者问的主体不同,但是都强调了“问”的重要性。

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这再次验证,学问学问,即在“问学”。没有“问”就没有真思维、真学习,更不会有新发展。因此,“问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启发性、创造性等特征的优质问题,积极建构“问学课堂”。

“问学课堂”打破原有教学的顺序,由“教—学—问”,转化为“学—问—教”“问—学—教”。在问题驱动的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学生因“学”而生“疑”,因“疑”而去“问”,因“问”而深“思”,因“思”而再“学”,如此周而复始,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从浅层学习不断走向深度学习,避免学生在“不思维”中走向平庸,最终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问学”应遵循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启迪思维、全员参与等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生疑,所提的问题要具有系统性,每一个问题都是前面问题的发展,前一个问题则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问与学系统连贯。

2.通俗易懂原则

学生所提的问题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语句通俗易懂,语言明确简练,容易理解,与教育教学的关联度大。

3.启迪思维原则

通过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学”才能富有逻辑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全员参与原则

参与提问与学会提问绝不是部分学生的专利,更不是少部分学生的专利。教师要关照全体,让学生人人参与提问,让个性化的问题不断呈现,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图1 “问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图1的“学”“疑”“问”“思”,一切指向学生的“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是儿童立场下的“问学”模式,促进儿童的主动发展。

图2 “问学课堂”基本结构

三、践行:儿童“问学语文”培养的实践方略

肯尼基·胡德曾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语文教学训练思维与训练语言同步。教师必须把准语文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把思维结果转化为言语的能力,切切实实达到“问学”的最佳境界。如何在课堂实践中进行问学精神的培养,其具体策略如下:

(一)设计问学的研习路径

告别灌输式教学,由启发教学走向质疑教学,最终实现问题教学,这是深度学习的一条有效路径。这三者逐步提升,互为作用。

1.启发教学——以问促学

教师不能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引导学生靠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自己发问,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相长。

2.质疑教学——以问促行

课堂上学生的沉默与课下的活跃反差越大,越是说明学生好问、爱说的天性被扼杀。教师必须把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时间节省出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敢于质疑,并围绕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3.问题教学——以问促思

问题是学生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亲身体验,通过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大胆批判,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营造安全的提问氛围

教师应当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进课堂。在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也要给予鼓励,尤其是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多一些耐心与等待。

1.全力放手让学生问

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发问,问教材,问学生,问教师。低年级想问敢问好问,中高年级会问勤问善问。

2.尽力引导学生时时问

给予问的时空,让学生知道时时都是发问之时。问自然,问教师,问家长,问百科全书……面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忘多保留几个小问号。

3.极力倡导师生互相问

教师提问,学生更要提问。课堂上教师要把“单项问”变为“双向问”,甚至“多向问”。师生互问,生生互问。

4.倾力成为提问的“引路人”

学生会提问的前提是教师会提问。正如《学记》中所说: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善问”,学生就会“隐其学而嫉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教学效果必然事倍功半。教师问的有方法,学生才会得法。

(三)引领有效的提问之法

方法在学习中永远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按照课堂结构可以分为课堂导入式提问、讲授启发式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内容结构式提问;按照提问的交互性可分为师生提问、生师提问、生生提问;按问题的作用可分为认知性提问、理解性提问、推理性提问、发散性提问……笔者受布鲁姆分类学以及其他研究的启迪,结合自己的实践,重点关注学生以下六种发问能力的培养:

1.回忆性发问——调动储备,提出问题

这种发问方法简单易学,还学生提问的自由。通过问题回忆旧知,降低学习的难度,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为深入学习奠基。如学习《黄河的主人》,让学生品读文本,感悟黄河的凶险,可出示黄河滚滚的视频,教师吟诵: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学生自然思考:还有哪些词语、成语、诗句可以体现黄河的波澜壮阔……调动学生原有储备,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学习习作表达的方式。

2.分析性发问——处处质疑,思考问题

分析性发问要求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关注前因后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维,分析资料,进行推论。教师最好能够引导学生环环相扣而深入发问,甚至追问,待到解决问题之时便是完成教学任务之时。如笔者执教《理想的风筝》,引导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然后选择其中有价值,并紧密联系的三个问题贯穿全课: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而不叫《回忆刘老师二三事》?文中除了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事例进行细节描写,还多处写景,为什么?从刘老师的风筝中,苏叔阳先生得到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既会做学,更会做人。一篇文,一个人,一种精神,陪伴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学习与思维的天地。

3.联想性发问——利弊分析,探究问题

教学中还可以用相似、相关、相近的词语去代替,并作为问题提出,可以激发学生问学意识。如国家级语文优质课特等奖获得者马玉春老师执教《黄山奇松》一课,出示文中三句话:a.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b.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c.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引导学生自己提问:abc三句话,后面两句中的“称为”与“比作”可否换成“誉为”?效果好吗?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誉为”这个词语固然很好,但是都用这个词语,课文就单调了。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语言就显得丰富了。利弊分析,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问题,保持不竭的学习动力,促进思维。

4.异向性发问——反向突破,解决问题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天的行为大约只有百分之五是非习惯性的。要充分利用好它,可以避免思维的僵化、凝固。“异向”就是常常使用“不”“无”“反”等反面词。类似于唱反调,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渲染环境恶劣,补充李时珍家境优越等资料之后,引导学生发问:李时珍夜宿古寺,尝尽艰辛。品尝药草,还有一定的风险性,不是不值得吗?再如执教《趵突泉》一文,出示:“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就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引导学生大胆发问,质疑这句话是不是错误的?这种异向性发问,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会展开思维,“唇枪舌剑”一番,从而提高发问与探究的水平。

5.反思性发问——转换思维,考虑问题

这是提问的较高境界与层次,难度也比较大。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发问。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可以发问:“狼是否吃掉了小羊?”往相反的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回答迥异:猎人来了,开枪打死了狼;狼用力扑向小羊,结果撞到石头上一命呜咽;狼扑向小羊,结果掉到了陷阱里……对于课文的结尾,作者的写法,学生也可以进行大胆批判与反思,从而培养学生不唯教材、答案不唯一的批判性吸收精神。美国教师执教《灰姑娘》,让学生思考: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学生思考好久才回答:“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却没有变回去啊!”教师赞赏:“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课堂只有教师思想开放,才能开放学生的思维,带来解放的课堂,促进学生的生命生长。

6.创造性发问——活化思维,再生问题

创造性发问是一些关于“为什么”“怎么做”的开放式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事物的原理和本质,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性思维、想象性思维、聚合性思维。这些思维往往形式独特新颖,内容求新求变,没有唯一的、现成的标准答案。如低年级学生问:“花儿为什么有很多种颜色?”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因为花儿有多种颜色,所以太阳公公才会喜欢;花儿只有一种颜色,蜜蜂就不想去吃花了;花儿原来只有一种颜色,是花仙子姐姐使用魔法才变成这么多颜色……教师不能止于此,还要让学生到《十万个为什么》等书中去问。既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引导了学生学会学习。

高层次发问与低层次发问一样有价值,只是关注点不同而已。

图3 发问类型与教学价值

(四)推进有序的问学层次

在小学阶段,不同年段对问学的要求也不同,教师必须有效推进。

1.起疑——从全员“提问”开始

儿童的问题是很多的,低年级的教师尤其要关注每一个孩子,每节课上都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呵护孩子提问的自信心。教师不指责、不打断孩子的提问,促进每一个孩子敢于提问。久而久之,每一个孩子都会主动参与提问。

2.追问——寻求“探问”的方式方法

随着年级的递增,孩子的问题有增无减,这就说明低年级的老师更关注学生提问的参与,中年级的教师就要注意提升学生问的品质,尤其可以采用追用的方式。提问是一种刺激,积极刺激越多,效果就越好。

3.内省——达到“善问”的新高度

到了高年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开拓思维训练的路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教师除了持之以恒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提问示范,更要关注提问方法和内容指导,引导学生在提问的同时,能够内省自己所提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与其他同学问题的相通相似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善问、会问,还能解决问题,成为真正的问学高手。

四、反思:儿童语文“问学课堂”的“注意点”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问题激发的学习,也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问到点子上,避免不必要的问。

(一)避免“满堂问”——问在“关注点”

人的思维通常都是有惯性的,跟随别人的思路,就会丧失横向、逆向的思维能力。如1+1=?大家都能找到答案2。有无别的答案呢?回答是肯定的,如1+1=10。在计算机的二进制算法中,这个等式是成立的。当然,1+1还可以有无数个答案,0、1、3……课堂上提问不求多,而贵在问得精,让学生学得深。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问到别人一般关注不到的地方,以反常规、反传统、反定式的方式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曹冲思维独特,提出用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当然有,用人来代替石头站在船上,转换角度,逆向思考。“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如此,学生问学的格局就会放大。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导言》中阐述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常识与真知是有区别的,也有着很大距离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膜拜专家,敢越雷池一步,敢于超越。

(二)避免“为问而问”——问在“关联点”

每篇文章题材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发现的眼睛,调动思维,问到能够突破重难点的地方。“批文以入情”,思维是连接语言和思想、情感的通道,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想象、思辨,最终触摸到作者或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为评委,笔者曾聆听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蒯威老师参赛时执教六年级《渔歌子》一文,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维运动,感受颇深。课始,蒯老师放手让学生质疑“不须归”。让学生自己发现“不须归”的理由。第一层次:结合词句意思,读懂“不须归”;第二层次:整合词句,深化“不须归”;第三层次:知人论词,认同“不须归”。学生在每个层面都有新的发现,这样的学习收获实实在在,是真正在原有模糊认识基础上质的飞跃。再如,笔者在共生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上执教《鞋匠的儿子》一文,引导学生在写法上提问。学生提出:南北战争更能体现林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重要品质,这么重大的贡献为什么不重点写呢?从而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刻思维,领悟并学习本文“以小见大,展示人格力量;详略得当,既见深度又见广度”这样独特而且重要的写人文章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从有疑最终走向无疑。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升了学生问学的能力与水平。

(三) 丢弃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问在“关生点”

人云亦云,等于给自己的思维上了枷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引导学生问到关生点,即发生点。

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皇帝的新装》一课,巧妙引导学生问在关键点。她引导孩子:“作为高年级同学,从文章的体裁特点出发,你的疑问或者困惑是什么?”学生纷纷质疑:为什么小孩子最后能说出事情的真相,而大臣们不能呢?为什么谎言被揭穿后,皇帝还要摆出骄傲的神色呢?为什么骗子能使皇帝相信的确有件衣服呢?窦桂梅老师总结:“同学们能根据童话的体裁特点进行追问,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根据体裁特点发问,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探究言语表达的秘密。课的结尾,窦桂梅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发问:“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新的困惑与疑问呢?”学生再次引发思考,纷纷提问:人们什么时候才能完全放下权力、利益和面子呢?皇帝穿着那件新装,后来结果又会怎样呢?我们该怎样让生活中像皇帝那样的人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呢?窦老师再次总结:“谁说我们的阅读画上了句号,我们依然有那么多的追问、反问……同学们,该怎样回到事情本身?这样一个哲学的命题,不正是我们一生需要追寻的方向与目的吗?”引领学生,告别“从众思维”,进入深度思考。

没有问题,世界不再有勃勃生机,一切都将处于停滞与麻木的状态。人们坐享其成,生活无趣。同样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放得下,”给学生提问的自由、探究的自由,学生才会主动发问,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想疑、多疑、会疑、存疑、探疑,最终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只有领悟到提问的魅力,才能持续发问,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展开深刻思维,推动深度学习,提升素养。

实践证明,没有最好的提问,没有最好的教学,但一定会有更好的提问与教学。让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科素养,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期待未来的课堂上,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教师学生被问的不知如何作答……如此这样动人的场景会越来越多。

[1]张楚廷.学会发问[J].中国教育学刊,2003(9):22-23.

[2]张传燧等.学生“问学”意识和能力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7(6):53-55.

[3]邵俊峰.问学之方与为师之道[J].文化学刊,2007(3):23-24.

[4]孙洪伟.回归语文课堂的本身[J].小学教学设计,2016(9):35-37.

[5]胡文东.疑思导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J].教育科学论坛,2016(11):48-50.

(责任编辑:李阳)

陈红,江苏省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教师。

猜你喜欢
问学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问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从“问学”走向“学问”
课堂教学中“导问”的策略研究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