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2017-05-15 10:48熊平生窦文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4期

熊平生 窦文涛

摘 要 基于阅读大量文献和互联网信息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一中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中地理教师课堂专业语言行为和肢体语言行为规范,板书板画工整清晰,课堂讨论很受学生的欢迎。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策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表达能力;精心设计讨论行为,实施有效讨论;改善课堂提问行为,实施有效提问;改善教学组织行为,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师 课堂教学行为 林西县一中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新課标的出台,我国地理新课改已经逐步迈向了深化阶段。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定成为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走进课堂,地理教师虽然在极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要领和模式,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作为依托,即使地理教师接受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教师本身并没有从课堂教学行为上取得实质性的转变。因此,地理课堂中仍存在地理新课改要求和传统的教学行为冲突的现状,如课堂上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导致老师提问时经常出现冷场的局面;师生交流较以前虽然有所加强,但仍是老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的现状;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轻忽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机械读书的情况[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达到某一教学目的,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实践主体共同发出的行为。查阅了大量图书文献资料发现,有关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面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成果,许多学者在地理教师教学技能和方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及了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但对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专门化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2]。

1.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最早研究教学行为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克雷茨,由于当时处于起步期,未能引起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直到1960年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对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伴随着“过程—结果法”的出现及运用,人们对教学行为的研究才进入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理论都形成于这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教学效能感”理论的出现,使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翻开了新篇章,这一时期针对教学效能感涉及到一般和个人两个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注重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同时对有效教学展开论述。其中美国学者安德森(Anderson,H.H.)、戴维德(David H.Hargreaves)等人也对教师行为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研究[3]。自1990年以来,国外的教育学家才又重新开始对教学行为的专门研究,但国外对于教学行为的研究比国内更早、种类更多、更深入具体。

2.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早期没有出现直接针对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由部分到整体的探索。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引进教学行为研究,并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入手展开多个方面的系统研究。但由于我国对于教学行为的研究引进较晚、历时较短,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具体,至今仍没有关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行为方面的全面而具体的理论,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仍然为我们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我国在教学行为研究方面发展迅速,取得了许多丰硕的理论成果。例如: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在《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要求》一文中提出了地理教师应该具备的十个能力[4];华东师范大学闫龙博士再次对地理教学行为进行细化分类等[5]。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今后的教学行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是一所自治区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本文调查对象是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从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分别是高一6班、高一7班、高二3班和高二4班。本次问卷的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详细信息,包括学生的年级、最近一次的地理考试成绩等,第二部分是单项和多项选择题,主要涉及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后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包括新课导入、课堂提问、师生互动、板图板画等;课堂管理行为包括课堂纪律、小组讨论的气氛等方面;课后行为包括教师下课是否布置相关作业、批改作业是否认真等方面的内容。2016年3月,向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一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发放问卷共19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82份,有效问卷占总数的9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三、中学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现状

根据我国当前对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分类模式,将其分为课前行为、课堂行为和课后行为三大类[6]。本文将对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展开研究,主要从地理课堂语言的运用、板书板画、多媒体或地理教具的使用、课堂提问、组织课堂讨论和课堂内容呈现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1.地理课堂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包括地理专业语言行为和肢体语言行为。调查数据显示,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语言行为方面表现较为规范。60%以上的同学表示地理教师能够规范使用地理专业语言进行内容讲授,但偶尔会出现重复性语言的情况,40%以上的学生反映地理教师能够运用肢体语言教学,但不同教师所运用的肢体语言方式不同。这说明随着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讲解已经成为衡量一名地理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适当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例如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暗示的手势都可以让学生基本能够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高效、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