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会议综述

2017-05-30 10:48颜洁
东南亚纵横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中国一带一路

颜洁

摘要:2017年11月9日,第十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代表围绕“共建‘一带一路 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会议主题,以及“东盟成立50周年与中国关系现状和展望”“中国—东盟海陆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东盟智库交流机制建设”等4个议题展开了交流对话和探讨。本文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 “一带一路”; 中国—东盟合作共赢; 文化交流; 智库交流机制

[中图分类号] F7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7)06-0003-05

Abstract: November 9,2017,the 10th China-ASEAN Think Tank Strategic Dialogue Forum was held in Nanning, Guangxi. All representatives and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carried out broad and in-depth dialogues, exchanges and discussions which were centered around the forum theme“Jointly Building the Belt and Road and Promoting China-ASEAN Win-win Cooperation” and the forum topics“The 50 Anniversary of ASEA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ASEAN Relation and its Prospect”,“Building the Maritime and Land Economic Integration”,“China-ASEA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China-ASEAN Think Tank Exchange Mechanism”. This article aims to summarize major opinions and ideas of the representatives.

Key Words: China-ASEAN Think Tank Strategic Dialogue Forum; The Belt and Road; China-ASEAN Win-win Cooperation; Cultural Exchanges; Think Tank Exchange Mechanism

2017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是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2017年11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社会科学院、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和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东盟各国智库和中国多家政府机构、智库单位、高等院校的官员、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围绕“共建‘一带一路 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会议主题,以及“东盟成立50周年与中国关系现状和展望”“中国—东盟海陆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东盟智库交流机制建设”等4个议题展开了交流对话和探讨。本文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合作共赢是中国与东盟的共同愿望

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虽然世界和地区形势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赢仍然是中国与东盟共同的愿望。东南亚是中国最重要的周边地区之一,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地区。经过50年的探索和努力,东盟已经成长为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组织,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成熟、成功的区域合作典范,也已成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代表性力量。多年来,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最富内涵的一组关系。中国与东盟是紧密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正在顺利实施。东盟在过去5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地区安全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菲律宾驻东盟前大使及永久代表维尔弗里多·比利亚科塔在从自己身上的中国血統出发,从多个角度谈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与生俱来的好朋友”关系。他认为,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将大大有利于促进双方的互联互通,未来中国仍会是东盟最有希望、最具前景的合作伙伴。

印度尼西亚《印华日报》主编李卓辉在发言中提到,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执政的5年中,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关系与合作取得了多项积极成果,特别是两国共同努力促成《南海行为准则》达成共识,以及印度尼西亚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的支持、中印(尼)两国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上合作的进展,等等。他认为,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道路上面临着一些困难,但双边关系发展态势良好。

老挝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萨莫其斯·索克萨瓦斯在发言中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老挝合作带来的机遇。中老两国的一些合作项目(包括中老铁路)为老挝人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让老挝人民学习到不少先进的技术,并有助于使老挝由“陆锁国”向“陆联国”发展。他坚信,“一带一路”倡议将在老挝等东盟国家的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南计划投资部战略研究院区域发展部部长高玉麟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已经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越南也正在实施《2020年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越南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的合作和战略对接机遇,例如两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以及鼓励共同对这些合作和对接进行研究、交流并提出相关政策,等等。当前,越南和中国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中国与东盟(特别是中越两国)不断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勤认为,在经济合作上,《2025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与“一带一路”倡议具备许多共同点,这是双方进一步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伴随着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东盟经济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可逐步实现战略对接,双方将取得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经济效应。

二、当前中国—东盟合作面临着诸多新形势、新课题、新挑战

(一)当前中国—东盟合作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 双方的政治安全互信有待加强

专家学者们认为,当前中国—东盟政治安全互信水平仍然不高。有些学者认为这应当归因于双方在政策上尚未实现充分沟通,同时,中国与东盟关系中存在海上主权争端等较为尖锐的问题,这大大影响了双方的政治安全互信。

2. 双边贸易不平衡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当前双方经济合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贸易不平衡问题,即东盟国家对华贸易存在巨大逆差。例如,越南计划投资部战略研究院区域发展部部长高玉麟就在发言中指出,当前中越两国贸易存在巨大逆差。2016年,越南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280亿美元,而越南对东盟贸易逆差仅为66亿美元。

3. 中国在东盟的投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根据印度尼西亚大学社会政治学院国际关系部高级讲师唯非里尼的研究,经合组织(OECD)国家在东盟国家的投资回报率是60%,而中国的回报率是15%, 可见中国在东盟国家投资的效率和质量并不高。另外,越南计划投资部战略研究院国际问题部助理研究员黎氏垂灵认为,当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在管理、项目落实等方面的效率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4. 东盟内部发展不平衡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冯氏惠认为,东盟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发展与中国的合作面临着一个主要的困难,即东盟各国发展实力不均,有不少国家的发展水平与中国差距很大,这将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实现互联互通造成很大挑战。中山大学南海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袁丁也认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将为中国带来投资、贸易、金融方面的极大风险。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东盟自身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东盟需要新的领导核心;需要更多地调整其对外政策来适应新的形势和对更为紧密的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需求;“东盟方式”使得东盟内部关系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东盟的运作机制正在遭受更多质疑;区域内伊斯兰极端势力正在抬头,等等。这些因素都将成为中国—东盟合作道路上的一些障碍。

5.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面临其他国家的强势竞争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防务与战略研究所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分析师龚雪指出,当前中国在东盟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但同时也面临日本等国的竞争(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另外,据印度中国研究所副主任枼文的研究,当前日本在东盟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在东盟投资的5倍。

6.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东盟国家)的认识有限

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对于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期望认识不清,这导致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政治风险与经济风险较大,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对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暨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陈世伦认为,中国在发展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过程中,如果将东盟国家看作一个整体,这样的看法是过于简单和片面的。因此,应当加大对东盟相关国家的研究力度,以加深中国各界对东盟国家的了解。

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基本内容了解有限

中山大学南海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袁丁认为,相关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基本内涵的了解仍然不足。总体而言,中方提出的原则性倡议多、可操作的内容少,许多具体的合作问题都有待明确,这样无法有效地解开沿线各国政府决策中的“心结”。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卢光盛认为,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动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时候,缺乏对东盟国家“舒适度”的照顾,并没有充分地考虑东盟国家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对中国合作理念、模式的宣传和解释也不够,无法消除东盟国家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疑虑。

印度尼西亚大学社会政治学院国际关系部高级讲师唯非里尼认为,东盟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对于本国能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获益还并不十分了解,目前为止对此并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的研究成果以供参考。

8. 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仍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东盟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未来,加强一体化进程、吸引多方外部力量来推动东盟的发展仍然是东盟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一些专家学者在发言中指出,部分东盟国家发展对于周边大国和西方经济体系依赖较大,其国内决策较容易受到外部(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國)的干扰,这导致一些国家在对华合作决策中的反复与犹豫不决,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东盟合作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共赢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双方的政策沟通和战略对接

中国与东盟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更好地实现合作共赢,首先需要通过更多的对话、沟通从而进行政策上的调整,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战略对接。双方在战略对接的过程中,要注重创造共同的利益,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

2. 共同推动对合作项目的评估和落实

一是中国—东盟合作项目的推进要加强前期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二是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些工作组,来对具体的相关合作项目进行评估;三是双方在开展合作时,可以先重点着手做一些早期收获项目。

3. 共同推动中国—东盟合作的规范和制度建设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制度和相关规范是中国—东盟合作中的重要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合作的透明度和舒适度。同时也要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法制建设问题。

4. 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努力消除地缘政治上的风险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双方应该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为地区创造稳定和平的合作环境,其中包括确保南中国海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加强在安全、反恐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双方合作中的地缘政治风险。

5. 重塑地区生产网络,平衡东盟国家对华贸易逆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勤认为,双方贸易逆差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应当归因于双方在产业竞争力上的差距,因此,提高产业竞争力是解决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副秘书长王玉主则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双方的投资应该注重开发或者利用现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来重塑地区的生产网络,以此逐步平衡东盟国家对华巨额贸易逆差,构筑互利共赢的双边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中国学者在发言中建议东盟国家提高对华合作的积极主动性,注意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新亮点,以便更好地开展中国—东盟合作。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在发言中提到了他对于当前中国—东盟关系的两个观察:一是中国在东盟国家投资增加的同时,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投资也在增加,这说明近年来东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二是中国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动力,东盟应当更为关注与北京、上海和广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合作,在创新中合作。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教授张振江则认为,在未来的中国—东盟双边关系中,东盟国家应该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在不断地增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东盟国家需要具备足够的智慧与中国加强沟通交流,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去维护双边关系中的积极面。

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东盟合作仍然有进一步深化的潜力和空间。当前,中国和东盟都处在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双方应继续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共同体建设的对接,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更加全面深入地发展。

三、“一带一路”不仅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搭建了经济合作之桥,也铺就了人文交流之路

社会文化共同体是东盟共同体的三大支柱之一,通过建设社会文化共同体,东盟将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自古以来,中国与东盟经济相融、文化相通。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文交流已成为中国—东盟关系的新支柱,中国与东盟成功举办了科技合作年、 文化交流年、 海洋合作年、 教育交流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了中国—东盟文化论坛、10+3文化人力资源培训等多个合作机制,打造了许多辐射面广、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开展经济合作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文化合作、人文交流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于丹认为,“和而不同”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价值共识基础,只有交汇互融才能激活不同文明中多元的文化基因,而民心相通才是文明互鉴的根本所在。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陈红升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以其多元一体的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像东南亚地区一样对差异极大的各种文明浪潮保持如此开放的姿态。中国与东盟应当通过文明互鉴来促进民心相通。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冯悦博士认为,在开展中国与东盟的社会文化合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困难和挑战:一是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仍处于建设进行时,不可将其视为成熟的合作对象;二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存在认知差距,不应当高估中国在东盟的形象,在双方交往中必须坚持平等对待、互相尊重的原则,关注民心民意,减少双方的认知差距,以真正落實民心相通; 三是中华文化在东盟的认同度有限,不能忽视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东盟的文化影响。她提出,中国一方面应当努力发掘自身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应用于当代实践,另一方面也应当与对中华文化认同度较高的东盟国家加强双边合作,继续支持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巩固与东盟的文化合作关系。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在开展中国—东盟文化合作和人文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对人才缺乏的问题给予关注。

四、智库应当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合作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10届。10年来,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秉承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局,聚焦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产业合作、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的战略对话,为促进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加强中国—东盟智库交流合作机制建设也是本届论坛的重要议题。

(一)智库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东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二司司长孙维佳指出,在新形势下,为了有效地应对挑战,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汲取专家学者的智慧、听取民间的声音,不断提升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中国智库作为世界智库中的新生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鼓励和重视,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深度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迫切需要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高水平的智库合作来支撑同世界的互动。在不断推进中国—东盟合作的过程中,双方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为重要。

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李海荣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多来,智库作为资政思想与决策方案的开凿者、凝练者、提供者,在资政谏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一带一路”的愿景和整体建设而言,智库建设及其发挥的作用仍不够明显,新形势下中国—东盟关系将面临新课题、新挑战,各地智库如何从中国—东盟已有合作成果中提炼启示,以新的举措解决新的问题,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以新的思路谋求新的发展,推动双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框架, 提质升级, 是时代赋予智库的重要使命。

中山大学南海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袁丁认为,智库的功能在于从民间和学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从而为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提供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智库还起着沟通政府与民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把各级政府的法规与政策诠释给民间,提供给企业作为投资的参考。另外,智库还要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使各国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二)关于进一步推动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东盟合作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对策建议

未来,中国—东盟智库可以在以下方面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一是深化双方发展战略的对接。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发展战略的对接,特别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有力有序促进互联互通合作,推动更多项目落地,为提振地区经济增长、加强东亚合作势头注入强劲的动力。中国与东盟智库间的合作可着力就“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点领域和目标达成共识,着力对“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着力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建设、产能务实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智力支持。

二是推动人文交流合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智库应致力于推进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合作,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交流,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开辟更多的合作渠道。

三是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不断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提质升级,包括双边经贸交流合作、防灾减贫等领域的合作,以及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級、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升级等,这些领域的合作为双方智库开展研究、提供服务、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和空间。

四是助力妥善处置分歧。目前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迈入了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双方关系更加成熟理性。双方更需要增强战略定力,聚焦和平发展的大方面,就地区发展和彼此政策走向等加强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在这方面,智库应有所作为,以积极睿智的态度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抓住历史性契机,趁势而为、相向而行,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思想。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智库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中国与东盟智库之间的定期交流机制,例如,定期举办相关研讨会、互相交换访问学者等。双方还可以尝试建立共同网站和数据库,将企业的各类资料、法律法规、市场情况定期更新,提供给需要的企业和公众。

二是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和出版学术著作。双方智库之间可以尝试建立各类跨国翻译服务机构,引进各国人才,特别是引进大批翻译人才,提供各类文件、技术资料的翻译和推荐有关人文地理、当代文化和各国现状的资料。共同加强学术研究和出版工作。

三是共同开展公众宣传。中国与东盟各智库可以合作在各国媒体上共同发声,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以及为中国和东盟带来的发展机遇。双方智库要在扩大中国与东盟相互之间的文化影响力方面有所作为,强化自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创新文化交流的内容与形式,让合作与发展、稳定与繁荣成为地区内的优先话语。

四是推动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和其他智库交流会议举办单位的多样化,论坛不仅可以在中国举办,也应当多在东盟国家举办,可将论坛交流的主题集中在拓宽“政策沟通”渠道、扩大合作领域、设法克服障碍和困难、预测未来合作进展等方面。

(责任编辑: 韦朝晖)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中国一带一路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