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展的四个创新点

2017-05-30 10:48管建祥袁锦芳
职教通讯 2017年20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高职院校

管建祥 袁锦芳

摘 要:加快发展和创新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共性要求,如何发展和特色发展反映高职院校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个性特征。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制度、技术、成本和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获得自身的跨越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成本创新;环境创新

作者简介:管建祥,男,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0-0001-03

加快发展和创新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共性要求,如何发展和特色发展反映高职院校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个性特征。高职院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制度、技术、成本和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获得自身的跨越发展。

一、制度创新

道格拉斯·诺斯指出:“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刺激结构,随着该结构的演进,它规定了经济朝着增长、停滞或衰退变化的方向。”[1]制度的形成是一种进化的过程,在制度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对制度的价值导向。例如,“反对什么、限制什么”,“鼓励什么、激励什么”,“要求什么、实现什么”都会在制度中得到反映。制度的改变和调整会改变单位内部的利益格局,影响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所以,要建立新制度或者改变原来的制度是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

(一)高起点定位一流的建设目标

创“特色”、争“一流”是所有高职院校的建设情结和目标定位。这样的定位是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2-4]要追求一流目标,必须有一流目标的标准和实施细则。高职院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规模的扩大,给学校管理和发展带来的高难度和复杂性。

(二)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和文化的塑造

大学精神的缺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和大学“味”不浓的重要原因。培育大学精神是推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大学精神的学习和研究,并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大学精神的培育。[5]高职院校往往都有合并重组的经历,在学校合并的磨合期,组织文化会有碰撞和交融,如果能及时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减少合并给人们带来的思想阻碍和认识的不一致,加速人们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学校合并为高职院校为文化重塑创造了条件。要积极进行有目的、有规划的文化重塑,防止文化在新的环境中“放养式”生长,形成强有力的、促进学校发展的“文化的力量”。

(三)提高管理效能

高职院校要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组织文化构建等方面全面改革,必须重视管理效能的提高。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效能的因素有很多,而体制、机制和服务是基本要素。[6]体制是高职院校管理运行的内在基础,影响着高职院校事业的发展和师生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7]机制是体制的内涵和潜在根据,如果不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学校的改革发展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8]服务是一种责任,是师生员工的修养、境界和精神。[9]

二、技术创新

办学的现代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的技术创新体现在办学的现代化程度起点高,使用的设备更新速度快,技术升级超前;教职员工,因为受到了专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培训,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能力水平,而且能够跟踪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教职员工有强烈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愿望,更关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

(一)打造最先进的技术利器

信息技术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提供了同等的发展机遇,也为不同发展层次和发展阶段的高职院校提供了相同的发展机会。高职院校現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高度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就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最有科技含量的锋利的“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分成校园网硬件平台建设、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三个阶段。而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新高职院校完全有可能以最新的技术、最优的设备,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资源全球化、教学网络化、管理智能化和环境虚拟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二)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产品,专业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专业发展的需求决定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10]专业建设是一项“牛鼻子”工程,抓住了专业建设,高职院校的其它工作就有了抓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优劣的标尺是专业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符合度如何,即专业设置和调整要根据培养目标、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家规划和发展战略等的政策机遇,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按照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

三、成本创新

创新是有成本的,有时会付出高昂的成本,因为改革没有不走弯路的,要经过不断地试错的过程。“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如何办职业教育”,这是职业教育思想问题;“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等如何看”,这是职业教育观念问题。职业教育的思想与观念是动态发展的,有一个认识过程。高职院校可以减少或者不经过一流高职院校当初的探索过程,直接选择最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己所用,可以大大降低获得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时间成本和选择成本。

(一)在学习和模仿的基础上创新

模仿是一种学习,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模仿常见有制度模仿、技术模仿和模式模仿。高职院校的办学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具体体现在高职院校对办学思想和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等内容的认识和经验上,这些认识和经验存在外溢效应,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公共产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低成本获得一流高职院校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等。

(二)借力借势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办学,即进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和校研合作等。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高职院校发展资源的缺乏将是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和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借力指借助外界的力量,这是一种实力的利用。借势是指借助外界的社会新闻、事件等状态。借力借势就是利用外界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壮大自己的办学实力。借力借势合作共赢是高职院校办学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所有高职院校都需要借助外界的人才、资金、设备和信息库等资源,利用政府的政策、专家先进的思想观念、同行的办学经验、一流的管理机制、有效的合作模式、科学便捷的服务平台和良好的口碑等有利的环境因素进行发展。高职院校要在校校、校企、校政和校研之间,寻找合作双方利益汇合点,逐步建立相互支撑、彼此信任、互利互惠的良性关系,着力创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开展多种模式并存的机制。例如,校校合作在师资交流、资源共享、学分互、教育经营理念、教学模式、运营机制、管理方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交流、课程开发、校本培训、实习实训、招生就业和项目推广等方面加大交流;校企合作以专业为基础,以人的培养为目的,在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原则下进行产教深度融合,建立能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的长效合作机制;校政合作利用政府的资源和政策,对接企业需求,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校研合作借助研究机构的技术、信息和研究优势,提升研究能力和品牌形象。

合作办学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招财引资。高职院校要办成一流,必须快速度、高标准地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竞争力和办出地区特色;必须充分利用和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按照办学形式多样化、投入渠道多元化的总体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如果有多渠道融资能力,有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教学设备手段现代化的财力支持,就具备发展的硬实力。

四、环境创新

学校的环境建设是办学的第一要务。现代的高职院校都在环境育人的理念下,建设了最美丽的校园,学校的周边环境和校内环境都是按照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设计的,更便于师生的现代生活。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先进、现代化生活条件高标准配备和学校的周边生态环境更好,更符合年轻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出行的需要,特别是有可以获得的更优得信息资源环境,更能获得学生的青睐。

(一)提升干部素质

高职院校的干部队伍是指高职院校中的中层以上干部和基层管理者,他们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组织者、监督者、决策者以及评价者。高职院校要吸收最现代化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模仿一流的办学模式,移植一流的管理制度,引进有相当影响的高职类学术大师和技能大师,按照国际惯例和规则办学、治校、学术管理和人才培养,高层次定位,高起点建设,选择最优发展路径,所有这些都决定于高职院校干部队伍的素质。高职院校的干部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有自醒、内化及自我培养的意识,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积极进行观念更新、角色转变和思想变革;要转变思维方式、确立新的价值观、形成新的行为方式,适应“学校管理”向“学校经营”的转变,提升自己岗位的领导力、执行力和创新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是落后的地区,越是发展层次不高的高职院校,干部的作用就越明显,因为员工的主导性越差,干部思维就越可能成为员工的思维导向,干部的行为就越可能得到员工的模仿对象。所有单位的共同特征表现为:抓财务管理的,强调规范对管理的意义;搞具体工作的强调灵活对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价值。这两者之间的认识“冲突”和工作“内耗”是由制度带来的。如何在不影响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机制创新,提高管理的效率,一直是所有单位度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建立优质师资队伍

师资是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高质量人才培养取决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要能突出自已的办学特色,打造出自身的高职品牌,办出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整体品牌形象的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来带动特色专业的设置,特色课程的开发,特色人才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发展的要求还极不相适应,甚至是制约创建职业教育品牌的瓶颈,就产生了众所共知的“渴求人才”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在升格初期更为强烈,成为后发优势之一。

高职院校要从观念、环境、待遇、感情、事业、任用、制度(如赋予管理柔性和实施自由承诺)和管理(如实行人性化管理和提供市场机会)等多方面,想方设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己所用。通过引进高水平师资、学科带头人、学术领军人才,组建研究团队,通过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营造“双超”氛围

“发展的愿望”与被“淘汰的压力”给高职院校带来“生的希望和压力”。“升”则“生”,“变”则“存”,“创”则“强”。“求变的愿望”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特殊利益”。高职院校善于将员工这种“求变的愿望”,植入艰苦创业的精神,就能生发出“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

高职教育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大变革时期,面临着不确定的生存环境。高职教育市场迅速分化,高职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高职院校必然陷入招生困境,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險;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带来不断改革和持续创新的压力;教改成本加大和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的需要带来了资金压力;相对落后会造成员工的紧张状态,激起员工要求发展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高职院校在生存压力之下,会变“压力”为“动力”,有效化解生存危机,彰显后发优势。

1.利用求变心理进行创新。当前,职业教育因不适应转型期而面临发展困境。尽管职业教育已逐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仍不高。特别是后进高职院校,广大教师迫切要求改革,改变学校现状的呼声较高。高职院校领导要抓住师生求变心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引进兄弟院校成功的办学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消化和吸收,在借鉴中提高,在继承中发展。要防止只搞模仿,不搞创新,特别要防止完全模仿甚至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制度,走入模仿困境。

2.营造“敢超”和“赶超”氛围,积聚发展“豪气”。这种“豪气”是一种发展之势。“敢超”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工作态度。敢想、敢试、敢创新、敢争先,敢闯、敢干、敢担当、敢碰硬等,均是“敢超”应有之义。“赶超”是一种胆量、一种精神、一种速度和质量的要求、一种时间的紧迫感、一种发展的雄心壮志。有人说,管理企业不仅要“敢为”还要“敢不为”,“敢为”是一种素养,“敢不为”是一种智慧。办学也需要“敢为”的素养和“敢不为”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毛越华.“双元性”办学是新升格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63-165.

[2] 管建祥.职业院校如何利用后发优势理论实现跨越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11(9):154-155.

[3] 胡廷华.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5(1):73-78.

[4] 刘伟,韩宝平.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发优势与特色发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226-228.

[5] 刘颂.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1):143-144.

[6] 颜廷法,张竞.论高职院校信息化网络建建设[J].外语与翻译, 2013(3):265-266.

[7] 朱中华.谈新建高职院校发展中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6(30):21-22.

[8] 朱永民,孙晓雷.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市属高职院校个性化发展之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23-125.

[9] 傅君君,赵善庆.推进高职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建议[J].成人教育, 2012(11):98-100.

[10] 管建祥.学校如何留住人才[A].傅文第.历史的使命——21世纪中国教育的突破与创新[C].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高职院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