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多元化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7-05-30 10:48李楠
职教通讯 2017年20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摘 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能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具有一定技术的高级技能型技术人才。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契合市场需求,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统筹设置多层次教育环节,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提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才能使学生在日益紧张的就业竞争形势中保持优势,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企业文化;多元化;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楠,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0-0010-03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行的进程中发展迅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颁布以来,更加迎来新发展历史机遇,文件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开展各专业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职业发展,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但高职学生走向就业市场往往面临着就业瓶颈,招聘单位对应届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校的毕业生缺乏热情,认可度不高,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质量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转型挑战的今天,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环节,探讨与实践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视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等方面理解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就业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与困境,追溯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存在,主要表现在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1)由于长期思维惯性,社会中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偏见,总存在高校即为研究型、理论型院校的观念,企业更认可高学历的本科院校毕业生。(2)大多数高职院校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校园文化乏善可陈,对培养目标、培養模式把握不准,单一强调职业技能,不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缺少多元化综合视角。(3)高职学生尤其是如今的“95后”学生职业素养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知识偏弱,只注重技能锻炼,自身缺少企业需要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内涵。

(二)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学生进入职场,转变为就业者后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品质,是职业中显现出的高度融合的综合素养。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是否能充分理解企业文化,认可企业精神,关系到其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充沛的情感对待自己的职业。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均应具有相同的职业道德和不同的职业规范、职业技能。有观点认为,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其中,显性职业素养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作为从业的基本条件不可或缺,也可认为职业技能为硬件资本;而隐性职业素养则是软实力,看不见的职业精神、规范、道德等,也包括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企业文化理解能力等,被视为软件资本,后者让就业者在从业道路上更具潜力。

(三)准确定位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日益重视就业教育,逐步将就业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扰,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如何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职业院校与普通研究型院校在目标制定中应有所区分,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结合这一点,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应该与具体职业岗位紧密相连,在培养过程中针对行业特点、从业范围选择典型工作岗位,提炼职业规范和职业信念,方便学生毕业时迅速切换身份,从学生立即过渡到企业员工,适应职业角色,具备良好的职业习惯,使其在自己的岗位上可持续发展,具备相当的职业竞争力。

二、职业素养多元化模式的构建

(一)职业愿景规划

从高中进入大学,学生长期专注学习而被忽略的个性逐渐显现,大学初期,学校就应该对他们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将就业教育融入新生教育、专业导论中,进行就业精神、就业理念的锻炼和培育。引导每位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爱好、气质、能力等全面梳理,寻找自己有哪些兴趣岗位,促使学生在社会经历缺乏、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的情况下,先明确的定位自我,找到职业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职业初步规划,将自己的优势、资本找出,同时,发现弱势、缺点,找准最合适自己的奋斗方向。进而,针对具体岗位制定教育目标,将职业精神、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通识知识,引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不良社会现象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职业操守、职业信念有独立见解。[1]在系列职业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深入了解行业现状及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走向,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看清优劣,制定具体实施步骤,找出切实可行的大学时期各阶段任务,使学生能够清晰建立职业理想、认准职业方向,描绘职业蓝图,形成良好的职业愿景。

(二)校园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具有职业特色,在建立校园文化时也可与职业背景紧密相连,融入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信念等。[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职场文化的内涵,将职业素养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职业素养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职业知识宣讲,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职场文化讲座、成长论坛、培训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开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职场的窗口,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挖掘学生潜藏的能力,找到学生的职场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并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提高创新技能。通过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巡展、各类社会实践等多种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学生通过参与这些集体活动,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增加交流、增进友谊,形成良性竞争、养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并能锻炼组织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加强校园凝聚力。[3]鼓励学生参加“发明杯”、“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人人皆可参与创新创业,在校园内形成职业创新潮流,拓展互联网与各传统职业领域的融合模式,拥有跨界思维,培养新型职业素养。

(三)公寓、实训“6S”管理

“6S”管理是在“5S”管理的基础上扩展而来,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增加了安全要素。“5S”管理起源于日本,在企业保持环境整洁有序、规范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逐渐推广至欧美国家,后被国内各类企业借鉴推行。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融入“6S”管理模式可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在宿舍按照制定的员工岗位职责清理不必要的物品、保持环境干净整洁、消除安全隐患,营造舒适安全的公寓环境。在实训场地实践“6S”管理,对人员、材料、设备、方法等要素进行规范有效的管理,针对每位学生的日常实训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制定操作规程、物品分类明确、摆放井然有序、环境清理整顿、操作安全规范,通过每件小事的习惯养成,提高整體生产质量,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6S”管理文化,化为内在职业素养。

(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文化、融合企业精神,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可形成相关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使职业院校学生符合企业要求,具有核心职业素养。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例如,在入校专业导论时,参观相关行业优秀企业;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实训课程中渗透企业创新精神;课余时间举办校企合作技能竞赛、企业创新成果展、企业文化巡展等活动,突出职业文化特点,营造真实职场环境,让学生在成长中汲取企业养分,契合企业需求。加深校企合作,可共建实验实训室、共建专业、共建学院,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由企业派遣人员进驻学院,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重视顶岗实习,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工作,顶岗实习是学生最真实走进职场的环节,也是职业素养教育重要、有效的教育环节。[4]顶岗实习中与学生定期联系、沟通,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现代通信方式无障碍实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心理困惑(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工作节奏、工作岗位枯燥乏味、与职场同事人际关系处理困难等诸多常见障碍),建立学生和指导教师的高效交流机制。对实习学生人数较多的企业,可派驻指导教师进入企业,组织管理学生、及时解答、处理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同时,有助于教师增强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工学结合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能力,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三、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融合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应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环节,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两个层面,形成职业素养培养的固有体系。

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制定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应结合专业特点,联系职业素养要求,重新整合现有专业课程,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将专业素质要求和职业素养相结合,体现于每个教学模块。在理论课堂和实训工业中心等场所模拟职业真实环境,摒弃千篇一律的简单课堂,如设计成自动控制设备工厂车间、电子工厂流水线、电子商务办公室、房地产中介门店等场所,设置职业精神与素养要求的标语,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职场氛围,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精神。

学校在改进课堂教育与实习实训方式的同时,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职业技能考核,考取职业资格。部分职业的职场准入存在门槛,职业资格证书是必备的“敲门砖”,如维修电工证、无线电装接工证、会计从业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证、二级建造师证、ISO9000内审员证和房地产评估师证等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备考过程中,提高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具备从事该职业的基本资质。

综上,高职学生在面临就业市场检验时,不仅面对职业技能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能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只有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契合市场需求,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统筹设置多层次教育环节,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中提升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才能在日益紧张的就业竞争脱颖而出,获得从业资格。合格的职业素养是迈向就业岗位的必备要素,缺乏职业精神的学生难以获得理想就业岗位,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中提升职业气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职业教育水平,形成双赢局面,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应晓清.试论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20):75-76.

[2] 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30-132.

[3] 章艳华.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7(2):20-21.

[4] 解静.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养成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6(23):68-71.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