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色益生菌乳饮料的研制

2017-06-01 12:42李海燕乔成亚刘振民龚广予梅芳
中国酿造 2017年5期
关键词:褐色柠檬酸蔗糖

李海燕,乔成亚,刘振民,龚广予,梅芳

(1.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业研究院华北研究所,北京101300;2.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乳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436)

褐色益生菌乳饮料的研制

李海燕1,乔成亚1,刘振民2,龚广予2,梅芳1

(1.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业研究院华北研究所,北京101300;2.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乳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436)

以脱脂乳粉、果葡糖浆、蔗糖为主要原料,以可溶性大豆多糖为稳定剂,制成褐色益生菌饮料。通过不同蔗糖、可溶性大豆多糖、柠檬酸、褐变时间等工艺配方组合,确定产品最佳工艺配方。试验结果表明,蔗糖、可溶性大豆多糖、柠檬酸的最适添加量分别是10%、0.4%、0.2%,褐变时间为120 min时,制备的褐色益生菌饮料的感官和稳定性较好。产品口感清爽,酸甜适宜,颜色呈均匀浅褐色,状态稳定,在保质期内无明显蛋白沉淀和乳清析出。

褐变;乳酸菌饮料;益生菌

LI Haiyan1,QIAO Chengya1,LIU Zhenmin2,GONG Guangyu2,MEI Fang1
(1.North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Dairy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Bright Dairy Co.,Ltd.,Beijing 101300,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airy Biotechnology,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Dairy Biotechnology,Dairy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200436,China)

browning;lactic acid bacteria beverage;probiotic

褐色乳酸菌饮料是一类高糖高酸、含有活性乳酸菌的饮料。由于牛乳与还原糖经过一定时间的高温处理而发生美拉德反应,呈现出的一种特有的褐色。美拉德反应是氨基化合物与羰基化合物之间发生的反应,包括缩合、脱水、降解、裂解、聚合等一系列反应[1]。王惠英等[2]指出,美拉德反应生成羧酸类、酮类、醛类等棕色、甚至黑色的大分子物质,除能提供特殊的风味与色泽外,还具有抗氧化等特点。

益生菌对于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相关学者均有大量研究[3]。任大勇等[4-8]指出,益生菌可以在人体肠道内黏附定植,促进肠道健康,从而提高宿主的免疫调节功能。此外,肖琳琳等[9-13]在相关文献中指出,益生菌在减肥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并对其机理进行了阐述。益生菌主要包含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等乳酸菌[14-16]。

本试验以脱脂乳粉、益生菌干酪乳杆菌LC2W[17-18]、可溶性大豆多糖、白砂糖、柠檬酸等为原料,经配料、均质、杀菌、褐变等工艺制备褐色益生菌饮料,研究不同因素条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探索得出褐色益生菌饮料最佳工艺与配方[19-20],为干酪乳杆菌在褐色乳酸菌饮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脱脂乳粉(蛋白质含量32%~34%):新西兰新莱特乳业公司;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casei)LC2W: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可溶性大豆多糖:不二富吉科技有限公司;蔗糖(食品级):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果葡糖浆:嘉吉食品(天津)有限公司;柠檬酸:北京中柏贸易有限公司;孟加拉红培养基、MRS培养基: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CP124S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APV-1000均质机:丹麦APV公司;EUROSTAR搅拌器:德国IKA公司;PHB-4型精密pH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Water Baths恒温水浴锅:德国GFL公司;320A/C粘度计:美国BROOKFIELD公司;GNP-9080型防水式恒温培养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褐色发酵乳基料制备工艺流程

净化水→升温至40~45℃→溶解脱脂乳粉、果葡糖浆→水合30 min→均质→预杀菌→褐变→冷却→接种、72 h发酵→搅拌均匀→褐色发酵乳

1.3.2 褐色益生菌饮料制备工艺流程

1.3.3 操作要点

褐色发酵乳基料的制备[21]:以脱脂乳粉12%,果葡糖浆10%的比例,将其溶解于净化水中水合制成还原乳,经18 MPa、65℃均质预升温至95℃进入发酵罐,95~98℃、保温1.5~2.0 h褐变后降温至38~40℃,发酵菌种LC2W以1×106CFU/mL添加量按无菌操作添加至还原乳中,混匀后发酵70~72 h,待发酵乳酸度到达180°T时终止发酵,冰水冷却后搅拌均匀,4℃冷藏备用。

褐色益生菌饮料的制备:净化水预热至40℃,溶解可溶性大豆多糖与蔗糖,95℃、300 s杀菌后冷却至30℃,与褐色发酵乳基料混合。将柠檬酸溶解于净化水中,浓度<30%。保持饮料为高速搅拌状态,缓慢加入柠檬酸溶液,调整成品的酸度在60~68°T。调酸结束后经18 MPa、20℃均质、灌装、2~6℃冷藏,即得成品。

1.3.4 单因素试验

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蔗糖、可溶性大豆多糖、柠檬酸添加量及褐变时间这4个因素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22]。

1.3.5 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蔗糖、可溶性大豆多糖、柠檬酸添加量及褐变时间为正交试验的4个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1。

表1 褐色益生菌饮料配方优化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the optimization formula of brown milk beverage with probiotics

1.3.6 测定方法

成品的感官评价:由30名专业人员进行品尝,分别从产品的组织状态、黏度、酸甜度、风味、色泽进行打分(满分100分),作出综合感官评价,感官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评分标准Table 2 Sensory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brown milk beverage with probiotics

理化指标检测:pH值采用精密pH计测定;发酵乳酸度测定按国标GB5009.239—2016《食品酸度的测定》;蛋白质按国标GB/T 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的方法测定;脂肪按国标GB/T 5009.6—2003《食品中脂肪的测定》的方法检测。

微生物指标检测:霉菌与酵母菌按照国标GB4789.1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的方法检测。乳酸菌按照国标GB 4789.35—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乳酸菌检验》的方法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色益生菌饮料配方优化单因素试验

2.1.1 蔗糖添加量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

在可溶性大豆多糖添加量为0.4%,柠檬酸添加量为0.2%,褐变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研究不同蔗糖添加量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3 蔗糖添加量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sucrose addition on sensory quality of brown milk beverage with probiotics

由表3可知,蔗糖添加量为6%~8%时,产品稳定性较差,较多蛋白沉淀与乳清析出,口感较差;添加量为10%~12%时,产品状态较为稳定,酸甜适口;添加量为14%时,稳定性较好,但是口感太甜。从产品成本及稳定性综合考虑,蔗糖添加量为10%时,产品稳定性及口感较好,感官评分最高,为87分。因此选择蔗糖添加量为10%。

2.1.2 可溶性大豆多糖添加量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

在蔗糖添加量为10%,柠檬酸添加量为0.2%,褐变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研究不同可溶性大豆多糖添加量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见表4。

表4 可溶性大豆多糖添加量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s addition on sensory quality of brown milk beverage with probiotics

由表4可知,可溶性大豆多糖添加量为0.2%~0.3%时,产品口感稀薄,稳定性较差,有乳清析出和蛋白沉淀;添加量为0.4%~0.5%时,产品黏度适宜,口感清爽,稳定性较好。添加量为0.6%时,产品稳定性较好,但口感不清爽。从产品成本和稳定性综合考虑,添加量为0.4%时,产品感官评分最高,为85分。因此选择可溶性大豆多糖添加量为0.4%。2.1.3柠檬酸添加量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

在蔗糖添加量为10%,可溶性大豆多糖添加量为0.4%,褐变时间120min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柠檬酸添加量对褐色益生菌乳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见表5。

表5 柠檬酸添加量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Table 5 Effect of citric acid addition on sensory quality of brown milk beverage with probiotics

由表5可知,柠檬酸添加量为0.1%时,有大量蛋白沉淀和乳清析出,产品状态不稳定,口感偏甜;添加量为0.15%~0.25%时,产品稳定性基本符合要求,口感略有差异。柠檬酸添加量为0.30%时,有大量蛋白沉淀和乳清析出,口感偏酸。柠檬酸添加量为0.20%时,产品稳定性及口感较好,感官评分最高,为86分。因此选择柠檬酸添加量为0.20%。

2.1.4 褐变时间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

在蔗糖添加量为10%,可溶性大豆多糖添加量为0.4%,柠檬酸添加量为0.2%条件下,研究不同褐变时间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见表6。

表6 褐变时间对褐色益生菌饮料感官品质的影响Table 6 Effect of browning time on sensory quality of brown milk beverage with probiotics

由表6可知,褐变时间为60~90 min时,产品有少量乳清析出与沉淀,颜色偏浅,褐变产生的香味物质较少;褐变时间为120~150 min时,产品状态稳定,褐变明显,香气浓郁;褐变时间为180 min时,产品有少量乳清析出与沉淀,颜色较深,呈现焦糊味。从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综合考虑,褐变时间为120 min时,产品稳定性及色泽较好,感官评分最高,为89分。因此选择褐变时间为90min、120min、150min进行正交试验。

2.2 褐色益生菌饮料配方优化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蔗糖、可溶性大豆多糖、柠檬酸的添加量及褐变时间为评价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以产品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产品的最佳配方,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见表7,方差分析见表8。

由表7可知,4个因素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作用分别是C>A>B>D,柠檬酸对褐色益生菌饮料的品质影响最大,其次是蔗糖、可溶性大豆多糖的添加量及褐变时间。这是由于,在酸性乳酸菌饮料中,产品在调酸过程中,pH值经过牛乳的等电点pH值4.6。加酸太少,未到等电点,蛋白质不稳定;加酸太多,酸度较高,酸甜比不适宜,影响口感。工艺配方最优组合为A2B2C2D2,即蔗糖10%,可溶性大豆多糖0.4%,柠檬酸0.2%,褐变时间120 min,在此试验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产品感官评分为90分。

由表8可知,柠檬酸、蔗糖的添加量对褐色益生菌饮料的感官评价有极显著影响(P<0.01),可溶性大豆多糖添加量与褐变时间对结果的影响不显著(P>0.05)。

表7 褐色益生菌饮料配方优化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Table 7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the formula of brown milk beverage with probiotic optimization

表8 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Table 8 Varianc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test results

2.3 产品质量标准

2.3.1 感官指标

产品组织状态均匀,颜色呈浅褐色,无肉眼可见杂质。口味清爽,甜酸适宜,具有独特的美拉德反应的香味。

2.3.2 理化指标

pH值4.13,酸度65°T,蛋白质1.12%,脂肪0.3%,总固形物含量15.1%。

2.3.3 微生物指标

乳酸菌数≥1×106CFU/mL,大肠菌群<2MPN/100mL,霉菌<10 CFU/mL,酵母菌<10 CFU/mL,致病菌未检出。

产品的感官、理化、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标GB/T21732—2008《含乳饮料》中要求。

3 结论

以脱脂乳粉、蔗糖、果葡糖浆等为主要原料,以可溶性大豆多糖为稳定剂,研制褐色益生菌饮料。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测评,确定褐色益生菌饮料中蔗糖添加量为10%,柠檬酸添加量为0.2%,可溶性大豆多糖的添加量为0.4%,褐变时间为120 min条件下制成的褐色益生菌饮料口感清爽,酸甜适宜,颜色呈均匀浅褐色,状态稳定,在保质期内无明显蛋白沉淀和乳清析出。

[1]陈健凯,陈健旋,林洵,等.养乐多饮料中影响干酪乳杆菌代田株活菌数因素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8,27(22):34-36.

[2]王惠英,孙涛,周冬香,等.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07,32(8):12-14.

[3]顾瑞霞,谢继志.乳酸菌与人体保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5.

[4]任大勇.益生乳杆菌的黏附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5]BEZKOROVAINY ANATOLY.Probiotics:Determinants of survival and growth in the gut[J].Am J Clin Nutr,2001,73(Suppl2):399-405.

[6]HAMILTON-MILLER J M T.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the elderly[J]. Postgrad Med J,2004,80(946):447-451.

[7]TELLEZ A,CORREDIG M,BROVKO L,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immune-active peptides obtained from milk fermented byLactobacillus helveticus[J].J Dairy Res,2010,77(2):129-136.

[8]赫军,蔡东联,王莹,等.乳酸菌对肠微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初步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1,33(2):49-52.

[9]肖琳琳,董明盛.西藏干酪乳杆菌降胆固醇特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10):142-145.

[10]国立东,杨丽杰,霍贵成,等.乳酸菌降胆固醇机制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39(2):117-122.

[11]蒲博,张驰翔,王周,等.乳酸菌降胆固醇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14,33(7):5-9.

[12]GILLILAND S E,STALEY T E,BUSH L J.Importance of biletolerance of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used as dietary adjunct[J].J Dairy Sci, 1984,67(12):3045-3051.

[13]GILLOR O,ETZION A,RILEY M A.The dual role of bacteriocins as anti-and probiotics[J].Appl Microb Biot,2008,81(4):591-606.

[14]胡会萍.益生菌及其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2):173-175.

[15]SENTISIRAN A,ARASARATNAM V,BALASUBRAMANIAM K. Neutralising lactic acid produced byLactobacillus caseiwith calcium carbonate[J].J Natl Sci Coun Sri Lanka,1999,27(2):107-117.

[16]SAMONA A,ROBINSON R K.Effect of yourght cultures on the survival ofBifidobacteriain fermented milks[J].J Dairy Technol,1994, 47(2):58-60.

[17]周方方,吴正钧,郭本恒.干酪乳杆菌LC2W抗菌物质的研究[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6(5):215-217.

[18]吴正钧.干酪乳杆菌LC2W菌体的抗高血压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23(2):228-231.

[19]周靖,席晓霞,宋继宏,等.干酪乳杆菌的筛选及其在褐色活性乳饮料中的应用[J].乳业科学与技术,2013,36(2):4-7.

[20]张丽萍,杨晨,王成强,等.干酪乳杆菌在酸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7,35(2):24-26.

[21]徐致远,吴艳,周凌华,等.影响褐色益生菌乳饮料颜色的因素[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1):180-183.

[22]易文芝,唐雯倩,刘成国.复合低聚糖对褐色益生菌乳饮料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4,42(7):34-38.

TS252.54

0254-5071(2017)05-0183-04

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5.039

2016-11-17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D18B01);上海市科委项目(16DZ2280600);上海市闵行区领军人才项目(201443)

李海燕(1980-),女,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乳制品研究与开发。

猜你喜欢
褐色柠檬酸蔗糖
柠檬酸对鲤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0蔗糖”就是无糖?
透析机消毒液中柠檬酸检测方法的对比
蔗糖中红外光谱初步研究
你的手充满时辰
红糖膏中蔗糖结晶抑制方法及展望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Red Panda小熊猫
发酵法生产柠檬酸的研究进展
掺HRA 对蔗糖超缓凝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