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对策

2017-06-06 13:00胡翠琴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17期
关键词:辅导员院校培训

◎胡翠琴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对策

◎胡翠琴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职业能力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加强培训、完善制度等方面展开论述,探索构建和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强调:“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作为高职院校与学生接触最频繁、最直接的教师,其职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当前,新形势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重视程度不够。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很多高职院校都秉承“以招生为龙头、以教学和科研为重心、以就业为目标”的观点,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只字不提。往往是在迎接检查和完成上级任务时,相继出台配套文件、组织几次学习培训,却难以从长远、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和落实,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沦为“一阵风”,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

正因重视程度不够,才导致了很多观念上的滞后性。在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人事任用、提升、调动等由人事部门直接管理,业务工作和考核由学生工作处和所在院系管理,在这种多重管理的体制下,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认识不清,造成学校所有职能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如此一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每天在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职能的发挥。

职业能力欠缺。当前,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职业能力不强。一方面,辅导员队伍过于年轻化。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招聘条件是“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中共党员,有学生会干部工作经历,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表达和协调能力,年龄不超过28岁”。他们看到了辅导员年纪轻,热情高,精力充沛,没有家庭负担,可入住学生寝室等优点,却忽略了年轻辅导员刚从学校毕业,缺乏社会经验,在进行学业指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时视野相对局限,说服力不强,往往在处理学生事务时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很多招聘启事对于辅导员的任职条件是“文、法、经、理、工等学科专业毕业,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或“专业不限”。这些新辅导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优势,而当他们走上学生工作岗位时,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质不高,总体水平不容乐观。部分理工科辅导员甚至从未接触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那么他们将如何开展工作呢?

制度建设不健全。一是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职责明确、奖惩分明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近年来,高职院校在辅导员考核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以量化数据评定结果”,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直接与辅导员的绩效考核挂钩;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即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年级的辅导员评价标准一致;评价过程不够民主,即考核项目、评价指标和参数、参评范围等都由学校制定,在整个考核体系中辅导员没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等。二是激励保障制度不健全。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明确其“国民教师”的身份,但在经济待遇、职称评审、晋升转岗等方面缺乏政策保障,如经济待遇方面,是否发放辅导员津贴、住房补贴等,确保不低于同级别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教学方面,是否鼓励优秀辅导员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科研方面,是否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鼓励辅导员申报省级以上课题;职务晋升方面,是否能向教学和行政岗位进行推荐等。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探讨

转变观念是基础。传统观念认为辅导员是学生的保姆、行政部门的勤务员、教学管理的编外警察等,将辅导员作为“工具”使用,忽视了辅导员的社会职责。然而,随着95后青年不断进入大学,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与以往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辅导员若仅扮演保姆、勤杂工、消防员等角色,学生方面恐怕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件。因此,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摒除陈旧观念,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将认识统一到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上,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将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提高到战略高度,将其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维护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提高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逐步消除由政策和体制造成的各种根本问题,改变对辅导员队伍的不良认知,大胆改革,推陈出新,勇于探索,在全院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使教学、学管与行后等部门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工作。

提升能力是核心。职业能力是辅导员顺利从事该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辅导员,除了当前职场要求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等,还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职业能力。

一是管理能力。它是辅导员成功运用管理学知识使班级团队达到预期工作目标的重要素质。班纪班规、党团活动、突发事件、贫困资助、心理健康等千头万绪,需要辅导员开展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二是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人们适应各种环境、开展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辅导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班级动态,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还要与学生、家长、职能部门甚至社会单位等恰当沟通等,以赢得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和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三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需要在原有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这就要求辅导员能用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进行学生工作的新探索,在管理理念、工作模式和育人途径等方面加以改革创新。比如95后与90后的管理方式肯定不同,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每次肯定不同等。四是科研能力。加强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帮助辅导员总结学生工作经验,形成自己的学生管理工作特色,保持其对专业知识及学生管理较强的探求欲和对科学研究的敏感性,便于辅导员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素质教育方法与育人策略。

加强培训是载体。《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明确指出:“以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培训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培训方式为手段,以提高培训质量为目标,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可见,加强职业培训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力抓手。

一是岗前培训。它是辅导员的入职培训,主要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理论研究、形势政策、岗位认知、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新任辅导员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提高新入职辅导员的知识储备和相关工作技能。二是日常培训。它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搭建了良好的提高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讨论交流、辅导员沙龙等常规化、科学化、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挖掘他们的职业发展潜能。三是专题培训。根据辅导员工作对象差异大、突发状况多等特点,还需加强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网络技术、法律常识等培训,让辅导员在强其能的同时强其“心”,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努力使自己朝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完善制度是保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才能为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起到保障作用。一是完善考评机制。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公平、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由学生工作处、院系、辅导员、同行、学生共同参与,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重点关注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教育管理、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打破“无过便是优”“有过功全无”的评价方式,将考核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相挂钩,并进行分层级的奖励和惩罚,使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始终保持持久的战斗力。

二是优化激励机制。它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物质激励包括奖金、福利、外出考察等;精神奖励有评优评先、职务晋升、转岗等,如职务晋升方面的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的序列及相应的薪资待遇和向行政管理岗、教师岗转岗等。对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的,要给予诫勉谈话、扣发奖金、延迟定级等惩罚。以激励为主,以惩罚为辅,为辅导员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让辅导员从这些外部激励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发内在的驱动力。同时,在科研和创新方面还可设立突出贡献奖,让辅导员体会到工作有干头、生活有甜头、未来有奔头。

(作者单位: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本文系2015年度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与方法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立项编号:ZJGB201534。课题组组长:刘义永,课题组成员:冯发军、胡翠琴、李蓉。

猜你喜欢
辅导员院校培训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