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媒体如何精准发力
——以《温州日报》30年5次大型新闻扶贫行动为例

2017-06-08 02:01郑海华
中国记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山乡日报温州

□ 文/郑海华

精准扶贫中媒体如何精准发力
——以《温州日报》30年5次大型新闻扶贫行动为例

□ 文/郑海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日报》运作了5次大型新闻扶贫行动,作为发达地区地方党媒,《温州日报》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找准时代共鸣点,以跨越30年不变的媒体担当,提炼升华扶贫报道的传播力,动员全社会力量的整合力,在新闻扶贫之路上精准发力,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力量。

精准扶贫 新闻扶贫 温州日报

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新闻媒体该如何把握好当下扶贫攻坚的形式,如何创新精准扶贫新闻报道的内容,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的信心与决心,形成新闻报道与扶贫工作的良性互动?

一、30年5访贫困乡 问道脱贫致富路

——跨越30年不变的媒体担当

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沿海发达城市,民营经济先行区,但同时也存在常被人忽视的不平衡性,温州山区、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较多,低收入农户占浙江省26.7%,全市还有扶贫重点村1617个,占总村数30%,其中省扶贫重点村913个,主要分布在原省定的泰顺、文成、永嘉、苍南、平阳等5个欠发达县。从某种意义上看,温州地区内的这种贫富差距甚至比中西部地区更呈鲜明的反差。且这种贫富差距悬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不仅依然存在,一些区域间甚至被越拉越大。

这种不平衡同样存在于新闻媒体上,30多年前,报纸、电视铺天盖地地宣传着改革开放的喜人成果,却鲜有触及那些公路不通,地处偏僻的贫苦山乡。正是在贫富悬殊的背景下,1986年3月23日,复刊后的《温州日报》首次开展了 “贫困乡之行”采访活动,7名年轻记者,徒步近4个月,上高山,入海岛,探民情,问出路,走访42个贫困乡镇,用手摇电话,一字字报稿,发表了105篇调查文章,真实反映了贫苦山乡之“穷根”,喊出山乡百姓之期盼,揭开扶贫工作之弊端,推动扶贫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在温州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随后的30年间,《温州日报》数度追寻过往的足迹,责任依旧。1991年,建党70周年。《温州日报》特别组织了“老区行”。2002年,《温州日报》推出了“贫困与希望——走进欠发达乡镇”大型采访报道活动。2007年7月,推出了“上线23——新闻助推富民攻坚”采访活动。

30年间,贫困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媒体的发展也让信息发布渠道更加多样,但不变的是党报关注农村山乡的目光,和助力百姓探寻致富之道的民生情怀和致力消除贫困的使命担当。

2016年3月23日,在全国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时,《温州日报》再次开启了大型新闻扶贫行动——“重温30年扶贫路·精准发力奔小康——再访温州重点扶贫乡村”。 在将近8个月的时间里, 10路记者克服种种困难,足迹走遍各县(市、区)的重点扶贫乡镇、村庄,进田间地头、进村舍农户,通过一线听民情、现场看变化,寻找脱贫亮点,展现扶贫成果,调研工作短板,记录群众期盼,并精心提炼,总结精准扶贫的温州经验。

二、讲好扶贫故事 提炼致富经验

——不断提升扶贫报道的传播力

传播有力信息及经验。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和已经脱贫致富的原贫困地区都经过了逐渐脱离贫困的阶段,这个阶段中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扶贫资讯、扶贫经验等一系列重要信息。不管在30年前的第一次扶贫新闻行动,还是2016年的“重温30年扶贫路”,《温州日报》每次推出的扶贫系列报道,均以“纵向谈变化、横向谈思路,当前谈努力,困局谈突破”为报道主线,有分析、有思考,总结提炼重点扶贫乡村30年来在扶贫路上的温州经验、教训,使精准扶贫政策更有针对性。

如30年前的“来自贫困山乡的报告”系列报道如《山上山下,一半贫穷一半富;东西互助,一乡之内富带穷》,30年后的再访,《30年前,苍南界牌村穷得出名,30年后,界牌在十里八乡富得有名——小渔村变身的背后》《从做梦都想“走出去”的“光棍村” 到如今热盼“引进来”的“桃源村”——天井的路与梦》《文成新联村曾经富得让城里人羡慕,后来却穷得“无路可走” 面朝飞云江的新联人怎样再次脱贫致富——靠水吃水的新吃法》……等一批报道,跨越30年历史,纵向谈变化,横向谈思路,谈致富经验对比,对贫困地区形成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对政府有了第一手的田野调查参考资料,有力的信息经验可以减少过多的行政手段,将政府的扶贫行为逐渐向群众自身脱贫的市场经济活动转变,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且不易返贫。

此外,新闻媒体在扶贫领域的最大影响应属于其本身的媒体职能:新闻监督。新闻扶贫既完成了对扶贫项目的细节报道,又宣传了国家对待贫困的坚定决心,同时还对目前执行的扶贫政策行使监督的权利,监督扶贫工作的具体执行过程和政策实际效果并且对执行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起到了督促与惩罚并行的义务。

在5次大型新闻扶贫中,《温州日报》记者不是一味地唱致富经,也不仅仅于掘“穷根”,而是用大量篇幅真实展现了政府扶贫工作的不足,山乡村民的几十年没挖掉“穷根”的症结。如《只因闭塞,机关干部不见来;不问实际,指导工作一刀切》让多名乡镇干部被撤职。2002年的《致富就要先造路吗?》《独守青山为哪般?》引起了县、乡思想大讨论;2016年的《脱贫之路, 为何难成致富之径?》《“香韭榭”的近忧远虑 ——苍南韭菜园村民宿发展的冷思考》则作为决策咨询,上报市领导参考。

□ 《温州日报》“30年重走温州扶贫乡村路”活动正式启动,首批记者踏上采访征途。(杨冰杰/摄)

三、搭起公益平台 架通致富桥梁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整合力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资源条件、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卖不出去,外界的资源也进不来。30年间,《温州日报》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适应移动传播规律,积 极开发新传播技术、新媒体产品,搭建精准扶贫公益平台,既推广贫困地区农产品,也畅通社会各界援助贫困村、贫困户的渠道,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架起一座座桥梁。

如2007年《温州日报》推出的《新闻助农志愿行动——记者帮农民上网吆喝》报网互动专栏,联手浙江“农民信箱”,将农产品上市信息传上去。随着活动的展开,又联手温州新闻网,在网上开设专栏,以博客的形式设立农产品“年货专场”,同时发布农产品信息,扩大影响和实效。其间,又与温州市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合作,在市区被称为“不落幕的农博会”的有形市场内设立交易平台,免费为农民提供交易摊位。十年间,该专栏持续不断,已经直接产生助农效益达5000余万元。

此次推出的“重温30扶贫路”新闻扶贫活动中,记者还化身“代言使者”,将重点扶贫乡村亟待推广的优质资源项目通过公益新闻助农形式,以全媒体形式刊播,先后刊登了《木林村,千亩滩涂等你来“玩海”》《去苍南的“西藏”看星空,约吗?》《村民有手艺有经验 欢迎来料加工》等一大批信息,得到社会积极响应,文成方前村的来料加工量翻了一番,木林村的夏日,民宿供不应求。

(作者单位:温州日报)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山乡日报温州
冬暖山乡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山乡的春天
中国画《山乡春早》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难忘九二温州行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