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7-06-08 05:50李新铭
当代医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完成率康复训练置换术

李新铭

(大石桥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石桥 115100)

疼痛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李新铭

(大石桥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石桥 115100)

目的 研究疼痛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月内康复训练完成情况及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1月内康复训练总完成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康复训练总完成率8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48 h、96 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可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利于提高康复训练完成率,强化手术效果,改善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疼痛护理;髋关节置换;康复训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患有严重骨关节病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利用手术使人工关节置换已遭疾病损伤破坏的关节面,以达到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功能的目的。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不仅与人工关节的质量、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有关,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效果。但是,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疼痛往往使患者感到不适而降低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耐受度和依从性,大大降低患者康复训练的质量[1]。本研究探讨疼痛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大石桥市中心医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明确诊断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2)年龄<70岁。(3)本人及家属对本临床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2)患有严重的心、肝、肾性疾病,不能耐受髋关节置换术。(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4)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4.62±3.63)岁,病程1~5年,平均(2.24±1.42)年。观察组男22例,女24例,年龄41~69岁,平均(53.93±3.34)岁,病程1~5年,平均(2.14±1.63)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根据患者情况酌情给予基本止痛治疗,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规范化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疼痛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疼痛心理干预。于患者入院当天、术前、术后采用视频、手册、演示等方法向患者讲解髋关节置换术的基本知识、术后疼痛出现的原因以及术后镇痛的意义和必要性,减弱患者的恐惧紧张情绪。(2)术后规范地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手术医生与麻醉科医生、护士合作,共同制定适当的镇痛方案,以尽可能减少患者疼痛且不影响患者的功能活动功能,并尽可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3)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规范化的康复训练,并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止痛方案,以保证康复训练的质量[2]。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术后一月内康复计划的完成情况判断患者早期功能康复的效果。圆满完成:术后1月时间内,患者在指导下完成>95%的康复计划;基本完成:术后1月内完成75%~95%的康复计划;未完成:术后一月内康复计划的完成率<75%。分别于术后24 h、48 h、96 h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判定,计为0~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1月康复计划完成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1月内圆满完成康复计划25例,基本完成康复计划19例,未完成康复计划2例,总完成率为95.7%。对照组:术后1月内圆满完成康复计划20例,基本完成康复计划20例,未完成康复计划6例,总完成率为8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5,P<0.05)。

2.2 术后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24 h、48 h、96 h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s)

P值<0.05<0.05<0.05时间(h)24 48 96实验组(n=46)3.05±0.46 2.56±0.35 2.25±0.50对照组(n=46)4.56±0.76 3.95±0.46 3.35±0.54 t值17.83 25.22 15.68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主要用于治疗终末期的髋关节疾病,目的是减轻患者疼痛及改善活动功能,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髋关节这一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手术的治疗效果不仅与术者手术的效果、人工关节的质量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由于该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常伴发疼痛,部分患者在常规护理下术后不能耐受疼痛,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较差,严重降低了术后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最终导致了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不佳[3]。另外,术后疼痛还会因患者长期卧床诱发肺腑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疼痛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控制疼痛可缓解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术后尽早开始训练,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促进功能恢复,还可预防多种并发症。本研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宣教,可以帮助患者对手术前后的情况有所了解,减轻患者的紧张程度,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心理情况,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应激,及时干预,可以增加患者战胜痛苦的信心并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体验。根据患者实际疼痛情况和康复训练的需要,在术后多学科医生共同商议合适的止痛方案,以缓解患者疼痛、保障康复训练的质量,同时尽量减少止痛方案的副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1月内康复训练总完成率为95.7%,显著高于的对照组康复训练总完成率87.0%(P<0.05),说明髋关节手术疼痛护理可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完成度,改善康复效果。并且观察组术后24 h、48 h、96 h 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说明疼痛护理可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中的疼痛护理,有效地使骨科医生、麻醉医生、护士以及病人共同地参与进术后的疼痛控制和康复训练,能更精确地获取反馈信息指导临床治疗,同时注意关注患者心理,鼓励患者通过日常活动主动缓解疼痛压力,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有效改善医患关系,是本研究的优点。

综上所述,疼痛护理可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利于提高康复训练完成率,强化手术效果,改善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付桂莲,廖敏芳,朱凌艳,等.不同护理方式对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5,21(29):87-88.

[2] 邓珍良,曾文军.早期康复训练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4):11-12.

[3] 帅红,李安.疼痛心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23-2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1.094

猜你喜欢
完成率康复训练置换术
国有企业更容易“走出去”吗?——基于跨境并购完成率的分析
多措并举:洪雅联社提前完成6项指标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反肩置换术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