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选,精雕细琢,巧用素材著佳作

2017-06-22 10:29赵福海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任性示例老虎

赵福海

言之有物,让人感到充实;物取精华,方称得上明智。积累素材,应该精挑细选;佳材选就,更需精雕细琢;这样的选材、用材,方能成就考场佳作。

一、优中选优,积累精华

按理,素材本身没有优劣之别,但是从备考现实出发,还是要有所侧重。而具有较强时代感、社会反响强烈的素材,应该成为选材的首要对象。信息时代,时有让整个社会沸腾的现象或事件,这些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的素材,集中体现了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或问题,这正与高考作文贴近社会现实这一命题方向契合。积累此类素材时,需要对素材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提炼出具有深刻性的认识、个性化的看法。

示例:宁波老虎吃人事件

2017年1月29日下午,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一起老虎咬人事件。据一名目击者称,事发时虎山内有饲养员在喂老虎,一名未买票的男性游客越过隔离栏,跳进虎山近距离逗虎,结果被一只老虎拖咬,其他进食老虎看到后也围向被拖拽的游客。“那人满脸是血坐起来,又被老虎扑倒了”。事发之后,动物园工作人员曾用鞭炮、水枪、鸣枪等方式驱赶老虎,公安、医疗人员在事发后赶到事发虎山,其中一只咬人老虎被击毙。

素材解读:

应该说,从2016年北京动物园老虎吃人到2017年宁波老虎吃人,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在这些事件的背后,也折射出鲜明的时代色彩。具体分析时,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思路,透过现象层层深入,挖掘出其本质特征,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

(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探究这一事件产生的根源,应该归结到对规则意识的思考。正是因为不遵守规则,才酿成人与虎双亡的悲剧。规则,恰恰又是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关注的对象。时代的不断进步,需要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规则,需要打破一些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旧规则,建立一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新规则。当然,规则又可以具体化为法治、道德、情感等方面,这样就使话题内容得到了拓展。应该说,认识到这一点,便理解了这一现象的特点,这是积累素材的第一步。

(2)这样的问题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由现象谈启示,是对素材的一种思维拓展。这时,考生便可以在分析素材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认识。如破坏规则,就会受到惩罚,比如老虎吃人这样的事情发生,会让人承受很大的痛苦;规则并不意味着禁锢,而是一种在一定自由范围内的束缚,比如看老虎是有自由的,但这个自由有一个限度;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在规则与生命之间进行权衡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维,选择后者,比如因逃票而失去生命,这是不值得的……通过一系列的拓展,素材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印象也深刻了很多。

(3)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问题出现了,教训尝到了,就应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也是对素材内容进行升华的过程。比如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从被老虎吃了的游客这一角度,应该加强规则意识,不投机取巧,从而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从动物园和其他管理单位这一角度,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各种相关机制,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从社会各界这一角度,应该积极宣传,理性分析,不能片面认识问题。这样,就对素材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同时,在此基础之上,也能够就这一事件引申出具有个性化或思辨性的认识。

同时,一些思考角度多元、反映问题深刻的素材,也要多加关注。多元化时代,一些事件往往会表现出多样化的思考角度。因此,思想容量大、思考角度宽泛的素材,很容易与高考作文题目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平时备考过程中,要经常积累此类素材,并在对其分析的过程中,将各角度进行恰当归纳,全面认识素材所承载的时代话题。如当前颇受社会关注的罗尔事件,便是一则具有鲜明时代感,又反映出当前社会矛盾与困惑的素材。写作时,如果运用这一素材,可以从罗一笑的角度、罗尔的角度、营销方的角度、网友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不同的话题进行客观辩证地解读,进而表达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二、精益求精,材有所值

信息泛滥的时代,素材俯首即拾,只要有方向,选什么样的素材都很容易。可是,很多考生到了考场后,大多只满足于将素材简单搬到作文之中,缺少一定的技巧性,不能让素材更好地服务于写作中心。而恰当运用素材,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1.切

切,顾名思义,就是让素材与分析以相切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两者之间要做到自然吻合,不着痕迹。相切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由事及理、或由理及事。这里需要事件应该是概括之后的内容,而不能原样照搬。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可以通过思维拓展,深入挖掘其社会内涵或时代色彩,进而得出深刻的哲理。运用这种手法,可以以简驭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以“人性自私”为话题写作,有考生安排了这样一段内容:

为了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灾害,学校利用课间进行逃生演练。每个班都按照事先安排好逃生的路线飞速下楼,可是,一条条长龙一下子挤在了大门口。原来,那些刚刚跑出教学楼的同学一出门口便停止跑动,后面的同学怕撞在他们身上,也停了下来。为什么到了出口便慢下来呢?原因很简单,一般的逃生者,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了危险之后,便不会再有紧张感,也就不会那么着急了。这一现象,不禁让我想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走到出口,可每一次站在出口时,很少有人能够关心那些还没有出来的人;更有甚者,自己出来之后故意挡在出口,唯恐别人得到机会。这些作法,其实是对他人的一种冷漠,是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分析:写作时,作者先安排了一个具体事件为素材,概括描述了逃生演练时的情形。然后一句“为什么到了出口便慢下来呢?”对事件出现的结果进行反思,并由此“切”入对其根源的认识,最终得出“人性自私”这一话题。这样,素材内容便与话题实现了恰当对接。

2.引

引,即引证,就是一些名人名言,一些影视台词,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哲理,一些公理定理等,表現自己的观点,充实写作内容。引用的内容,一定要与分析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充分证明自己想说的观点。或者由引用对象引出具体事例或现象,从而实现言与行的互证,这样对写作中心表达更为深刻。

示例:以“心在远方”为话题写作,有考生安排了这样一段内容:

“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海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这是因为远方值得追寻。但他遇到了最狂的风、最暴的雨,他绝望了,他写下:“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最终,他躺在铁轨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啊,遥不可及的远方,像一座幻城,气势雄伟,却触碰不到。我们向着远方走去,千山万水不说,我们必定会接受狂風暴雨的洗礼,但那又何妨。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一路多少血泪,不还是到了远方吗?!非要说远方到底是啥,老和尚口中的远方,是西方极乐;陶渊明笔下的远方,是世外桃源;教徒心中的远方,是耶路撒冷…… 其实也说不清楚远方到底是何物,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在远方的乌托邦。

分析:先以海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以海子的事迹及诗句进一步延伸思维,再以一个“是啊”将思维拓展到对远方的憧憬,并以几个具体人物为素材,深化了主旨。

3.攒

攒,就是将一些能够体现写作中心的同类素材进行恰当的罗列与叠加,共同表现写作中心。叠加素材,并不意味着简单的罗列,而应该是合理的组合。有考生平时掌握大量素材,在具体写作时,为了展示自己写作的丰富性,便将一些看上去有点儿联系但又缺少内在关系的素材堆砌在一起。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体现素材运用的广度,还会让整个文章的分析缺少一种严密性。

示例:写作“强大内心”这一话题时,有考生安排了这样一段内容:

人生,总会经历一些“风雨”。然而,强大的内心,会支撑起精神的动力,向着生命的目标不断前行。韩信在遭人鄙视、胯下受辱的生之困境中,不曾迷失了率百万雄师的追求;爱因斯坦在18世纪牛顿的微粒说风行、19世纪波动说占绝对优势的大潮中,大胆地怀疑,坚持了自己狭义相对论的思考;达芬奇在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中,却以逆光夕照的色调表达着他的艺术探索……当“风雨”来时,正因为他们执着于自己的思想,用强大的内心冒着“风雨”坚定前行,所以,才有了统兵百万的奇才、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巨人、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

分析:先引出写作中心,并对其进行分析,然后以韩信、爱因斯坦、达芬奇三个人物的事迹进行叠加,充分证明了写作中心。三个事迹,作者能够以清晰的排比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也具有很强的论证气势。

4.融

融,就是将事例与分析水乳交融。具体而言,就是一些人们熟知的现象,如孩子教育中的溺爱等;一些社会上争议很大的话题,如老人跌倒扶不扶等,将其作为论据出现时,不需要对论据内容依具体介绍,而是将这些内容融入分析的过程中,以事理交融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示例:分析“价值观”这一话题时,有考生安排了这样一段内容:

“有钱就是任性”横空出世,“有XX就是XX”的句式一下了繁荣了整个网络,甚至整个社会。有了一些东西,就可以成为自己任性的资本,就可以恣意地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一些不正当的目标。这可不是什么好事。看过《红楼梦》,一定知道其中那首“好了歌”,其实,所谓的“好”,就是一种欲望的满足,即“有”;而“了”,则是一切的消失,即“无”。郭美美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她有了钱,也在“炫富”的过程中任了性,还想将任性进行到底。可是,当她的任性达到极点时,却身陷囹圄。当今社会,很多人拥有之后,却不知珍惜。最终,汗水变成了泪水。

因此,“有钱就是任性”只是一种可能,因而没必要非得给任性加一个前提,任性只是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不需要用枷锁束缚。真正任性的人,是无拘无束的。林语堂曾说过:“人生譬如一场滑稽剧,还是静观而微笑,胜于参与其中一份子。”如果有了钱,仍然保持本色,不任性,那才真的让人钦佩。

分析:先对“有钱就是任性”这一流行语进行分析,然后引出“好了歌”和郭美美这两个事例。具体分析时,因为流行语和两种事例都为大家熟知,作者没有具体解释,而是将其与分析融为一体,表现出论述思维的严谨。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任性示例老虎
躲描猫的大老虎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千万别任性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任性者的搞笑
老虎变成猫
有才任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