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故事理论的护理模式对痛风患者抑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7-06-26 03:20刘春威王庆双夏秀杰
黑龙江医药 2017年10期
关键词:痛风理论评分

刘春威,王庆双,夏秀杰

(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痛风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需长期饮食或药物控制,因此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故寻找有效护理方法,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故事理论,由Mary Jane Smith和Patricia R Liehr于2003最终形成理论模式,其主要通过护士与患者之间目的性的交流,收集患者的相关故事经历,引发患者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从而发现健康问题,并根据患者的经历解决健康问题,促使患者疾病的康复[1]。本次研究将基于故事理论的护理模式应用于痛风患者的护理,以期为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12—2016-12间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84例痛风患者,符合199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38.3±7.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 例,高中26例,大学及以上8例;病程10~31年,平均病程(23.1±4.4)年。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6.8±7.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 例,高中23例,大学及以上9例;病程8~35年,平均病程(22.9±4.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一般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以及院外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故事理论护理干预,具体方法:(1)人员组成及培训。成立个人经历回忆法干预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选取具有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且据有10年以上风湿免疫科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具体负责实施护理干预。由本院心理学专家、科主任、护士长共同完成培训教材的编写以及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咨询技巧、测试技能、调查表的规范填写。(2)探究健康问题并溯源。与患者面对面交谈,在指导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患者对自身的个人生活、学习经历、罹患疾病的讲述,责任护士细心聆听,在聆听患者叙述的过程中掌握患者面对疾病痛苦时的相关信息,选取对患者影响大的故事情节信息进行记录,从中提取重要的进行归纳[2]。(3)个人经历回忆。在患者讲述以及责任护士对个人的信息掌握后,引导患者进行个人经历的回忆。如询问患者:您平时的生活习惯食用什么食品?让患者回忆的当时的生活习惯与目前形成的积极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使患者深刻认识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前后自我比较,认知不良习惯产生的后果,使患者自我产生应对策略。(4) 创造舒适解决健康问题环境。当患者对致病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认知后,责任护士可以此为切入点创造患者舒适的心理,根据患者的生活经历及家庭环境,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言语鼓励患者,并告知患者疾病能够康复的情况。交谈在住院期间第1周,进行2次与患者交谈,后每周进行1次交谈;院外随家庭访视进行交流,共进行3个月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

1.3.1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抑郁自评量表(SDS)临界值为53分,>50分为抑郁,评分越高,抑郁状况越严重。

1.3.2 生活质量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一般健康,共80个条目,转化后的分值最高100分,<60分为生活质量较差,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的首次SDS评分显示均处于抑郁状态,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DS评分与首次评分相比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SD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DS评分、生活质量±s) 分

注:a,组内比较,P<0.05;b,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故事理论,强调以生活中的个人习惯以及生活体验为基础,在护患之间的谈话过程中引发过去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寻找困扰患者的根本原因,在交谈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我,最终得以解决健康问题。护士是整个护理模式的中心,目的性的交谈是护理模式的关键。在实践中,故事理论逐渐衍化出故事理论探究法、中心照护法以及故事路径法[1]。梁楠楠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采用故事理论进行干预,显示其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及睡眠,利于术后的恢复[3]。本次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在痛风患者中实施基于故事理论的护理模式,患者的抑郁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患者在患病后出现一定的心理应激,易产生负性心理,表现为抑郁;而患者的抑郁状态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体现在躯体功能下降、社会生活闭塞,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二者在患病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释放自我,寻找心理突破,减轻应激反应就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故事理论为基础的个人经历回忆,能够使患者置于过去经历,并能在经历中找到自我管理的方法,从而得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故事理论是溯源性的、根本性的方法,适用于痛风患者的心理、生活问题的解决,且易于操作,适用性强,相对环境限制较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 刘化侠,武霞,杨茜茜,等.故事理论及其在护理学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3A):776-778.

[2] 朱昕彤,何许,梁楠楠,等.以故事为中心的照护对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6,23(15):68-71.

[3] 梁楠楠,何许,李伟,等.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焦虑及睡眠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8):4085-4088.

猜你喜欢
痛风理论评分
坚持理论创新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神秘的混沌理论
痛风的治疗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我给爸爸评分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Castleman disease in the hepatic-gastric space: A case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