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田野调查报告

2017-07-01 20:53崔巧叶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藏式唐卡清宫

崔巧叶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田野调查报告

崔巧叶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是一种结合中国字画装裱技艺与满旗手服饰技艺的手工装饰艺术。清宫唐卡的装裱共有9大项工艺以及108道小工序,且这些工序全部用手工完成。然而在高速运转的信息化、市场化时代,这项传统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如何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之间找到最佳融汇点与平衡点,创造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是摆在当下的一道难题,同时也是传承与发展该技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是以两次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制作工序、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从而尝试性地探索其出路。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传承现状;发展路径

中国有句古话“三分画七分裱”,唐卡也不例外,一尊完整的唐卡应是绘画与装裱的有机结合体。清宫唐卡作为宫中供奉的宗教圣物,庄严而隆重。装裱后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起到美化的效果,彰显其端庄典雅、神圣华贵之美。故清宫装裱技艺既是唐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装饰的一大特色。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出自宫中缝制满旗服饰的技师之手。清宫唐卡装裱过程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基本固定下来,也就在乾隆年间,这项技艺达到顶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得以保留至今。汉藏蒙满民族文化的交融,赋予了该技艺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宗教意味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下研究唐卡绘画艺术的学者众多,然而对唐卡装裱技艺尤其是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研究者却寥寥无几。鉴于此,笔者于2015年9月,到内蒙古自治区级传承人许会英的工作室,了解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流程、传承与发展情况。2015年9月初恰逢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幕,笔者又到内蒙古展览馆,对市级传承人王志刚(系许会英的丈夫)进行专访。本文基于以上两次实地调查,分析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生存环境,探讨其传承、保护、发展的新路径。

清宫唐卡装裱机构及装裱技艺的流程

在清代宫廷中,唐卡的绘画和装裱有专门的机构,主要由中正殿与造办处这两大部门负责,它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中正殿是清宫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地,同时也是喇嘛画匠创作唐卡的地方。喇嘛画匠绘好初稿后,上呈御览,得到皇帝的批准,方可正式绘制,再到造办处进行最后的装裱工作。造办处是清朝皇宫专门为皇家制造御用品的地方,隶属内务府。“造办处最早设在康熙年间的养心殿,后迁至慈宁宫南。造办处从设立一直到清朝的结束,专门服务皇家长达二百多年。其内部管理机构,在雍正至乾隆初期得到完善。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形成十四作,其中灯裁作、成衣作、匣裱作等担任唐卡画芯的装裱工作。”[1](1-2)

宫中唐卡大多背后托布、绢或纸。匣裱作负责托裱,托裱后开始装裱。该工作是由灯裁作或者其下属作坊皮作、皮裁作等统一完成,包括镶边、缝制佛帘、彩带、搭配轴头、系绦子且唐卡背面缝汉、蒙、藏、满四体字等活计。装裱完成再交回中正殿,在唐卡背后写番字脏、开光、庆赞。由此可见,一尊唐卡的绘制与装裱在清宫中有严格的程序与规定。

(一)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工序

简单地说,清宫唐卡的装裱指的是将清宫中的唐卡绘制好之后在其四周按一定比例缝制丝绢或彩色锦缎、佛帘、轴头、飞燕等,既便于卷存、悬挂和携带,又具有一定的艺术与审美意味的手工技艺。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十分考究,并且唐卡上所有部件都有其固定位置(图1①)。笔者从传承人那里了解到,纯手工装裱一尊小型唐卡全过程历时近10天,中型唐卡的装裱需一个月之久,若是装裱大型唐卡则要花费更长时间。

图1 清宫唐卡装裱工艺解剖示意图

清宫唐卡的装裱将通过材料选配、量裁美龙、裁剪材料、褙衬材料、镶装缝合、裱褙后衬、安天地杆、装镶饰品、平整查验等9大项工艺以及108道小工序来完成,且这些工序全部是手工制作。

材料选配(图2):它是指天池、地玉、牙子、左侧幅、右侧幅所用的材料。材料一般为丝绸、锦缎、绫子等面料。根据美龙的颜色、大小、图案等对材料的颜色进行搭配,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颜色搭配的和谐与否,直接决定唐卡的整体效果与美观程度。

量裁美龙(图3):选好材料后,需要用尺子测量美龙的尺寸,以此计算出材料的大小比例。根据美龙下料是装裱程序中最难的一步。计算的数字必须十分精准,否则后面的工序难以展开。因此,技师不仅需高超的技艺,还要具备一定的数字理论功底。接下来是裁剪材料,即是依据量裁美龙后所得的数字比例剪下材料,平直是剪材料的基本要求。

褙衬材料(图4):把剪裁好的材料翻过来放到平整厚实的毡子上。为便于保存,在材料背面配一块大小相当的胶膜纸。由于传统清宫唐卡用糨糊褙衬材料,需晾干后再进行熨烫,且糨糊褙衬易折、易干裂。因此传承人许会英在装裱中选用胶膜纸进行改良。这种胶膜纸用加热的熨斗熨烫后与材料自然粘和,且材料十分平整。

图2 材料选配

图3 量裁美龙

图4 褙衬材料

镶装缝合:将裱衬好的材料进行镶边。镶边主要分为天池、地玉、左侧幅、右侧幅四个部分。在美龙四周先镶牙子,尽管多为红黄牙子,但也是多层多色彩,故藏文形象地将牙子称为“彩虹”。在牙子与镶边接合处用白色小线缝合,最外层以白线或者是红白小线缝边,这两道线是宫中唐卡装裱的重要标志。

裱褙后衬:唐卡背面的裱衬物通常为棉布、丝绢、绵缎等。一般来说,里衬只裱唐卡的材料部分,不裱糊画芯部分,但有的给唐卡整个背面都裱上黑衬。无论哪种裱褙方式,都起到美观耐久的作用。

安天地杆:是指唐卡装裱后在天池上端安装楣杆,地玉下端安装卷杆。宫中唐卡楣杆与卷杆的用材有白檀香木、紫檀木、杉木等,前两种材质最为名贵。

装镶饰品:安装好天地杆后,需要搭配一些饰品。卷杆两端上需安一对轴头。轴头做工也十分讲究,有玉、铜、银、紫檀木、银间镀金等质地。此外,饰品还有佛帘、惊燕、绦子等。唐卡面上罩一层佛帘,这一部分是缝在唐卡的相杆下面,长至卷杆,佛帘外缝有两条彩带。楣杆上钉有两个小挂钩,每个圈上各系一根绦子。“绦子多以五色交杂粗麻线编成,且经磨耐用,加之色彩多样,与唐卡的色彩相配,很受青睐,成为宫中唐卡的特色之一。以粗线作挂绳的情况则多见于西藏所贡入的唐卡上。”[2](80)

平整查验:经过以上8道大工序,清宫唐卡装裱基本完成。最后一步将检查裱制的是否整齐,比例协调等。

从这九大项工艺来看,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十分注重色彩搭配、比例结构协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便是其中蕴含的审美特点。“9”和“108”看似是两个简单的数字,但其背后蕴含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浓郁的宗教特色。笔者在此并未详细叙述每一道工序,是因为传承人虽能够娴熟的完成一尊唐卡的装裱,但难以完整说出这108道工序的每一道名称。没有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108道只是从祖上一直留下来的说法,缺乏学理性的阐述,这也是该项技艺面临的一大困境。传承人许会英与王志刚正在积极探索、挖掘与整理这108道工序。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六代传承人许会英不仅保留了原始精湛的装裱技艺,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宝贵的传承文物,即前五代传承人装裱所用的老工具,如唐卡装裱用的棕刷(图5)、合线锤(图6)等。

图5 棕刷

图6 合线锤

(二)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与藏式唐卡装裱技艺的比较

唐卡手工装裱根据工艺与装裱方式分为两类:藏式手工装裱与皇宫手工装裱。皇宫手工装裱工艺是从藏式手工装裱工艺演变完善中发展而来,因此,皇宫手工装裱工艺(图7)比藏式手工装裱工艺(图8)的裱制工序更多、原材料选择更精细、工艺标准更高、色彩搭配更复杂。

图7 清宫式手工装裱

图8 藏式手工装裱

传统的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与传统的藏式唐卡装裱技艺主要不同点是用料考究、唐门为龙、黄红牙子、名贵饰物、佩有惊燕等,最外层以白线或者是红白小线缝边,且宫中所装佛帘,大多以一整块织物做成,极少有分成数片的情况。但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唐卡装裱,几乎是清宫与藏式的高度融合,除唐门为龙外无明显差别。

传统意义上藏式唐卡与清宫唐卡在布料的选择、背景颜色的使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当下这样的分类已然消失。一谈到唐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藏式唐卡。清宫唐卡极其少见,大多是以清宫式的装裱技艺装饰其他唐卡。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 系家族内传女儿的一套技艺。该脉系的一代(图9②)、二代(图10)、三代传承人均为北京清宫造办处唐卡装裱技师。1958年,四代传人于艳萍(六代传承人许会英的外婆)随女儿、女婿来到内蒙古乌海市,后与五代传人李文秀(许会英的母亲)将该技艺传给许会英。

解放初期,该技艺原有三个传承脉系,由于文革特殊历史影响,另外两系同行的老艺人改行从事其它行业。现仅存该脉系六代传人许会英一人有此技艺。

于右任曾为三代传人于侯氏(图11)题书:“玉手裱出菩提锦,金针缝成方寸禅”。爱新觉罗溥杰为四代传人于艳萍题书:“皇宫唐卡缝裱世家”。可见,这一家族装裱的唐卡制作精湛、技艺高超。

改革开放以前,该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于艳萍(图12)与第五代传人李文秀(图13)在家中主要从事缝制衣服的工作,偶有需要缝制唐卡。但在特殊历史时期,清宫唐卡遭到严重毁坏,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处于停滞状态。直到解放后,清宫唐卡装裱技艺才得以发展,于艳萍与李文秀在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公务素开设了一家成衣铺,白天做衣服,晚上缝制唐卡。

许会英(汉族),生于1967年生,系2013年第四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自治区级传承人,祖辈是原清宫造办处工匠,主要缝制旗袍等服饰与装裱唐卡。许会英自幼与与外祖母、母亲学艺,16岁时就已全面掌握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可独立完成一整幅唐卡的装裱。至今她已为全国各地佛教信徒及收藏家们裱制手工皇宫工艺唐卡近2000幅。现青海塔尔寺、北京雍和宫都存有她的作品。

图9 第一代传承人

图10 第二代传承人

图11 第三代于侯氏

图12 第四代于艳萍

图13 第五代李文秀

图14 笔者采访第六代传承人许会英

图15 笔者与传承人王志刚合影

王志刚,系许会英的丈夫。1963年生,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市级传承人,1987年起向唐卡装裱传承人李文秀、许会英学习唐卡装裱技艺,在装裱过程中将唐卡的手工装裱过渡为现代机械装裱,曾多次到尼泊尔、青海热贡、北京等地与唐卡绘画大师和装裱技师交流学习,制定各道工艺流程与标准。

2008年,承载祖上五代传人的技艺的六代传承人许会英,与丈夫王志刚在内蒙古乌海市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韵悟斋,主要从事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研究与传承。在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二人的努力下,2013年,清宫唐卡装裱技艺被确定为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16)。同年,该项技艺被列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图17)。

图16

图17

“由于清宫唐卡装裱属于难度极大的装裱技艺,工序复杂,所以从事该装裱的技艺人员必须掌握满旗服饰技法、字画装裱技法以及唐卡绘画技法才能完成清宫唐卡精湛的装裱。培养一名优秀清宫唐卡装裱技师须长达一年以上的时间, 耗资上万元。当代社会潜心学艺的人极少, 因此面临人才不济的困境。由于资金短缺, 使技艺人才培养难于开展, 制约其传承与发展。”传承人王志刚如是说道。

笔者以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制约了传承。

其一,该项技艺界定模糊。笔者发现,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在乌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名字定为“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但在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却更名为“唐卡装裱技艺”,这项技艺为何名称不一致,到底应如何命名这项传统技艺呢?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上确实存在清宫唐卡,故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也随之而生。纵观历史,无论是清宫唐卡还是清宫唐卡装裱技艺,都是在藏式唐卡与藏式装裱技艺的基础上,按照乾隆帝的旨意绘制与装裱而成,有其独特的风格。然而,在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清宫唐卡逐渐失去了原有风貌,可以说清宫唐卡基本不复存在。虽然清宫式传统装裱技艺得以传承,但完整性、系统性与规范性有待挖掘研究。因此,“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与“唐卡装裱技艺”这样的界定都不够准确,基于现实情况与上述分析,将此技艺定为“唐卡清宫式装裱技艺”较为合理与妥当。

其二,现代技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严重冲击。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技术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使众多中华传统文化面临被忽略甚至遗忘的境遇。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清宫唐卡装裱这样的传统手工技艺一旦消失,就无法再生。科技一体化与生产标准化,逐步蔓延至文化领域,使大众的审美取向趋同化,在一定程度上,这会直接影响到当代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体认。无论是唐卡的绘制还是唐卡的装裱,都出现了机器化、复制化、程式化的现象,严重威胁手工唐卡艺术的发展。因传统手工装裱既耗时又费力,且价格较高,一般消费者极少会采用这种装裱方式,现多选用机器裱。故清宫唐卡手工装裱技艺面临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出路

第一,当地文化部门应将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落到实处,加大扶持力度。

投入资金是保护与传承这项传统技艺的前提和保障。若没有经费支持,该技艺的传承人难于开展各项传承活动。除资金外,还应大力宣传清宫唐卡装裱技艺,如定期开设相关讲座或者论坛,建立传习场所,邀请传承人展示这项传统技艺,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唐卡装裱技艺并对其产生兴趣。同时,可与周边地区建立联系,传播与扩大其影响力。

委托自治区乃至全国的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学校以及研究机构等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研修培训,一方面增强传承人的实践水平与理论水平,提升传承能力,另一方面使唐卡装裱技艺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将学校作为选拔与培养传承人的重要基地,这也为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发展提供平台。不仅如此,当地政府部门还应开展深入调查,了解该项目传承人、相关场所、生存与保护情况等,关注其现状及困境,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对这项传统技艺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传承人的作品,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以便妥善保存。

第二,传承人应发扬“匠人精神”,精准定位该装裱技艺,在保护与传承中创新,将其尽可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与传承人是密不可分的。因特殊历史时期,清宫唐卡手工装裱技艺传承与发展受阻。因此,传承人首先应做的是通过宝贵的历史资料、祖上保留的唐卡及相关物件与传统的藏式唐卡以及藏式唐卡的装裱技艺认真比较,如有机会与西藏、青海地区的唐卡手工装裱师切磋交流,对已掌握的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作出准确界定,在此基础上,坚守核心技艺,精益求精,将108道小工序尽可能细化。深入发掘其审美特色与传承价值。因为人们不仅关注这项手工技艺,更关注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味。

二是积极发现、培养人才。因唐卡装裱工序复杂精细,学习时间较长,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学下去。笔者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了解到:从2008年起到现在,第六代传承人许会英先后接收了12位学徒,但遗憾的是目前无一人能够独立完成一尊唐卡的装裱。所以,如何激发学徒的兴趣,培养学徒是传承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三是传承人在能够维持生计的前提下,将面临巨大挑战、濒临失传的唐卡传统手工装裱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积极寻找发现二者之间的连接点与平衡点。

当前,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强调原生性,即原汁原味。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清宫唐卡手工装裱技艺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遗产,强调的是传承人的技艺、经验以及精神的活态流变。这就需要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传承人在传承关键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良,如材料、设计应符合现代审美理念。同时,适当加入蒙古族元素,凸显地域性特色,使这项手工技艺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结 语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而发展也并不代表否定传统。保护与传承是其发展的前提与根基,发展是传承的升华与创新。笔者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发现,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不仅面临失传的困境,而且由于唐卡艺术的艺术特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衡量标准和认知水平的不同致使该技艺走向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趋势。

笔者以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清宫唐卡装裱技艺的生存需逐渐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创新或许是该技艺最佳的传承与坚守方式。这项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注 释:

①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14、图15、图16、图17为笔者于2015年9月在乌海市韵悟斋亲自拍摄。

②图9、图10、图11、图12、图13,由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传承人许会英、王志刚提供。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档案总汇(01)[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罗文华.清宫唐卡绘画与装裱的机构及流程[J].中国藏学,2005(04).

【责任编辑 徐犀】

Field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Art of Thangka Decoration in Palace of Qing Dynasty

Cui Qiao-ye
(I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010010)

The skill of Thangka decoration in palace of Qing dynasty is a combination art.It combines techniques of the handcraft decor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nd Manchu cheongsam.The skill of Thangka Decoration in Palace of Qing dynasty a total of 9 large and 108 small craft processes, and these processes are completed by hand. However, In this era ,with the high-speed ope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thi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skills lack of inheritors, will face the grim challenge of survival.How to find the best balance point between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modern technology?This is 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creat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exist.Moreover If the skill want to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we must solve this problem in tim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wo times as the basis, through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curr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ries to explore development path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the arts of Thangka decoration in palace of Qing dynasty.

The Art of Thangka decoration in palace of Qing dynasty;Inheritance status;Development path

G122

A

1672-9838(2017)02-110-08

2017-03-31

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审美文化研究》(批准号CYWH2015-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崔巧叶(1991-),女,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2014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猜你喜欢
藏式唐卡清宫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清宫饽饽桌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藏式”年味:“洛萨扎西德勒!”
试析壁画摹复系统在藏式传统壁画摹复中的应用——以五当召苏古沁殿南壁西侧壁画摹复为例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藏式佛珠的收藏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