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对长期卧床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ADL的影响

2017-07-01 19:39王辉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躯干卧床偏瘫

王辉

(南阳南石医院 康复医学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核心力量训练对长期卧床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ADL的影响

王辉

(南阳南石医院 康复医学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对长期卧床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 将50例病程3个月以上长期卧床的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核心力量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和ADL(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平衡能力和ADL均有提高(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平衡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长期卧床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对患者的ADL恢复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核心力量;偏瘫;平衡功能;ADL

偏瘫患者长期卧床,肌力减退,平衡功能出现障碍,生活不能自理,ADL完全或大部分依赖[1]。患者力量的恢复对平衡能力的改善和ADL的提高至关重要。核心肌力训练被广泛地应用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而且康复患者训练中也有采用,对加快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2]。本研究意在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对长期卧床的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ADL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的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入选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CT或MRI证实;②首次发病,病程3个月以上;③长期卧床;④Brunnstrom分期Ⅰ~Ⅱ期;⑤无认知障碍,可以接受动作性指令。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②有认知障碍;③感觉性失语;④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或疼痛。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以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为主的功能训练:①主、被动运动训练;②桥式训练;③翻身训练;④坐位平衡训练;⑤转移训练;⑥重心转移训练。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6次。观察组在对照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核心力量训练:①俯卧位抬头训练;②俯卧位双上肢屈曲支撑训练;③仰卧位挺髋训练;④仰卧起坐训练;⑤左右翻身支撑训练;⑥双肘支撑双膝跪位训练;⑦患者坐在巴氏球上进行躯干控制及平衡训练。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6次。保证两次训练间隔患者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1.2.1 俯卧位抬头训练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双上肢放在身体双侧,双下肢伸直,令患者尽力伸展躯干,抬高头部,必要时治疗师辅助患者完成抬头动作。

1.2.2 俯卧位双上肢屈曲支撑训练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双上肢屈肘支撑,随着力量恢复,使躯干尽量离开床面并保持数秒。

1.2.3 仰卧位挺髋训练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踝关节处垫一圆枕,双手置于患者双侧髋关节上,令患者躯干伸展,双腿伸直,使臀部抬高离开床面。治疗师给予必要的辅助或阻力。

1.2.4 仰卧起坐训练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床头抬高,治疗师骑坐在患者腿上,双手扶持患者双肩,引导患者完成仰卧起坐训练。随着患者力量恢复,逐步降低支撑高度及辅助力度,直至患者能独立完成仰卧起坐训练。

1.2.5 左右翻身支撑训练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完成左右翻身动作,当患者翻身处于侧卧位时治疗师辅助患者手臂屈曲,肘部支撑使躯干尽量离开治疗床,并保持数秒。

1.2.6 双肘支撑双膝跪位训练 患者双膝双肘屈曲支撑跪在治疗床上,治疗师双手置于患者腰部,辅助患者完成重心前后左右转移训练和腰部拱起放松训练。

1.2.7 患者坐在巴氏球上进行躯干控制及平衡训练 患者能独坐后令患者坐在巴氏球上,并保持身体平衡;随患者平衡功能恢复,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完成抗阻训练,侧方够物训练。

1.3 疗效评定 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进行平衡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对ADL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衡功能 两组患者治疗前平衡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提高,观察组平衡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平衡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 Barthel指数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提高,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cP<0.05;与对照组比较,dP<0.05。

3 讨论

长期卧床偏瘫患者常常表现为头部屈曲,不能保持直立;躯干前屈,不能伸展;重心向一侧倾斜,不能自己调整。进食、修饰、转移、行走等需要坐站支撑的日常生活能力均不能独立完成。崔志堂等[4]研究表明神经损害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脑严重受损,失去对对侧肌肉的支配,运动功能、平衡功能、ADL等大部分甚至完全丧失。加上长期卧床,健侧躯干的肌力也随着运动的减少而减退。竖脊肌无力,患者头部不能直立,躯干不能伸展;腹部内外侧斜肌无力,患者不能保持躯干直立,左右倾斜;腹直肌无力,患者不能使躯干前倾,不能调整躯干前后平衡。患者躯干稳定性差,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心作为支撑,就很难完成独自坐或站。核心力量是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核心肌群”的概念中引申出的[5];位于身体的中部,范围涵盖腹部、背部和骨盆部位,负责稳定的功能[6]。核心力量训练主要用于运动员的训练,现也广泛用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王颖彦等[7]研究认为躯干肌群的主动肌和拮抗肌协调收缩能控制脊柱的稳定性,通过加强对患者核心力量的强化锻炼,提高患侧肌肉的力量,促通神经对患侧肌肉的支配,使更多的肌肉加入到运动中来,以加强躯干的稳定性,协调性[8];通过不稳定平面的训练,诱发核心肌群对肢体的各种反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提高核心肌群的应变能力,加强抗干扰性,提高平衡能力[9]。通过这些简单、容易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不仅降低了训练难度,而且丰富了训练内容,增加了患者的训练兴趣,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的腰部力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偏瘫患者进行进一步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观察组还是对照组在经过6周的训练后,患者的平衡功能和ADL都有提高(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以看出核心力量训练有利于损伤重、病程长、恢复缓慢的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同时对患者的ADL恢复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1] 潘翠环, 叶正茂, 缪萍, 等.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3):263-264.

[2] 孙明连.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 2014, 23(2):154-155.

[3] 中华医学会,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1996, 29:379-380.

[4] 崔志堂, 罗祖明.9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预后的新标准评价研究[J].华西医学, 2001, 15(1):26-28.

[5] 林松, 冯晓东, 刘承梅, 等.核心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康复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21):82-83.

[6] 赵晓虎, 张勇.核心肌肉群剖析及核心力量练习方法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9(3):115-118.

[7] 王颖彦, 史进军, 张炽敏.超声成像技术在躯干核心稳定性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3(1): 107-110.

[8] 南海欧, 王燕.核心肌力训练在康复医学中的意义[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2, 24(3): 259-264.

[9] 赵金凤, 王国立.核心肌力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J].医药与保健, 2014, (3): 177-180.

R 74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1.014

2016-08-19)

猜你喜欢
躯干卧床偏瘫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树与人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角度法评价躯干冠状面失平衡
正常成人躯干皮肤温度觉阈值测定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