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中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内皮因子、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7-07-01 19:39潘伟英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永久性缬沙坦内皮

潘伟英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 河南 漯河 462300)

缬沙坦对中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内皮因子、炎症因子的影响

潘伟英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 河南 漯河 462300)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中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内皮因子、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98例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中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内皮因子[(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ET-1、NO及TNF-α、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TNF-α、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中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缬沙坦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有利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高血压;心房颤动;缬沙坦;内皮因子;炎症因子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也是导致永久性心房颤动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压永久性心房颤动主要发病原因在于内膜增厚所致心房肌多个小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病变及纤维化,该病可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进而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缬沙坦是临床治疗高血压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常用药物,属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有效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本研究选取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98例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中老年患者,分组探讨缬沙坦对中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内皮因子、炎症因子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98例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中老年患者,排除对研究选取药物过敏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组,各49例。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为45~73岁,平均(60.11±5.24)岁;对照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为45~74岁,平均(60.54±5.81)岁。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协会审核同意,且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替米沙坦(南京瑞年百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213)治疗:初始服用剂量为40 mg/次,1次/d,后逐渐增加剂量至80 mg/次。

1.2.2 观察组 给予缬沙坦(海南澳美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53)治疗:口服80 mg/次,1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内皮因子[(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NO、ET-1、TNF-α,以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②统计两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20 mm Hg,或下降≥10 mm Hg且降至正常水平;有效:收缩压降低≥3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10~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不足10 mm Hg但血压处于正常水平;无效:较治疗前,血压无明显下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内皮因子及炎症因子相关指标水平 治疗前,两组ET-1、NO及TNF-α、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TNF-α、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所致的多个小折返环引起,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心律不规则等,该病可引发动脉栓塞、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发现,高血压是诱发永久性心房颤动的重要基础疾病[3]。近年来,高血压患者逐渐增多,高血压永久性心房颤动发生率随之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内皮因子及炎症因子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相关研究指出,高血压永久性心房颤动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4-5]。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水平异常升高时则表明机体可能发生炎症、感染、损伤等;TNF-α是重要炎症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通过细胞毒性作用对血管内皮功能造成损害。内皮素对心血管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ET-1是目前缩血管作用最强的物质,其引起的心肌缺血、细胞增殖、血管收缩及代谢紊乱对促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NO具有信使分子作用,当内皮发出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信号时,NO会产生极小的NO分子透过细胞膜,向血管周围平滑肌细胞发送信号,进而有利于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内皮因子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缬沙坦治疗中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可通过对上述因子起调节作用,改善患者内皮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中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良好转归。缬沙坦是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AT1受体亚型选择作用较强,可有效阻断AT1受体与血管紧张素Ⅱ结合,抑制醛固酮释放及血管收缩,进而充分发挥降压作用。此外,本品口服吸收较好,在2 h后可达峰值,且不受进食影响,临床效果显著,且不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或其他受体,对与血压及钠平衡相关的离子通道无抑制作用,副作用相对较小。

综上,给予中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缬沙坦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有利于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1] 杨茹, 潘令新.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颤动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9):4685-4686.

[2] 毛山, 胡学宁.缬沙坦对中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10):1346-1348.

[3] 黄建振, 彭俊, 高世龙.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炎症因子及左心房内径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5, 15(2):107-109.

[4] 罗国荣, 陈卫, 陈箭.大剂量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相关指标电解质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10):2381-2382.

[5] 王建美, 高东来, 陈艳君.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 15(3):392-394.

R 544.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1.021

2016-09-26)

猜你喜欢
永久性缬沙坦内皮
从缬沙坦结晶母液中回收缬沙坦
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个性化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缬沙坦和雷公藤多苷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的效果
乐观的解释风格让孩子远离悲观
70年期满自动续期后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蛋白尿46例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