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中线纵切对初次剖宫产产妇术后瘢痕及腹腔粘连的影响

2017-07-01 19:39王朝云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线腹壁腹膜

王朝云

(民权县人民医院 妇产科 河南 商丘 476800)

腹壁中线纵切对初次剖宫产产妇术后瘢痕及腹腔粘连的影响

王朝云

(民权县人民医院 妇产科 河南 商丘 476800)

目的 探析与横切术相比,腹壁中线纵切的应用对初次剖宫产产妇术后瘢痕及腹腔粘连的影响。方法 选择民权县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9例符合条件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5)与对照组(n=54)。观察组采取腹壁中线纵切,对照组采取腹壁横切,比较两组术后瘢痕(瘢痕纤细患者所占百分率)与术后粘连情况(腹膜粘连、大网膜粘连、膀胱腹膜反折粘连)。结果 观察组疤痕纤细患者所占百分率为52.7%(2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1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P=0.041<0.05)。观察组术后粘连发生率为20.0%(11/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2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9,P=0.001<0.05)。结论 首次剖宫产选择纵切口术式可减轻局部疤痕程度,并大幅降低盆腹腔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也可减轻再次剖宫产的损伤,优势较大,值得推广借鉴,临床应用价值高。

剖宫产;腹壁中线纵切;术后瘢痕;腹腔粘连

受到高危、社会观念及剖宫产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影响,目前剖宫产已经成为孕妇分娩首选方式[1-2]。剖宫产的应用具有较大优势,如缩短高危产妇产程、抢救难产产妇,对于部分人群其意义重大。但剖宫产术后会留下瘢痕,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甚至有研究提出,首次剖宫产留下明显瘢痕易导致在此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增加及手术时间的延长,母婴风险增大[3]。本研究以民权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符合条件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与横切术相比腹壁中线纵切的应用对初次剖宫产产妇术后瘢痕及腹腔粘连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①初次剖宫产;②无腹部手术史;③年龄为24~38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疾患者;②合并心理、精神疾患者;③早产与孕期营养不良者。

1.1.3 分组资料 选择民权县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9例符合条件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5)与对照组(n=54)。观察组年龄为26~38岁,平均(34.5±4.0)岁。孕周为37~40周,平均(39.2±1.3)周。胎儿体质量为2.5~3.9 kg,平均(3.2±0.6)kg。4例(7.3%)有流产史。对照组年龄为27~36岁,平均(34.6±3.7)岁。孕周为37~41周,平均(39.4±1.0)周。胎儿体质量为2.6~4.0 kg,平均(3.4±0.7)kg。6例(11.1%)有流产史。两组年龄、孕周、胎儿体质量、流产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取硬膜外麻,观察组采取腹壁中线纵切:于肚脐及耻骨联合间正中线上做15 cm长的切口,分离粘连组织,暴露子宫下段,采取子宫下段横切口取出胎儿。对照组采取腹壁横切:于耻骨联合上方3、4 cm处做一15 cm左右切口,横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至腹直肌处于中线处纵剖进入腹腔内,其余操作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比较两组术后瘢痕,于术后3个月进行判定,瘢痕宽度小于3 mm,触摸无突出感,为瘢痕纤细;瘢痕宽度在3~5 mm,触摸突起不明显,为瘢痕中等;瘢痕宽度超过5 mm、触摸有明显突起感,为瘢痕明显。比较两组瘢痕纤细患者所占百分率。记录两组术后粘连情况,包括腹膜粘连、大网膜粘连、膀胱腹膜反折粘连等,计算粘连发生率。

2 结果

2.1 术后瘢痕情况 观察组疤痕纤细患者为52.7%(2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1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8,P=0.041<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瘢痕情况比较[n(%)]

2.2 术后粘连情况 观察组术后粘连发生率为20.0%(11/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2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99,P=0.001<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粘连情况比较(n,%)

3 讨论

剖宫产具有避免无痛、操作简单、降低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的优点[4],且可减轻对软产道伤害,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也有其缺点,如术后形成瘢痕及引起粘连并发症等,毕竟剖宫产属于有创手术[5]。近年来,随着剖宫产应用率的提高及相关问题的出现,有关横切口与纵切口的优劣引起重视。

本研究结果显示,纵切口组术后疤痕纤细患者所占百分率为52.7%(2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18/54),粘连发生率为20.0%(11/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27/54),提示纵切口在术后瘢痕及粘连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效果均更佳,优势明显。横切口属改良剖宫产术,下腹横切位置相对较低,且张力较小,相关部位重要血管与神经系统可获得较好保护,同时还具有切口美观、手术时间短、切口愈合快的优点[6-7]。但有临床研究发现[8],随着再次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腹壁横切术瘢痕严重、盆腹腔粘连并发症等问题被放大,增加了再次剖宫产手术难度。本研究也再次证实,横切术术后瘢痕与粘连发生情况确实比纵切术更严重。

与横切术相比,纵切口顺着腹直肌走向切开,因而更适应肌肉纹理,可最大限度减轻腹直肌撕裂,同时也可延长手术切口,避免腹肌组织被大面积剖离,因而术后切口组织修复情况更佳,瘢痕得到改善[9]。手术中粘连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如滑石粉的脱落、手术缝线引起异物反应、挤压等刺激导致炎性反应等。横切口需大面积剖离腹直肌,术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纤维组织增生,因而发生腹壁粘连率较高。此外,横切术后随着胎儿娩出,腹内压会大幅下降,腹壁松弛,由于盆腹直肌与腹膜剥离面大,切口有效吻合难度大,加上出血、缝线等因素影响,盆腔与腹膜粘连随之发生[10]。腹壁中线纵切口的腹直肌与腱鞘、腹膜之间剥离面积小,因而粘连程度轻且面积小,粘连情况得以有效避免,粘连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综上,首次剖宫产选择纵切口术式可减轻局部疤痕程度,并大幅降低盆腹腔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也可减轻再次剖宫产的损伤,优势较大,临床应用价值高。

[1] 陈丹亮, 缪缙, 李瑞满, 等. 新式剖宫产腹壁切口3种缝合方式效果比较[J]. 广东医学, 2011, 32(11): 1471-1473.

[2] 朱岩. 剖宫产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及术后镇痛的护理[J]. 河北医药, 2013, 22(24): 3818-3819.

[3] 刘利虹, 孙莉, 张瑞华, 等. 剖宫产术中两种子宫切口缝合方式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关系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4(11): 73-74.

[4] 王俊婷, 张瑞存. 剖宫产皮肤缝合方式改良200例临床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10): 88-88.

[5] 梁辉标. 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2): 200-201.

[6] 贾英. 首次剖宫产腹壁切口方式对二次剖宫产术的影响[J]. 中国综合临床, 2014, 4(1): 88-89.

[7] 蒋馥霞, 马九珍. 不同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J]. 广西医学, 2013, 35(2): 222-223.

[8] 李立红, 韩利红, 乔爱琴, 等. 首次剖宫产腹壁纵横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J]. 河北医学, 2015, 14(3): 472-474.

[9] 吴冬琼. 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的临床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8(5): 526-527, 528.

[10]刘桂荣, 赖海丽, 卢瑞英, 等. 选择性剖宫产术式对母婴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25): 4081-4082.

R 719.8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1.035

2017-03-06)

猜你喜欢
中线腹壁腹膜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
课本内外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
腹膜前Kugel补片法治疗股疝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