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07-01 19:39王伟丰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弹簧圈瘤体神经外科

王伟丰

(济源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河南 济源 459000)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王伟丰

(济源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河南 济源 459000)

目的 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均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并依据肿瘤直径选择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观察术中情况,并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视力恢复、并发症、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 31例患者通过造影检查共发现36枚动脉瘤,其中瘤颈直径<2 mm 3枚,≥2 mm 33枚,视术中情况使用25枚支架,支架均成功释放至动脉瘤内,其中3枚出现支架移位,术中产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经及时发现并行栓塞治疗后无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经12个月随访,视力恢复正常者29例、视野缺损者1例、单纯偏盲者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0枚,大部分闭塞4枚,小部分闭塞2枚,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动脉瘤完全闭塞比例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复发1例,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结论 对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

血管内介入治疗;弹簧圈栓塞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处在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间,占颈内动脉瘤的0.47%~9.26%,其瘤体直径大,且形态欠规则,常表现为小瘤囊、宽瘤颈,容易出现破裂出血,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由于其解剖学位置较特殊,进行外科手术时操作空间较小,视野受限,实施动脉瘤夹闭风险大。本文旨在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济源市人民医院3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为29~78岁,平均(54.91±7.64)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基础疾病者12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5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在栓塞前均采取脑血管CTA、DSA造影与3D-DSA血管重建检查,明确动脉瘤大小、位置、瘤体、瘤颈、形态以及毗邻血管关系;手术设备:选用美国Boston公司生产的GCD系列弹簧圈与Neuroform系列支架。手术方法:采取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如果患者术前不存在SAH,则术中以肝素钠抗凝,如果其术前合并脑内出血或者SAH,需于瘤体填塞第1枚弹簧圈之后再静脉注射肝素钠;对瘤颈直径<2 mm者,基本以单纯弹簧圈施行栓塞,≥2 mm或者宽颈动脉瘤视术中情况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依照造影结果选择恰当工作位后,将 Envoy导引导管(6F)送至颈内动脉岩骨段,以路图模式实施辅助,微导丝导引,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直接栓塞动脉瘤;或者用半释放、先释放或后释放等技术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中情况,并随访12个月统计患者视力恢复、并发症、动脉瘤闭塞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定性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31例患者通过造影检查共发现36枚动脉瘤,包含26例单侧与5例双侧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为1.24~23.57 mm,其中<2 mm 3枚,2~5 mm 6枚,5~10 mm 9枚,10~15 mm 10枚,≥15 mm 8枚。瘤颈直径≥2 mm动脉瘤共有33枚,视术中情况使用25枚支架,支架均成功释放至动脉瘤内,释放过程中发生支架移位3枚:支架后移2枚,支架前移1枚;术中产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经及时发现并行栓塞治疗后无脑疝等并发症发生。

表1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闭塞情况[n(%)]

2.2 随访结果 经12个月随访,无病例脱落。视力恢复正常者29例、视野缺损者1例、单纯偏盲者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0枚,大部分闭塞4枚,小部分闭塞2枚,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动脉瘤完全闭塞比例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动脉瘤复发1例,均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

3 讨论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为常见神经外科疾病之一,其瘤体形态不规则,具有宽瘤颈、小瘤囊、直径大等特点,易产生破裂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2]。传统常以外科手术实施夹闭治疗,但操作难度较大,动脉瘤闭塞效果欠佳,且进行开颅手术创伤大,不适合身体状况差患者,如何寻找有效术式治疗受到临床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影像设备、栓塞材料与介入技术等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逐渐被神经外科医师认可[3]。本研究结果显示,31例术后经12个月随访,视力恢复正常者29例、视野缺损者1例、单纯偏盲者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0枚,大部分闭塞4枚,小部分闭塞2枚,动脉瘤复发1例。这表明对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但因多数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为宽颈动脉瘤,所以单纯弹簧圈栓塞常效果欠佳,徐剑峰等[4]研究报道,应用该方法瘤体完全闭塞率仅为30%~40%。但本研究结果中,经12个月随访,应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的11枚动脉瘤中,完全闭塞6枚(54.55%),提示应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应注意其适应证为动脉瘤小、瘤体长、瘤颈宽,存在支架禁忌证者;栓塞导管可到位但稳定性差,致使难以密实填塞者[5]。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者动脉瘤完全闭塞比例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较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具有更优动脉瘤闭塞效果。其优势在于:①植入支架可避免栓塞弹簧圈进入载瘤动脉,适用于宽颈动脉瘤采取致密栓塞;②支架的血流导向作用能够降低动脉瘤中血流速度,减少血流对于动脉壁冲击力,利于动脉瘤体完全闭塞;③此外,血管内皮细胞可覆盖在支架表面,加速动脉瘤中血栓形成,促进受损血管内膜得以修复,进而实现解剖学治愈。

综上,对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于瘤体闭塞方面具有优越效果。

[1] 王昆, 李真保.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进展[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6, 43(1): 47-50.

[2] 兰青, 朱卿, 许亮, 等. 锁孔入路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9): 895-898.

[3] 邱教学, 刘一之, 倪才方, 等.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23例临床分析[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23(5): 376-380.

[4] 徐剑峰, 谢晓东, 王朝华, 等.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 9(1): 18-21.

[5] 杨杰, 管生, 徐浩文, 等. 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探讨[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 25(9): 750-754.

R 739.4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1.098

2017-01-23)

猜你喜欢
弹簧圈瘤体神经外科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
CBL联合P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