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2017-07-01 19:39杨书焕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黄疸胆红素早产儿

杨书焕

(许昌市中心医院 NICU 河南 许昌 461000)

护理干预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杨书焕

(许昌市中心医院 NICU 河南 许昌 461000)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 将84例早产儿患儿按收治时间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排尽时间、TBC峰值、TBC均值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胎便排尽时间均短于参照组,TBC均值、峰值、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护理干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

在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就是高胆红素血症,该症状的发生可能由于患儿饥饿,母乳或热量摄入不足所致[1]。在早产儿患儿中,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远远高于足月新生儿。本次研究通过对早产儿患儿给予护理干预,旨在预防早产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采用常规护理的早产儿患者作为参照组,共42例;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采用护理干预模式的42例早产儿患者作为研究组。参照组中男27例,女15例;胎龄为27~37周,平均(32.71±2.44)周;体质量为1 320~2 500 g,平均(1 933.21±105.46)g。研究组中男26例,女16例;胎龄为26~38周,平均(32.79±2.41)周;体质量为1 300~2 530 g,平均(1 935.74±109.21)g。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治疗及护理方式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体质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给予参照组患儿常规护理方式,包括遵照医嘱暖箱复温,抗感染、蓝光等综合治疗,对患儿定期测量胆红素,以及其他相关体征指标,并做好记录和评估。研究组患儿在参照组患儿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灌肠护理:护理人员应在早产儿患儿出生6 h内进行温生理盐水灌肠护理,水温在39~41 ℃为宜,采用一次性肛管用液状石蜡浸润后,缓慢插入患儿直肠4~5 cm处,并缓缓注入生理盐水20 ml,保持5~10 min,同时配合腹部按摩,有利于患儿排除胎便,连续灌肠5 d,2次/d。②抚触护理:患儿放入暖箱,同时患儿的病房温度要保持在28~32 ℃,在喂奶时可对患儿进行抚摸。进行抚触护理的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抚触时双手要洗净消毒,并涂抹婴儿油,双手温暖进行抚触,维持在20 min左右,动作轻柔,主要在患儿头面部、胸部、下肢等部位进行。③喂养护理:早期营养以母乳喂养为主,在早产儿患儿出生后进行体征检查,符合喂养条件的患儿应在30 min内给予母乳喂养;对于不符合的喂养条件的患儿采取滴管喂养的方式,由少到多,缓慢进行。喂养过程需要密切观察,以免误吸呕吐物而导致患儿窒息。

1.3 观察指标及诊断标准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早产儿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排尽时间、TBC峰值、TBC均值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诊断标准: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根据《实用新生儿学》进行判定,早产儿患儿的TBC值>256.5 μmol/L,血清胆红素>256.5 μmol/L;以及依据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中,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标准为早产儿患儿日龄总胆红素值大于或等于“光疗”或“考虑光疗”值。

2 结果

2.1 黄疸及其TBC情况 护理后参照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排尽时间均长于研究组,且参照组患儿的TBC峰值、TBC均值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 护理后参照组中共有20例患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47.62%(20/42);研究组中共有8例患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9.05%(8/42);参照组患儿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黄疸及其TBC情况比较

3 讨论

患儿由于早产,造成其肝脏发育不全,容易引起葡萄糖醛酰转移酶不足,这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重要原因[2],且这种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严重者会出现核黄疸,威胁患儿的健康[3]。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关系着患儿的正常发育,应给予重视。本文研究组采取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早产儿患儿进行全面护理,为患儿进行从出生的喂养、灌肠护理等,到抚触护理,均有助于增加患儿肠胃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对高胆红素血症防治的有效护理措施[4]。

本次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胎便排尽时间、TBC峰值以及TBC均值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9.0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预防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实施护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可缩短患儿黄疸消退时间,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

[1] 吴悦. 综合护理干预在180例早产儿黄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与研究[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4(12): 1594-1596.

[2] 陈慧, 钱坤. 不同体位光疗对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治疗效果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4, 28(7): 841-842.

[3] 刘莹. 资源受限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管理[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 24(8): 838-841.

[4] 张灵先, 柳俊瑾, 赵艳珍. 护理干预对预防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13): 1192-1193.

R 473.72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1.115

2017-01-20)

猜你喜欢
黄疸胆红素早产儿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