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观察

2017-07-01 19:39梁海燕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患肢针对性下肢

梁海燕

(商城县医院 河南 信阳 465350)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观察

梁海燕

(商城县医院 河南 信阳 465350)

目的 分析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商城县医院收治的产后并发下至深静脉血栓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8%、9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和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产后并发下至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分娩;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对性护理;并发症;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产后严重并发症[1],若静脉血栓完全脱落可随血流至肺部,造成急性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3]。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加强护理干预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本研究旨在分析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商城县医院收治的产后并发下至深静脉血栓患者64例,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将之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29.4±3.6)岁;剖宫产19例,自然分娩13例;观察组年龄21~37岁,平均(29.1±3.8)岁;剖宫产17例,自然分娩1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在抗凝、溶栓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做好病房环境管理、用药指导及卫生管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①基础护理。让患者卧床休息并定时清洁皮肤,将患肢抬高到高于心脏水平30 cm左右,膝关节保持15°弯曲,确保髂股静脉不受压。不可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另外加强肢体保暖,密切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动脉搏动状况。在抗凝、溶栓治疗时,不可母乳喂养,回乳时不可挤压乳房。查看体温改变情况,预防乳腺炎发生。②心理护理。患者常会因下肢肿胀、疼痛而影响睡眠,同时存在抑郁、烦躁情绪。护士应主动和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性疏导,让患者获得治疗的勇气。③用药护理。用药前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史。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查看全身有无出血、阴道流血或切口渗血,并详细记录用药时间、途径、剂量等。静脉穿刺时止血带应适度困扎,不可过紧。适当应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监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查看有无尿血、皮下淤血、便血,当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④患肢护理。注意对制动肢体的皮肤状况进行观察。仔细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周径变化情况。对患肢加强保护,避免挤压碰撞,以免造成皮肤损伤。⑤饮食指导。饮食以清淡、高热量、高纤维素、低脂、高蛋白食物为主,确保饮水充足。指导患者戒烟戒酒。⑥康复护理。为患者讲解适当运动的意义,结合患者情况指导展开下床锻炼,不可久坐或久站。在活动中要穿弹力袜或绑上弹力性绷带,促进深静脉血液回流。在治疗成功后需坚持应用抗凝药物3个月,预防疾病复发。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0.6%;观察组治愈16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93.8%;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 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和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产妇常见产后并发症,其发病和血液高凝固性有密切关联[4]。另外产妇在分娩后缺少运动,血液循环速度较差,下肢深静脉血流常会受到影响[5],更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现阶段临床对于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常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同时辅以有效护理干预,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中,对照组以常规方式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在针对性护理中,考虑到产妇分娩后一般身体较弱,出汗多,护士应告知产妇卧床休息,并做好皮肤清洁,并加强患肢情况观察,合理摆放患肢。同时护士要加强基础护理,提高患者舒适度,并对静脉牵拉加以缓解,预防小腿处静脉回流受干扰。在护理中还应实施心理疏导,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使之积极面对治疗;实施用药护理,确保用药安全,预防出血、感染等并发症[8];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前提,在实施中护士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饮食喜好、运动喜好,合理制定饮食计划与运动计划。

综上所述,为产后并发下至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1] 张震宇.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点与预防[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9):650-651.

[2] 邱天,郭曙光,方伟,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的高危因素[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9):2279-2282.

[3] 李文东,李晓强,钱爱民,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5(12):1190-1193.

[4] 王深明,武日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指南与实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2):1264-1266.

[5] 张晔青,史明,郭亮生,等.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产褥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12):941-943.

R 473.7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1.130

2016-12-20)

猜你喜欢
患肢针对性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