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冷静”思考

2017-07-12 09:24陆志松
文理导航 2017年21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

陆志松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定位、过程设计、成果展示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还原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能力;取长补短;个体成果;冷静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看到热热闹闹的场面,看到一个个神采飞扬的学生,感到欣慰的同时,又有一丝隐忧。小组合作学习本身是一种值得倡导也必须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部分老师的片面理解,使得这一本该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学习方式存在着一些误区。我们必须冷静思考,还原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从而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

一、学习目标:变“合作能力”为“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自然应该有其目标定位。我们听到不少老师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强调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包括合作的意识、合作的习惯、合作的方法等等,其理由就是未来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固然不错,小组合作学习确实需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整体提高,而合作能力的培养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关注的重点就不应是如何分组,小组内如何分工,如何汇报小组合作成果等等,而应是如何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确定有价值的用于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别人而又从别人处得到帮助,如何从集体智慧中提升自我等等,总言之,通过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仅是获取了知识,更是提升了能力,尤其是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对于“如何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确定有价值的用于合作学习的内容”这个问题,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必然是接触一个新的学习内容之后,首先是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方法基础、情感基础等展开个性化学习,获取一定的成果,但又受限于自身各种资源、基础的限制,需要借助于合作学习来提高学习的效率、获取更为丰硕的成果或是解决疑难的问题。

二、学习过程:变“扬长避短”为“取长补短”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过程,追求的就是这个过程,不同于我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合作。我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合作追求的主要是结果,也就是一组人共同把事情做好,因此,合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扬长避短”,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达到最佳的工作成果。小组合作学习却不一样,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自身的优势当然要发挥出来,因为我们要给别人以帮助,而自己的短板更应该弥补,也就是在合作的过程中向他人学习,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也就是“取长补短”的问题。如何才能取长补短?我想,如果仅仅是看看、听听他人展示自己的优势,效果是不会太好的,因为语文学习强调的是实践,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比如说,一个组织能力不够强的孩子,如果仅仅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看别人是如何组织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亲自担任小组长,在组织小组成员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这样,他的组织能力会得到很快提高。再如,一个口头表达能力不够强的孩子,如果更多地代表本小组汇报学习成果,那他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会很明显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因为有差异,我们才需要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弥补这种差异,同时差异可以转化为一种资源,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必然成为其他学生在这一方面发展的保证,“取长补短”也就使得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成就他人的同时发展了自己,既有帮助他人的快乐,又有提升自我的喜悦,这就既减少了某些“优等生”不愿参与合作学习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某些所谓的“差生”只是当陪衬的尴尬。

三、学习成果:变“小组成果”为“个体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必然有一个学习成果汇报的问题,不少老师认为,这个阶段展示的是小组成果,也就是小组经过合作得到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在汇报过程中,通常要用上“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的结论是……”“我们小组……”等等用语,以区别于个人成果。这样的认识有其道理,但细细想来似有不当之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固然要比个人的看法更全面、更深刻、更完美,但这只是最终的结果,这个结果是重要的,但我们教学追求的仅仅是这个“完美”的结果吗?或许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一个个学习个体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自身得到哪些发展,也就是他们个体的学习成果,他们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有一个个“个体成果”的丰硕,才能成就“小组成果”的丰硕。就像前面说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那么这个“短”补到了什么程度?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提升,比如一个小组让一个口头表达能力不够强的孩子代表本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我们在评价他们小组的成果时,就不能仅仅是评价他们得出的“结论”,同样甚至要更加注重评价这个代表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能力等。在谈论小组合作学习时,不少老师提出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其目的在于组间的平衡,便于小组间的竞争,这样一来,各小组自然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为此,在评价一个小组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个体,把一个个个体的提升作为衡量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本身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只是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学会“冷静”思考,不追求浮华、热闹,而要追求其内核,而衡量合作学习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參考文献】

[1]王宁.让“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12)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