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如何大面积实现

2017-07-13 07:23耿怀青孙朝平
人民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课标学案流程

耿怀青 孙朝平

国家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文本与重要指导。课标之于学校教育的实践地位如何?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围绕如何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我们研究团队开始了艰难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历经10年实践研究,形成了“循环一差异”教学模式。

变革课堂流程与科学内容支撑缺一不可

变革学习方式是实现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关键。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实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调查研究是破解难题的第一步。通过广泛调研我们发现,“复习一讲授一练习一小结一布置作业”是大多数学科教师采用的课堂流程。究其根源,这种课堂流程源于凯洛夫“五步教学法”。如果严格遵循这样的课堂流程,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便无法实现。

变革课堂流程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之一。

我们借鉴了国内先进的课改经验。考察典型的课堂改革经验并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有些教学改革着力实现的是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一些教学改革则努力将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贯彻下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很重视自己的“土”经验——本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组织观摩、研讨一些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课堂流程。比如有一位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流程是这样的:教师在黑板上出示本课时主要学习问题一学生针对问题独立自学一同学间讨论一教师选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一教师启发式讲解。这样的流程基本呼应了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

在研究、归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属于自己的课堂流程变革雏形:明确目标一基础学习一合作学习一训练检测一教师讲解一课后学习。

仅有课堂流程还不行,教师在运用时常会改变各环节的具体内容,最终走向自己习惯的一讲到底的课堂,进而使课堂流程被严重异化。

运用学案辅助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第二个主攻方向。我们深入研究了“讲学稿”教学和课改中经常使用的学案,决定运用学案加强对课堂内容与环节的引领和规范,使课堂流程变革得以保证。

我们认为,所谓“学案”就是引导课堂教与学内容和进程的方案。有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如果缺少科学内容的支撑,仍有可能使教学改革“流产”。运用学案辅助教学,恰恰有效实现了教学规范的内化运用,克服了课堂教学随意性问题;有了科学的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内容、时间、进程才有了操作性保障,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有保证,学案成为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载体。

如何科学地设计一份学案?

我们从教与学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几方面创造性地设计了“循环一差异”学案,力争使学案真正成为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抓手。

一份“循环一差异”学案,首当其冲的是“目标定向”。为了解决教学目标问题,我们引进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团队的研究成果“课程标准分解技术”。这套语义分析方法、文字解构方法帮助教师实现了结合具体学情,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本课时三维学习目标,并能配以目标达成情况的“自我评价”。有了精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便有了方向,对常态课的质量判断也有了客观标准。

“个体自学”环节实现了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环节完成课标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具体内容为:依据学习目标,选择匹配的学习内容,适切的学习活动建议,如实验、朗读、圈画、描写、解决问题,等等,这是学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练习检测”部分则落实的是课标要求的针对目标的多方评价。“补充学习”针对的是课标要求的个体差异化发展,提示本课时补偿与拓展学习的具体内容。

为了编写出高质量的学案,在全区范围内我们经历了三轮磨合,从最开始由骨干教师编写示范学案供各校学习借鉴,到集中优秀教师编写学案,各校共享资源,校本化修改使用,再到各学校编写校本化学案,运用学案辅助教学成为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抓手。

为实现既面向全体又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总结了学案运用的操作经验。例如,将学习的开始环节放到课堂上,而补偿、拓展、巩固环节放到课后。这样既能帮助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顺利跟上,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发展。又如,上课时发放学案,不提倡课前使用学案,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抽取部分学案了解课堂学习情况。合作学习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织学习小组,每小组4至6人……

2008年至今,我们在淮安市车桥镇初级中学、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等30多所学校开展了教学实验,完善、推广“循环一差异”教学改革。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协同一线教研人员、骨干教师组成了研究共同体,对课堂流程、学案设计进行全面研讨提升,使学案更为科学、易于理解、便于操作。通过对课堂流程的科学化改造和不断增强学案载体的实效性,我们顺利实现了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让质量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工具

基于課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离不开质量评价的变革。

过去的阶段性学业测试往往只关注成绩和排名,我们改变了这种质量观,努力在学业测试中全面呈现学生个体的质量状况,以期改进后续的教与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学业水平”与“学习风格”两个部分,在具体运用中,我们用“数据和证据”代替了“主观和经验”评价,让学业质量评价成为学生差异发展的起点和动力。

具体流程为: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归纳“学业水平”与“学习风格”测试内容群类一测试一区域集中阅卷一区域分析,形成区域、学校、班级、学生个体“学业水平”与“学习风格”报告一依据报告改进后续教与学。

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学生个体报告,只有关注了个体差异,才能促进教师走向因材施教,而学校和班级的数据报告只是在学科集体讨论教学进程和学案编写时才被运用,学生个体报告成为学业诊断的“材料”。

有了学案配合,课堂内学生的自我评价形成了学习动力。课堂学案中“目标定向”“练习检测”部分都有自我评价,教学进程中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样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动力生成。

在“练习检测”环节中,学生还能互相评价当堂学习效果,并伴以教师评价帮助学习者即时提高,认清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并能促进提升。

“循环一差异”教学主要运用多方评价、诊断性评价,保证了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工具。

始终把教师专业发展摆在教学改革的最重要位置

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水平。在“循环一差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以理解课标为主攻目标,将教师发展融人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教师编写学期(模块)课程纲要,将全面研读讨论学期(模块)课程标准作为阶段教学工作的规划与指南。在组织学案备课时,要求教师对照相应课时的课程内容原文作简要分解,同时明晰课时目标与课程内容间的联系,并明确“个体自学”“练习检测”各部分是如何为实现目标服务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

我们还注重借助课例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自身应有创新意识。在课例研究中,我们提倡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立足改变现有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学设计,比如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们提出用学生自己归纳概念代替教师归纳讲解概念,学案中设计表格方法增强概念教学的操作性,这些创新将学科素养培养落实到了课堂教学中。又如,在物理复习教学中,教师们创造性地设计了图片情境,有效克服了复习课简单枯燥、机械重复、无学习兴趣等常见问题,还解决了不同层次学生识记、理解、应用的差异化学习目标问题。

10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循环一差异”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猜你喜欢
课标学案流程
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一课四备”磨课流程例说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