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活动精细化

2017-07-21 09:05董方香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语段成果目标

董方香

日常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互动生成,多数教师会组织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式学习、师生问答等。在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为了切实达到活动的目的,避免流于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笔者有以下浅见。

一、活动目标明确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每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能够明确教学方向。同样,每个小的课堂活动同样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这样才不会使师生在活动中过于即兴和感性,随意生发。如在《声声慢》教学中,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在对诗歌表达情感及表现手法的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一次学生齐读,目标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第二次学生个别展示,目标是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第三次学生配乐示范朗读,目标是注意重读和情感;第四次教师配乐范读,目标是思考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情感。学生在明确而细化的活动目标的指导下,做到了对作者愁绪的把握。

二、活动要求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但是具体到每一个课堂活动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主观因素(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或客观因素(如,教师一对一提问无法顾及每个学生),有一些学生会将自己归类到课堂活动的“配角”。这就需要在课堂活动设计时,将活动的要求精细化,让每位同学都带着任务参与课堂。如在小组讨论中,一般由成绩最好的主持讨论,成绩中等的做记录,成绩下等的发言,再由成绩好的补充;如果题目内容多。组长要分配所有组员均有发言机会。然后派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言。保证每位同学参与讨论、参与课堂。

三、活动过程循序渐进

有效的课堂活动必须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在具体的教学中,由易到難是共性规律;在课堂活动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通过提问重点句子翻译来检测学生文言知识掌握程度的活动。活动中,笔者选取了三个句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指导:先翻译关键的字词,再翻译整个句子;第一句由老师带领同学翻译,第二句由同学们共同翻译,第三句由学生自己翻译。本来学生对于句子翻译的畏难情绪,就在老师步步引导中消散了。

四、活动成果展示避免表面化

学生经过积极的参与、认真的思考,生成了课堂活动的成果。这时,活动成果的汇报展示,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问题的思考及理解。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恰当的点评,还要充分调动更多同学对展示的成果进行分析、评价,生成二次成果。如学生写作“认识自己”小语段,材料句为“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处世态度,官场的尔虞我诈让他汗颜,他不去追求,而是清楚地认识自己,向往自然美好,从而创作了如此多的名篇佳作”。学生展示成果后,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思考,这个语段有没有很好的阐题。有一名学生就指出,这个语段看似扣题,实则并没有清楚地说明陶渊明到底认识了自己的什么特点,这种认识和他写出众多的名篇佳作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通过展示后的分析评价,这个表面上看起来不错的语段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其他同学的写作也有了前车之鉴。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段成果目标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