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武将狄青的悲剧

2017-07-27 00:39阿拉尔
做人与处世 2017年11期
关键词:狄青将帅朝廷

阿拉尔

大宋王朝其实并没有传说的那样不堪,甚至连南宋也不见得如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否则,就不会在大片领土丢失后还能与金斗阵叫板,堅持到最后关头。

虽然这只是题外之言,最耐人寻味和难以捉摸的是,宋朝为什么给人一副完全积贫积弱的窝囊形象,不但辽金可以随意攻打,甚至发展到后来连西夏也敢于公开对决。最主要的缘由正好来源于宋朝开国者依靠军权夺位,因而害怕重蹈覆辙,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将帅不断打压,甚至对士兵也不例外,不但社会地位不高,而且一旦从军,还要在脸上刺青,留下终生无法洗去的屈辱。

尽管大宋王朝不乏将帅之才,却屡受掣肘,导致对外用兵不断失利。其中透视的不仅是大宋的悲剧,更是将帅的悲哀。其中狄青的遭遇无疑是一个典型人物。

狄青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因而深得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赏识,范仲淹甚至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

皇祐四年是宋朝的多事之秋,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宋军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于是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此时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狄青临危受命,整肃军纪,调拨粮草。然后乘敌不备,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战而胜。这次战斗是狄青军事生涯的巅峰,也使他官至枢密使,做了最高军事长官。然而这些却同时埋藏种种祸患,成为他传奇的分水岭。

臣僚百官纷纷进言,不仅始终反对狄青,当官者如王举正竟以罢官威胁,就连原来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任命狄青。谣言纷起,肆意横流,手段之肮脏,理由之荒谬,龌龊不堪的言辞把一张张卑劣嘴脸显露的入木三分,让一群披着斯文假面具的读书人顷刻间斯文扫地。

在他们的巧舌如簧和无孔不入下,最终导致狄青备受朝廷猜忌。嘉祐元年八月,狄青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可是依然未能得到朝廷信任,朝廷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谣言的中伤之下一代奇才整日惶惶不安, 竟郁郁而死。这位年仅49岁,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没有血染疆场,没有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

到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之灵,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但已于事无补,只能叹息国势日颓,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生于一个如此朝代,纵然有造福于社稷之才,却依然无法摆脱悲剧的宿命,留下层层叠叠激荡的思绪,给人的却是永无休止的悠悠嗟叹与沉思。

猜你喜欢
狄青将帅朝廷
朝廷场域之下《左传》中的女性审美分析
狄青智取昆仑关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脸上被刺字的狄青
《为将帅书写辉煌》出版
将帅协谋——毛泽东组织指挥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