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导向把握特点优化课堂
——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使用建议

2017-08-01 00:00方颖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部编历史教材

方颖(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理解导向把握特点优化课堂
——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使用建议

方颖
(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1)

教育部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学校试用。文章通过对福州市七年级教师的使用情况调研,阐述对部编历史教材的理解,结合教育部的要求和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历史核心素养、强调单元整体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补充相关史实、把握部编教材中新的概念和提法、课时安排不拘泥于教材、适当增加活动课等教学实施建议。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特点;教学建议

2011年,教育部颁布(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新课标,并组织编写教科书。由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主编,精心编写,实行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终审的“四审”制度,严格把关。2016年在部分地区试用,计划2017年秋季学期在全国七年级统一使用,2018年延伸至二年级和八年级,2019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福州是试点使用区域之一,2016年秋季七年级开始使用,全市开展了七年级教材培训,并组织持续的教研活动,深刻领会国家统编教材的重要意义,积累教学课例,进行及时反思。

为了及时收集一线教师的使用意见,2017年6月笔者在福州地区的七年级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8份,其中,有教过新旧版本教材的教师有130人,占94.2%(见图1)。他们有直接的新旧教材比较体验。经过统计分析,集中反馈的意见如下:

1.对部编教材的总体认可度较高,认为部编教材很好、较好的达到65.98%(如图2),优点主要有:

(1)课文与课程标准基本吻合,简单、精练、便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2)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突出历史的时序感,朝代完整,线索清晰明朗,具有连贯性和时空特性。

(3)强调单元主题的整体把握,更加尊重史实,提供了大量资料,资源丰富,图文并茂,阅读性强。

(4)将正确价值观融入教材,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史论结合,“材料研读”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有利于与高中教学思维要求相连接。

(5)配套的教参比原来的教参可用度高,特别是对史学争议部分的评析有参考价值。

2.总体感觉该教材对七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如图3,有34.78%受访者认为“难”超过三分之一。具体反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部编教材史实偏少,结论性的内容偏多,政治史内容太多,有的内容太抽象,新增加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有难度。例如:民族交融、推恩令、重文轻武等。

(2)教材辅助系统中设有“材料研读”栏目,在七年级两册中,多为文言文史料,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有阅读障碍,建议文本后配附译文大意,部分历史图片也应该有文字说明,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编写的语言表达模式和叙事方式、设问方式都比较成人化,类似高中教材,理性有余,趣味性不足,比较枯燥。

(4)教材每“课”的容量不一,有的课用一课时完全不够,例如“盛唐气象”一课,至少要2-3课时,一线教师在安排教学时间上不太一致,不好把握进度。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教材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如何用好部编教材进行有效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理解教材导向

教育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教材必须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2016年,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要求要使大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次部编教材,正是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笔者体会,部编历史教材的教育导向即是“又红又专”。“红”,首先要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角度出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强调唯物史观统领,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的必然性,强调中国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等,培养学生形成“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穿始终。“专”,是针对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十三五”期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更加关注“上好学”,对教育质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材在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着力加强,因此,教师应用好教材,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把握教材特点

新编历史教材执行总编、七年级分册主编叶小兵在“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班”的讲座上指出,部编历史教材在理念上,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突出“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基本原则,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教材的体例、结构和具体内容,其特点有三:

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的过往进行叙述和阐释的学科。部编教材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客观全面地叙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政治思想导向和教育功能。例如,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通过文化成就的具体史实,概括突出其特色:本土性、多样性、吸纳性、凝聚性、连续性等,引导学生从文化的发展看历史的传承、历史的进步,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2.“点”“线”相结合

教材的体例结构上,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点”指重要的史实,“线”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按照通史的体例,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主要阶段展开叙述。具体呈现为“单元”——“课”——“子目”三级,每一单元前设有单元导语,概述单元主要内容,课文内容以主干知识为主,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因此,前文的教师问卷反馈信息肯定教材具有通史的时序感、线索清晰明朗等优点。

3.教本与学本相结合

部编教材的辅助系统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有“导言”“相关史事”“人物扫描”“问题思考”“材料研读”,以及“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精心筛选的史料、有的放矢的问题、基于素养的设计,既是“教本”,又是“学本”,激发兴趣,拓展了信息,扩大知识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问题意识、史料实证素养、探究精神等。

三、教学实施建议

综上,笔者建议教师应重视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目标、框架、脉络,以及教材呈现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连接,力求融会贯通。鉴于调查问卷反馈的教材趣味性不足、可读性不强、文言文史料阅读障碍较大、史实细节描述过于简单、有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难度等问题,教师应灵活应对,扬长补短,开展适切教学。

1.重视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根据统编教材的意义,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有关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统领下,做到史事准确、正确,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形成准确的认识,做出实事求是的评述。例如,通过秦、西汉、唐、元、清等朝代疆域图的变化,组织学生探究讨论,认识我国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等。

2.强调单元整体教学

教材设有“单元导语”部分,概述了单元的主要内容,呈现了每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最基础知识和教学目标。建议教学中要重视“单元导语”,引导学生用年代尺、时间轴以及单元知识结构图等直观的方法把时间和对应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构建历史时序概念;用思维导图等图示法直观呈现章节内容的结构关系,搭建好教材主干知识的框架。如图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比较频繁的时期,学生很容易混乱,教材用3课时分别叙述,但学生的时序概念是片段的,教师必须以直观的的图例示意,搭建这一时期整体的朝代更迭状况,引导学生建立这个单元的时空概念。

3.依据《课标》和教材补充相关史实

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历史故事、历史细节性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百家争鸣”一课,儒、墨、道、法四大学派七位思想家的主张集中于一课,教材重点阐述思想家的主张,但这些哲学、社会学的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实在是太深奥,必须补充相应的故事,深入浅出,以“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思想主张。同时,用好教材的正文和“材料研读”引用的史料,开展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4.把握部编教材中新的概念和提法

如:民族交融、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等;明确教材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表述和阐释,如: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民族政权问题”“中国疆域的演变发展”“民族冲突与战争”等。做到基本观点理解正确、旗帜鲜明。对于重要概念的教学,如“民族交融”,建议通过北方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等交往、交流、融汇的史实,史论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逐渐发展形成的,把历史认识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逐步建构形成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5.课时安排不拘泥于教材

根据学情和内容适当调整,例如教师反映比较集中的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一课,涉及经济、民族、社会风气、文学艺术等,领域跨度大,具体史实丰富,成果丰硕,体现盛唐时期的繁荣昌盛、气象万千。建议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课文中的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相关史实”“知识拓展”等素材,结合学生学过的唐诗、书法等已有知识,在信息化时代,更建议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进行多视角感受盛唐气象的教学,如有必要用2-3课时均是可以的,教材只是“教本”和“读本”,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6.适当增加活动课

作为“学本”,教材后的“课后活动”是对拓展学习的建议,关于“盛唐气象”一课,针对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按照教材布置举办唐诗朗诵会即可,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可以布置进行课后问题探究,如:探究“今天我们自称汉人,国外却多称唐人,汉朝和唐朝哪个更强大呢?”通过比较汉唐两大统一王朝,加深学生对唐朝社会发展进步的认识,理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巩固”这一中国古代史部分的重要问题,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提高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意识和价值观的导向等方面的培养。

总之,部编教材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定位作用,要重视研究教材。在教学法上,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依据《课标》,立足教材和校情,扎实针对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精心备课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准确的价值观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提高教育质量,按照党和国家的的要求,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范军.严把大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关[J].出版发行研究,2016(12).

[2]叶小兵.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简介[Z].北京,2017-05-16.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部编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
大还是小?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元素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