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卷I地理试题特点简析与备考启示

2017-08-01 00:00杨如树曾呈进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福州350007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阳坡试题考查

杨如树曾呈进(.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福州350007;.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5)

2017年全国卷I地理试题特点简析与备考启示

杨如树1曾呈进2
(1.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25)

2017年高考结束,今年全国卷的特点如何,与去年全国卷I地理试题相比较而言在试题形式、试题结构和试题特征等方面存在有哪些差异,有什么创新点,基于今年全国卷I地理试卷的创情境、考能力、重素养特点,文章对下一届高三在地理知识复习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进行简要介绍。

试题特点;差异;备考启示

一、2017年全国卷I地理试题特点

2017年地理试题可以用“创情境、考能力、重素养”9个字来概括,试题基于生活与时政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结合区域特征、运用地理原理进行知识迁移,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推断和表达,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凸显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试题形式多样,注重创设生活热点情境

1.选择题第一个题组是关于公路绿化带景观情境,从自然带类型、景观差异成因分析以及制约自然带分布因素等三个方面进行考查,整体难度不大。主要是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2.选择题第二个题组是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类情境,从海德堡产业集聚效应、产业竞争核心优势等方面进行考查,整体难度不大,彰显家国情怀。

3.综合题36题考查“一带一路”热点地区,从剑麻纤维的产需矛盾,基洛萨兴建农场的有利条件、农产品加工给当地带来的综合效益为主线,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大同世界观,力求将投资非洲的问题用新视角、新途径去看待,引导学生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当代中国、中国与世界,体现立德树人的宗旨,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选拔性功能,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二)注重关键能力考查

1.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如选择题第9-11题,学生走出考场整体反应此题比较难,此题主要运用学生比较薄弱的曲线图并叠加多种因素来表达人类活动对气候要素的改造,要求学生从图文中要解读出有膜和无膜,有雪和无雪,气温日较差和年、日均温等信息的变化特点,并要求学时理解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进而借助大气受热过程和温室效应原理结合区域特征来求解和判别平均气温变化、日较差等地理现象。

2.增强基础性,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如6~8题呈现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学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

3.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注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来解决问题。如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及同坡不同海拔所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考生通过采用地理学中的要素关系综合分析方法和区域对比方法(整体性和差异性),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地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展示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要求考生能应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最终实现了对这一现象形成机制的判定。

(三)凸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36题,以剑麻为中心,从产需矛盾,基洛萨兴建农场的有利条件、农产品加工的原因及给当地带来的利益等多个角度设问,从农业到工业,实现区域效益的综合提升,体现对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

2.37题从地理科考队调查结果由果溯因,设问层层深入并运用假设求证等科学分析方法,进行探究性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凸显实践能力的考查。

3.选考43题以村民生活与村落环境的优化耦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传递和弘扬传统文化,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人地和谐的意识,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具体化,养成学生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此外环境保护题目也能很好的体现人地协调观。

4.36题以“一带一路”的热点地区为区域背景,重点考查考生将基洛萨与地图上的不同区域进行比较,从气候、产业、国际合作等角度结合区域地理要素展开分析,体现对区域认知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

二、与2016年全国卷I地理试题的差异

与2016年全国卷相比,试题总体难度稳中略升,有一定的区分度,没有偏题、怪题。其中选择题侧重自然地理知识的考查,比去年多一个题组,也说明难度有所增加;37题风格有所变化,由区域背景题转变为高度概括的曲线判读题,也增加了难度,设问也比去年多了一小题。选修删除了《自然灾害与防治》,只剩下旅游和环保两道。今年的试题也有适度创新:

(一)考查形式的创新,如37题以高度概括的曲线图,侧重小空间尺度的差异分析,始终围绕植物多样性展开不同角度分析,展示地理事物不断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特点及成因,试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较强,也体现全国卷“小切口、大纵深”的命题特点,学生无法用现成的模板套用分析,能真正考察学生的地理关键能力。

(二)设问思路也有一定的创新:在延续往年风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36、37题试题设问思路和形式有较大的创新,表现在:设问的限定条件较多,如36题(1)(2)的限制条件分别是“根据剑麻生长的条件和用途”“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37(2)(3)(4)的限制条件分别是“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分析与阴坡相比”“说明从2300米到2600米”。这些设问不仅注重区域空间尺度的差异和对比,还注重假设求证,使题目考查面更广,更能考查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方面的能力。

(三)其中37题属于难度较大的一个题组,题组围绕着垂直地域分异的角度来设置,既要考虑到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要考虑其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解题时必须细细审题。这对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都较高。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下这道题的前两问: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此题要结合题干信息,文字材料中有“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而图中阳坡的曲线呈单幅度下降趋势,而不是单峰变化,说明该苔原带受到干扰的应该是阳坡,再结合材料中“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植物多样性异常”,据图可以推断出阳坡在2000—2300m并不符合单峰变化(题干信息: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即可回答前半部分问题:2000—2300m左右位置的阳坡受干扰;据题干“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的信息并结合原题图可回答后半部分问题即随海拔升高,干扰强度减小。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根据第(1)小题分析结合题干中“单峰状”变化曲线,未遭受干扰时的阳坡的曲线应该与阴坡变化趋势同步即上图未干扰曲线A。根据阳坡苔原带的较高海拔处没有受到干扰,生物多样性小于阴坡,补齐左侧部分如果没有受到干扰,也应该少于阴坡(参照上图);再按照单峰状变化规律,阳坡的生物多样性最高值应该也是在2300m附近,从曲线上可以看出值低于阴坡的最高值,其他海拔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值要更少。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以上2道小题以论文结论探究方式,将植物多样性的变化作为小切入点来考查高中生,这要求教学中要转变思路。

三、备考启示

(一)认真研读考纲,夯实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概念与原理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立足基本概念和原理不仅是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保障。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重点要抓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注重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展现创新意识,提升综合思维,让学生动手写出单元的知识体系,这是建立知识联系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强化区域认知,运用地理综合思维,通过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寻求人地协调发展观,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研究经典例题。借助现有典型研究成果,教授学生结合区域特征、运用地理原理进行知识迁移,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达到会一题解决一类题的效果。

(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必然要创新问题情境,设计新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真正做到层次化、过程化、方法化、模式化的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日常教学要遵循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中进行二次开发,设置新情境和开放性的新问题,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放映一些地理实践小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科素养。

(五)重视图像训练,提高学生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图表是地理试题提供解题信息的最理想载体,能够灵活地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近几年文综地理试题“无图不成题”已成定局,因此在的地理复习中,应该多通过地理图表,进行知识应用训练、绘图的基本功训练、地理读图能力的训练以及地理图像的变化训练等,借此让学生感受到“心中有图,胸有成竹”的成就感。此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有意义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以及如何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概念图不失为一种解决教与学这一难点的有效工具。[2]

[1]魏凤艳.品高考试题究地理思维探命题趋向悟地理教学——评析2013年国家考试中心地理试题[J].地理教学,2013(24).

[2]罗韶武.加强高校地理教学学生地图素养训练[J].科技经济导刊,2016(3).

(责任编辑:曾呈进)

猜你喜欢
阳坡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不同坡向 坡位对祁连圆柏生长的影响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冀西北阳坡硅藻土矿地质特征及应用前景
有关林线高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