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探究内容教学的有效组织

2017-08-01 00:00蒋更生尤溪县第七中学福建龙溪365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试管分组化学

蒋更生(尤溪县第七中学,福建龙溪365100)

九年级化学探究内容教学的有效组织

蒋更生
(尤溪县第七中学,福建龙溪365100)

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编排的内容注重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有效组织探究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实现课题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提高科学素养。具体可从分组实验,讨论探究;集体探究,合作演示;课外探究,课堂汇报;依靠信息,自主探究等方面组织探究内容的教学。

九年级化学;探究内容;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科学探究能力。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编排的探究活动内容注重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这些内容有的以实验探究类为主,也有一些依靠信息进行探究和课外探究的内容等,共21项。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对探究内容可以进行归类,见表1。

表1 九年级教材探究内容归类

在具体的课题教学中,如果能有效组织相应探究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实现课题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经历和体验猜想、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收集、分析与结论等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并获得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一、分组实验,讨论探究

有些探究内容中预设的探究项目较多,实验室提供的器材、药品均能满足需要,实验操作简单,学生能完成,且这些探究内容通过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效果更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这一探究内容,项目多,但实验需要的仪器、药品少而简单:试管、镊子、稀盐酸、稀硫酸、镁条、锌粒、铁丝、铜片。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用镊子夹取固体、用滴管吸取液体药品,以及基本的观察和描述现象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在确定方案后,明确实验的安全事项后开展分组实验:1-4小组学生在试管里分别放入少量的镁条、锌粒、铁丝、铜片并滴加适量稀盐酸;5-8小组学生在试管里分别放入少量的镁条、锌粒、铁丝、铜片并滴加适量稀硫酸,各组学生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紧接着组织讨论:①以上四种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有哪些?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何不同?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种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②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在分组实验中,训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获取实验信息,讨论探究中培养探究意识,锻炼交流表达能力,最终获得镁、锌、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它们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这一结论。

由于实验探究的项目较多,通过分组实验可以节省时间,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分组讨论可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

二、集体探究,合作演示

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探究内容的开展都要学生分组实验。如果实验器材、药品有限或实验过程不易操作、控制,可能造成课堂时间浪费。如人教版《九级化学(上册)》课题《质量守恒定律》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这一探究内容。如果分组开展,操作过程可能会因在用托盘天平称量中多次的砝码调换和游码移动占去大量时间。对此,可以先组织集体探究,再师生合作演示进行。教学中,由回忆镁条燃烧、红磷燃烧的实验情境引出探究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二者存在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前者比后者多,有的说:前者比后者少,有的说:二者质量相等。接着,教师提出:通过什么方式验证你的猜想?需要什么仪器?学生讨论回答后,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同教师一道给同学展示讲台上的仪器药品:托盘天平、酒精灯、火柴、橡胶塞(其中有单孔并安装一根玻璃管)、气球、细沙、红磷、铁钉若干枚(无锈)、硫酸铜溶液等,要求学生们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并交流实验方案,再组织学生对汇报的方案进行讨论和确定:1.对红磷燃烧前后质量进行测定;2.对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进行测定。三位学生与教师合作为全体学生演示,最后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并归纳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定律。完成这一探究内容后继续深入学习揭示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以集体探究,师生合作演示的形式开展探究,同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由于是师生合作完成,有教师的帮助,实验会更顺利,节省了课堂时间。但组织过程要注意师生共同演示过程要以学生为主,教师配合,并通过他们把其他学生没有发现的实验观象告诉大家。

三、课外探究,课堂汇报

有些探究内容的开展要较长的时间去实验、去观察,或需要生活中的用品。如“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自制酸碱指示剂”“洗发剂和护发剂的酸碱性”这些探究内容适于提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去探究,将探究的情况在上课时汇报。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的探究内容“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要提前一周布置。从已知生活经验:保持干燥的铁制用具不易生锈,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引出探究问题:铁制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出合理的猜想,提供的材料有:除锈后的洁净铁钉、试管、植物油、刚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棉花、干燥剂氯化钙等,还可以选用其他物品,要求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做好记录,并与同学们交流,以备在课堂上汇报。当进行这一课题的教学时,各组代表汇报了探究过程。有方案: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一枚无锈的铁钉,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蒸馏水但不浸没铁钉;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刚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再滴入2-3滴的植物油;第三支试管烘干并在管口塞上一团棉花和干燥剂,再塞上橡胶塞。也有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将一支内壁粘有铁屑(铁屑用水湿润)的试管与没有铁屑的两支试管分别倒置于盛有水的烧杯中,对比观察。经过一周多的时间观察记录,对比分析后,他们很容易得出铁制品锈蚀的过程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课外探究,课堂汇报的探究形式,能更好地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学生自由开展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和乐趣,同样非常有效地完成探究活动。遇到困难时,建议学生适当查阅资料帮助解决,同时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四、依靠信息,自主探究

教材中有些探究内容,如“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溶解度曲线”等活动内容,不需要实验,内容较简单,大多数学生能自主完成。鼓励学生认真阅读信息材料,借助于探究问题,先自主探究,再与同学交流、课上汇报,如此就能完成问题的探究。依靠信息开展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细心的学习品质。在此过程,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汇报过程,鼓励学生相互补充。

教学中,教师应提高认识教材编排探究内容的意义,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探讨多形式组织探究内容的教学,定会有利于课题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实现提高科学素养这一主旨。

[1]田开贞.探究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实验[J].化学教与学,2010(9).

[2]张发新.化学新教材“探究性学习内容”的教学处理[J].化学教学,2007(4).

[3]许燕红,文庆城.对中学化学教材中探究性内容呈现方式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3).

(责任编辑:张贤金)

猜你喜欢
试管分组化学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试管难题
奇妙的化学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