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恩情诗合卺源域多元性的认知理据研究

2017-08-15 00:45周子伦
外国语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多恩源域两性

周子伦

(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0 引言

西方先哲认为爱情乃人之本性,也源于人的本性。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爱(eros)就是渴望两性的结合,柏拉图则把爱当作一种精神方面的“迷狂”,是对于“美”的本体的迷恋,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也强调了灵魂对爱情的影响。从古至今,文学家和艺术家把爱情当作永恒的话题加以赞美。古代中国对两性结合的描述向来含蓄,《礼记·昏义》就有“共牢而食者……合卺有合体之义……体合则尊卑同,同尊卑,则相亲而不相离矣。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崔高维,2000:227)的记述,后来合卺隐喻男女性爱的结合。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对于隐喻也有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吴林伯,2002:438)的论述,说明了所喻的稳定性和能喻的复杂性。国内外学者都对隐喻的动因进行了研究,在认知诗学中,“隐喻是人类思维运作的基本方式,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式,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Lakoff et al.,1989:203),它通过映射手段表达“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诗歌蕴含。科维西斯(Kovecses)的著作《愤怒,骄傲,爱的隐喻的概念结构》(2010)归纳出爱情隐喻的概念体系,深刻剖析了爱情这一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每一个意象和隐喻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荣格, 1987:100)可以说设喻者的设喻过程就是其生理、心理认知以及经验阅历等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设喻者在构建隐喻映射机制时会充分体现施喻者作为认知主体的意志和生活经验。诗歌的爱情隐喻表达总借助诗人丰富的生活方式作为源域,施喻者认知角度会促使其在隐喻设喻中趋向于选择 “多元性” 源域(Janzen,2004: 149-174)。“目标域需要多个源域才能对其各个方面加以理解”(Kovecses ,2010: 91),“施喻者选择不同的喻体映射同一目标域”(束定芳,2000:85-87)。王文斌、林波( 2003: 10)以概念的具体和抽象视角探讨源域的“多元性”。刘正光( 2003: 11-12)也探讨到“一物多喻”的设喻方法。概念域(包括始源域和目标域) 内在的多面性、认知主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感官差异性以及隐喻聚焦的意向性共同决定了隐喻始源域的“多元性”(覃修桂,等,2014:27-29)。

英国诗坛翘楚多恩的人生经历,“少狎诗歌,老娶神学”(The mistress of my youngth,Poetry:the wife of mine age,Divinity)。其情诗真实反映了他对世俗宗教、激进的爱情观,以及对女性的喜爱和仇视的混合感情,他崇尚爱情与宗教糅为一体的灵肉结合,其设喻技巧借助多元隐喻源域抒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讴歌并向往两性肉体的融合和精神融合,吻合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2007:2)。多恩的坎坷情路和英国当时候的世俗宗教和近代科学知识的普及所引起的社会动荡也反映在他的情诗里面,其诗作《跳蚤》《封圣》《别离辞:节哀》等诗作中的设喻技巧无不围绕着合卺的主题,阐释了肉体融合是人性的第一本能,而宗教式的神圣之爱超越生命,是永恒神圣的人神之恋。多恩通过选择多元始源域来映射两性合卺这个唯一的目标域,其情诗创作和隐喻构建机制足以窥视到多恩对源域的理解和认识,反映其神学性质的科学家身份以及认知角度,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之光。

1 圆形天体映射合卺

古埃及人认为“嘴里咬着自己尾巴的蛇”所构成的圆形是象形文字,意思是“永恒”。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声称圆形是一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星体皆由自身的神灵组成,天体和神灵的结合才成为星辰,隐喻为两性的合卺和新生命的繁衍。基督教文化中,上帝把圆顶称作天,所以西方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一直推崇圆的形象,欧洲文艺复兴及以降的诗人热衷于“以圆来思考问题” (胡家峦,2001:79)和作为创作的意象、灵感,用以隐喻并解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肉体与灵魂的关联。按照Lakoff 和Johnson 的隐喻认知思维观点,“所谓隐喻,是用一件事和经验来认知另一件事和经验的映射过程”(Lakoff et al.,2003: 117),设喻者认为圆可以映射物质世界的宇宙和精神世界的灵魂,通过思维的想象力构建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设喻者构建映射关系的过程和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官密切相关。多恩所处的17 世纪是英国历史上冲突和斗争最为激烈的时代,社会各个方面矛盾丛生,大革命、大战争、大毁灭在多恩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烙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如他创作的长诗《世界的解剖》中,用圆形天体太阳和地球的消失毁灭映射英国社会剧烈的社会动荡事实,勾勒出人们彷徨的思想状态。

多恩情诗构建了圆形天体和爱情合卺之间的映射关系,“首要来自诗人的天赋秉性;另一个来自他所处理的材料”(Theodore,1931:105)。他糅合了柏拉图爱情哲学、欧洲经院哲学、欧洲科学界对天体科学的认识观和基督教精神中的女性主义,既反映出躁动的英国社会现实,也反映其因坎坷的命运和际遇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迫使他寻求深奥、独特和多元的源域抒发内心的彷徨和情感冲突。他所处的新天文时代,哥白尼的著作《天体运行论》论证的地球自转说得到英国天文学家托马斯·迪杰斯的证明;伽利略1610年出版了天文学著作《星界的报告》,声称望远镜观察到了的新天体,这在欧洲科学界引发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的惊呼,进而在文坛掀起了新天文学(新哲学),这一历史背景也深深影响了多恩的情诗叙事和构建隐喻映射方式,诗中频繁融入了圆形天体作为源域。另外,多恩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接受的教育体系重视哲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他对科学的兴趣在同时代的诗人当中独领风骚,倾向于使用科学理论和术语作为隐喻的源域,是当时欧洲作家中把科学意象如天体元素融入创作的最频繁的作家之一,也表明多恩在盲目的迷信和科学的理性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徘徊不定的思想波澜。因为在现代科学的发轫之初,科学还不能主导当时的社会生活,人们还不能坦然接受科学观念和新天体的发现,甚至抱有怀疑、警惕乃至不屑的态度,但是圆形的天体是亘古不变的,是最能体现人类爱情恒久的源域。多恩这种对科学一知半解、不知所措的心态显示出其诗作中两性相爱的盲目和对合卺的向往,也反映出多恩在所处的复杂政治环境下难以直抒胸臆,只好寄情诗作,在情诗的创作中肆意驰骋。

柏拉图认为,人原来是男女合体的,出生后一分为二的生命要去追求“另一半”以臻完善,受柏拉图的影响,多恩在《沉思录》中提及宇宙中的星辰以及自然意象如电闪、雷鸣、日月食、地震和天体的燃烧和洪水,这些意象是多恩对新哲学产生而产生的理性和科学的思考,促使他在创作时以两个半球映射男女两性合卺,如《恍惚》(TheEcstasy)把人的肉体隐喻为天球,把灵魂隐喻为神灵,渲染出诗歌中灵与肉的结合神圣气质:

But oh alas, so long, so far,

Our bodies why do we forbear?

They are ours ,though they are not we ;we are

the intelligences ,they are spheres.

(Donne, 1896:53-56)

多恩构建隐喻的映射机制旨在表达自己作为认知主体对目标域的认知和感受,《早安》(TheGoodMorrow)中,诗人以“圆→星球→情人的眼睛→缠绵之爱”以运动天体映射灵与肉的结合,把爱人映射成圆,尽管没有直接描述爱人之美,但是将天体的同心运动与爱情结合,折射出爱之恒久、至善、博大和神圣。在希腊神话中,巴拉利索斯为未婚妻梅丽雪尔塔殉情并被神变成樱草花的神话故事,成为凄美动人的爱情隐喻。在《爱的生长》中,星星也作为源域,灿烂的星星一如樱草花上的小水珠隐喻着爱情的美丽,樱草花通常有四个或六个花瓣,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如《歌》的首行:“走,去抓住一颗流星”映射出其追求爱情圆满的独特思维和创作视角,反映多恩既深受传统天文学的熏陶,同时也对新哲学所抱有的疑惑和惊奇的态度。

太阳之所以被多恩设为源域,是因为其具有物质和精神属性,太阳的光和热是可视性和可感性即物质性,欧洲社会的文化传统赋予了太阳的隐喻意义:力量、温暖和光明等,多恩以太阳为源域映射人世间的真挚爱情,使之与超自然的神灵和宗教思想巧妙相融。他曾经在《应急祈祷》中说过,人们的创造物是自身的思想,永远和太阳在一起,甚至超越太阳。多恩受柏拉图爱情哲学的影响,认为爱情是人对异性肉体的渴求而产生的一种欲念,两性合体方为完整,常常把两个恋人喻为两个半球,这就不难看得出“太阳”为何在多恩诗作中出现了20次之多,如《早安》(TheGoodMorrow)把始源域圆形(hemisphere)投射为完美的两性合卺:

My face in thine eye, thine in mine appears,

And true plain hearts do in the faces rest;

Where can we find two better hemispheres,

Without sharp North, without declining West?

Whatever dies was not mixed equally;

If our two loves be one, or thou and I

Love so alike that none do slacken, none can die.

(Donne,1896:3)

诗中的合卺隐喻 face in eye、thine in mine 、two loves be one、 two better hemispheres 从近及远,把两人心心相印、灵肉结合折射为两个半球的完美组合成圆表现得淋漓尽致。《圣经·创世纪》中,恒定的“光”和变化的“暗”是一对矛盾的范畴,在《影子的一课》一诗中,太阳及阳光被影映射为两性合卺之爱,且两性之欢得益于太阳这一圆融恒远的光源,爱是光与暗的结合,诗中恒定的“光”是灵魂,变化的“暗”是肉体,两者是灵与肉的和谐结合,是两性合卺的爱情观对哲学思想的折射。在《歌》中,诗人把自己隐喻为来去匆匆、无欲望也无知觉的太阳,他向妻子山盟海誓保证,以比太阳更快的速度、更多的马刺快去快回,这一反衬手法是向妻子发誓尽早回来团聚合卺的决心,烘托出两人灼热的情感、动力、欲望之坚堪比太阳的光和热。

古罗马哲学家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把爱情视作情欲的蛊惑,把爱情和肉欲之间画上等号,否定爱情的理性;而多恩深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浸淫,肯定世俗肉欲之爱,继承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传统,年轻的他受到性欲驱动,肆意追求性欲之爱,后来他从天主教皈依英国国教的信仰,所以在其情诗中弥漫着狂野的性欲之爱与叛教的心理表现,特别推崇灵与肉合一的爱情诉求,如在《沉思录》运用源域“苍穹的目月星辰”和“肉身”以及在《爱的炼金术》中的 “肉体”“灵魂”“天国”“日月星辰”等诸多源域映射灵肉合一的爱,也彰显出多恩作为一位文人的身份,烘托恒久、博大和神圣的挚爱,是他对新哲学的认知和怀疑的写照,也是出于对圆形的天体亘古不变特性的认知。

2 动物映射合卺

古希腊神话对两性完美结合的表述更加直白,体现了世俗和宗教对完美人性这一主题的追求。柏拉图《会饮篇》中描绘的两性合卺的双性形象也是圆的:圆的形体、圆的腰和背和圆的头和颈。巧合的是,伏羲与女娲深情凝视、相互缠交的合卺图中,伏羲和女娲手中的“矩”和“规”(圆规)分别代表生产劳动和社会秩序,其后的太阳、月亮、飞鸟、玉兔、桂树、蟾蜍以及星象图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让世人惊叹中西文化惊人的耦合现象。多恩的情诗把爱情和宗教有机融合,设喻过程就是其本人对世俗题材和宗教题材中完美人性追求的体验和认知过程,总是魂牵梦绕那两性合卺的形象,并作为诗歌创作最重要的灵感源泉。《圣思录》把芸芸众生的教徒比喻为基督的配偶,“俗”与“圣”交错,把教众对教会的寻求比作骑士追求爱情,把鸽子隐喻为心中的爱,彰显灵与肉的合卺,这样的设喻动因,缘于多恩和掌玺大臣(the lord keeper)伊杰顿(Egerton)的侄女安摩尔(Ann More)相爱而被投入监狱进而失去工作而导致生活窘迫,转信英国国教后地位身份大为改观的生活经历有关,但是多恩改教后的内心却一直难以得到宁静,其痛苦在宗教诗中表露无余。

东汉时期王逸有“善鸟香草以配忠……灵修美人以媲于君”,东西方文化都会用动物之美、善形象映射到人类的行为。然而与中国文学和文化里的凤凰和鸣隐喻恩爱夫妻不同,多恩的凤凰在《封圣》中是凤凰涅槃:凤凰在火中辞世,又在火中重生,自我繁殖,是生死轮回的圆形循环,是两性合卺的意象,这和莎士比亚的《凤凰与斑鸠》里的诗句:“So they loved, as love in twain had the essence but in one; Two distincts , division none: Number there in love was slain.” (他们彼此相爱,本质乃是一体, 分明是二,又浑然为一,数已为爱所摧)(王佐良,1991:152-153)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和凤凰一起衍生的两性合卺的源域系列有飞蛾、鹰和鸽,而蜡烛用爱情燃烧自身,两性合卺如飞蛾扑火,如蜡炬成灰,隐喻映射出对两性合卺的悲壮;飞蛾、蜡烛与火构建了凤凰涅槃的意象,表达两性合卺如凤凰浴火,鹰象征阳刚之力,鸽则是阴柔之美,隐喻为两性完美合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再生”或“复活”的模式是圆,是一种循环或圆形运动,这些文化传统无疑影响到设喻者的行为模式,因为设喻和映射机制都是基于设喻者与自然界和社会动态甚至与自身互动的过程,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过程模式(王寅,2005:37)。多恩以敢于为爱而蹈火的“飞蛾”、为爱而自燃的“蜡烛”、为爱而浴火重生的“凤凰不死鸟”作为源域映射爱情合卺,使自己和恋人的灵肉结合之后得以封圣并得到人们的膜拜,让精神得到安慰,灵魂获得拯救。因为多恩早年对天主教的信仰经历在他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成为爱的殉教者的种子,在多恩看来,殉教即殉情,是一种人神的合卺,两性合卺的设喻技巧和陌生化手法反映多恩叛教后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

跳蚤与色情的关联滥觞于奥维德用埃勒格体格律写成的各种爱情诗,之后流行于16、17世纪的欧洲文学作品,如克里斯托夫·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第六场的话语“我就像奥维德的跳蚤,能爬进少妇的每一个角落”,多恩创作的《跳蚤》映射两性之间能够像跳蚤一样进入对方的身体。诗中肆意流露出多恩以男人的口吻对女人肉体的占有欲望,跳蚤叮咬“你”和“我”,隐喻性爱的血脉相融,两人血管流淌着各自的血而促使两人的灵与肉之结合,你中有我而成为一体,跳蚤成了夫妻合卺的“婚床”和“婚礼殿堂”。多恩的观点是以其本身作为男性对其心仪的异性所主张的性欲得以实现的过程来体现男权主义的征服欲。跳蚤这一源域别具匠心地映射两性依靠完美的性爱获得了神奇的再生,成为一个不分性别、三位一体的爱的存在,甚至超越生死之爱,同时也反映出男人和女人的原始交合的本能,也是多恩情诗中灵与肉合卺的思想。这种赤裸裸的性爱虽然有悖于基督教义, 却吻合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

隐喻映射的依据是人类的生活经验,闻一多认为《诗经》中的鱼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是求偶的隐语,“以烹鱼或吃鱼喻合欢或结配”(闻一多,1993:240)。巧合的是,基于同样的渔猎活动,多恩的《诱饵》(TheBait)也用捉鱼隐喻为渔色,隐喻男女合卺:

When wilt thou swim in that live bath,

Each fish, which every channel hath,

Will amorously to thee swim,

Gladder to catch thee, than thou him.

(Donne, 1896:47-49)

其中的“妖冶”(amorously)既映射出捉鱼和渔色(catch thee)的同质性,更多的是衬托男女合卺的欢愉。多恩的动物隐喻合卺还体现在《灵的进程》(TheProgressoftheSoul)中,

Already this hot cock in bush and tree

In field and tent o’er flutters his next hen

(Donne, 1896:201-206)

其中的公鸡向母鸡鼓翼啼鸣(flutter)的互动,分明是《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翻版。

多恩情诗中隐晦深奥并带有中世纪玄学色彩的源域表面看来荒谬,缘于他受到的教育、知识的积累、个人经历、哲学思考等因素,也是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使然。他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法语、拉丁语、法律,从天主教到国教的转变,仕途的失意令多恩内心的痛苦、彷徨与郁闷直接发泄在诗中,进而在设喻时倾向于隐晦、曲折的诗风,使用的动物源域貌似和浪漫爱情背道而驰,实际上是一种陌生化的手段,这些“奇喻”(conceit)和“巧智”(wit)的多元化源域形成其诗作的奇喻映射效果。

3 器物是合卺

莱考夫指出隐喻与文化有关:“隐喻映射的普遍性程度不同,有些是普遍的,另一些是常见的,还有一些是基于文化的差异。”(Lakoff,2003:202)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映射的选择性是指 “以一种与目标域的意象图式特征相一致的方式尽量把始源域的知识映射到目标域中”( Kovecses,2010: 131)。隐喻源域的多元性反映了施喻者设喻的主观意向性,多恩往往把那些缺乏感情、抽象的或日常各种实用器物作为隐喻的源域映射合卺这个相同的目标域。《圣经》的箴言篇认为是上帝用圆规创造了秩序井然、完美和谐的宇宙世界,所以圆规象征着坚贞、完美,“在西方古代,圆中加点是炼金术士的黄金象”(韩玉强等,2002:107),欧洲文艺复兴的绘画作品经常出现圆规度量宇宙球体的意象,认为肉体灵魂分别属于可见和不可见之物,肉欲犹如不断变化的地球,恋人们的爱情是恒久不变的天体世界。意大利诗人卡斯蒂利翁(Castiglione)的《朝臣之书》(The Book of the Courtier)说过:“美来自上帝,像一个圆,完美是它的中心。”(胡家峦,2001:79)

多恩的诗歌陌生化手法把《致上床去的情妇》中的床、《封圣》中的蜡烛、坟墓、灵车、小屋、骨灰盒、灵与肉的结扣等一系列原本和美满爱情生活格格不入的器物作为合卺的隐喻源域,旨在表达为爱而死的凄美传说变成诗歌,精美的骨灰盒珍藏着爱情的骨灰,讴歌两性“生同舍,死同穴”的爱情。多恩的设喻动机是通过这些情诗,自己和心仪之人得以封圣,之后享受人们膜拜,以满足自己精神需求,弥补因叛教而引起的心灵缺憾。

多恩的设喻的源域都以所处的社会动荡因素、自身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知识为主,以滴水见太阳的折射方式反映他的爱情观,“既在不同程度上塑造那个历史和他们的社会经历,又被那个历史和经历所塑造”(赛义德,1999 :57)。多恩作为一名神职人员的身份,情诗体现其宗教精神的特征所在。《太阳升起》中他和恋人的床作为性爱的源域和载体,把“床心说”比作“日心说”,“墙”喻指轨道,映射那个神秘与科学并存时代的“地球中心说”。《别离辞:节哀》 “Our two souls therefore,which are one,Though I must go,endure not yet A breach,but an expansion,Like go1d to a thinness beat” (Donne, 1896:51-52)中,多恩把箔片作源域映射为两性合卺,诠释两性合卺时穿越隐喻概念之表层,笔尖直指心灵的内核,两性合卺成为锤炼心灵的过程,灵魂与肉体的合一超越了感官的欢愉,灵魂也得到升华。

在《爱的无限》中“我俩将成为一体,互相拥有全部的他(她)”,在《恍惚》中指出人性的本质是灵与肉的“结扣( knot)”, “何处合成人?唯有奇妙之结扣”;在《垂双泪》中,多恩的源域是泪珠和恋人的肖像的合二为一,进而成为有肖像的俦币并通过双方的泪珠反射出对方的肖像。泪珠里由于有了恋人的肖像因而才具有了宝贵的价值。传统的爱情信物是戒指,其循环无穷性质是绵绵爱情的象征,然而,《一枚受赠墨玉戒》中,戒指却带有双重的象征意义,其黑色和易碎分别映射痴情的男人和女人和水性杨花的女人。多恩这首诗中的戒指披露出他和安摩尔(Ann More)分手后内心对于爱情的不确定性的一种矛盾与冲突态度,也同时反映多恩本人面对当时的各种学说、思想、观念如天主教传统、神学及科学所抱有的彷徨、怀疑的矛盾心理。

4 结论

隐喻源域的选择是设喻者的一种心理映射,是施喻者内心和自身经历对目标域的认知取向过程。多恩的设喻方式体现在源域的多元性,其效果如同当代立体派绘画手法,背后所折射的无不围绕西方宗教文化和爱情哲学中的完美、无限、永恒及神圣等属性,情诗的主题和隐喻叙事手法具有无穷的美学张力,可以窥视到多恩情诗理性与感性合一、灵与肉的合一,而这种合一同时也隐喻着多恩在理想与现实的心灵裂变中企图追求生存的动态平衡,揭示出17世纪英国社会宗教派别林立、社会动荡不安的状况,也反映出多恩那个时代科学与神学的碰撞,代表了一种哲学和一种人生观,也揭示了西方传统诗歌向现代诗歌发展的轨迹。多恩情诗中两性合卺源域的多元性,是因为多恩作为认知主体,其认知意识认为只有以多元源域进行映射,才能使得两性合卺这一难以名状的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化,把合卺之欢之愁这一爱的特性生活化,而自然界的圆形(天体、太阳、星星)、动物(凤凰磐涅、跳蚤、鹰、鸽子、公鸡、母鸡、狮子、鱼)、器物(圆规、床、戒指、肖像、金片、蜡烛、结扣)乃至和死亡有关的坟墓、灵车、小屋和骨灰盒等概念为源域并加以陌生化,反映了男性对灵与肉结合的盲目追求,渲染两性恋情和心灵的契合,近乎赤裸地表现对肉体之美和灵魂之恋礼赞,情诗通过灵与肉的结合这一主题,反映了多恩的认知心理和生活经历,说明他深受经院哲学、科学精神浸淫以及对科学和宗教信仰的迷茫,其内心是复杂和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源域的多样性则是其内心的复杂性的反映,而陌生化的源域则反映其内心的矛盾和彷徨,是多恩对社会变化的心理认知和感应的写照。

Donne, John.1896.PoemsofJohnDonne.volI[M]. E. K. Chambers, ed.London: Lawrence & Bullen.

Janzen,T. 2004. Space Rotation,Perspective Shift,and Verb Morphology in ASL [J].CognitiveLinguistics(2):149-174.

Kovecses,Z.2010.Metaphor:APracticalIntroduc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G.& M.Johnson.2003.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and Turner. 1989.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G]∥ A. Ortony.MetaphorandThought[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odore Spencer. 1931.AGarlandforJohnDoone[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赛义德. 1999.赛义德自选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崔高维,校点. 2000.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韩玉强 ,王莉莉. 2002 .论邓恩玄学诗用喻的艺术特色[J].山东外语教学(5):107-109.

胡家峦. 2001.历史的星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与西方传统宇宙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卡尔·荣格. 1987.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G]∥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正光.2003.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外语学刊 (3) : 8-13.

覃修桂,黄兴运.2014.概念隐喻中始源域“多元性”的体验哲学观——以汉语诗词中“愁”的概念隐喻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5):27-29.

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文斌,林波.2003.论隐喻中的始源之源[J].外语研究 (4) : 9-12.

王寅.2005.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37-43.

王佐良. 1991.莎士比亚绪论[M]. 重庆:重庆出版社.

闻一多.1993.闻一多全集[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吴林伯.2002.《文心雕龙》义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朱熹. 2007.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多恩源域两性
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研究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风暴天使
多恩的疑虑与彷徨——组诗《神学冥想》简析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乌拉多恩:一辈子做音乐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