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的归宿

2017-08-28 20:46朱敏
新经济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朱敏候鸟彼得

文/朱敏

候鸟的归宿

文/朱敏

从漠北到天涯,纵横江湖间,也只是坐一班飞机的轻松事。他们的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绮丽风景;他们的生态,影响着社会经济和财富流向

在德国汉萨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上,美国工程师彼得正舒展着四肢,躺在第十六排右侧靠窗的座位上。晨光乍起的周五,彼得不到5点就起床,驾驶着自己的汽车飞驶过摩拉维雅和东奥地利的魏恩区,赶乘上午9∶05的航班飞往柏林,参加那里一个重要约会,晚上又将回到在波恩附近芭芭拉的家中。周六则赶往西班牙,第二天将去牙买加的尼格瑞尔海滩度假,周二之前必须回到美国……

对彼得来说,乘飞机仿如其他人乘地铁一般惯常。作为典型的“候鸟”,不愿长期猫在某个固定的码头,且深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紧张投入工作之后放松休闲一段,彻底享受生活。

有统计表明,在美国,人们把三分之一的收入和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于休闲度假;在中国,城市的新兴阶层每年花费在旅游上的开支,占到家庭总开支的近六分之一。“候鸟”队伍的日益壮大,激活了“候鸟”风尚,催熟了“候鸟经济”。

在西方科学家看来,候鸟式的生活方式是适合人类的。随着社会日益进步,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变为可能。至于有人把这种生活方式与黄金海岸、豪华别墅和高级游艇联系在一起,仿佛跟工薪阶层没有任何瓜葛,显然有所偏颇。

现代社会给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大的迁徙和往来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关系、职业定位、家庭等因素使得人们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活得太累。所以在现代社会里,像候鸟们一般追求自由快乐无可非议,很难说直接会损失什么。不过,在头晕目眩时,却有可能把原来抓住的机会放跑。

候鸟化的生存状态,也使之在生活方式之外的心理状况上也发生了变化。有学者指出,无论是城市候鸟、职业候鸟抑或是行业候鸟,在跌跌撞撞、飘飘忽忽地向着理想前进时,往往会缺乏归属感,不停地飘荡却可能找不到一个可以施展的舞台和归属的家园。同时由于有着较强的随意性,对市场和自身特点做不到充分的分析和判断,虽有上进心,却在上进的过程中由于找不准路而茫然。

候鸟化生存给人际交往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代都市人好比一个“游牧部落”,居无定所,候鸟往往从A城市迁徙到B城市,从C住所搬往D住所。不难想象,这样的社会关系往往不稳定,由于居住了一两年,迁至另一地方,将原来所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弃如敝履,到新环境后又重新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如此近乎循环的人际更新,产生的是肤浅的社会关系,从而社会生活也很难有深度,社会观念、社会意识与社区规范更是无从形成。

美国有位颇负盛名的建筑师提出过“新形态都市”的构想。这种都市以日光为能源,社会生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源均可自给自足,人们彼此间相互认识,互相照应。倘若真可实现,在这种理想的生态之中自在悠游,谁还会有迁徙的必要呢?

猜你喜欢
朱敏候鸟彼得
泣血拯救秘密囚徒:千回百转慈母胸怀
彼得与狼
幼儿园游戏课程审议的实践与思考
化工安全问题评价思路阐述
彼得潘
彼得潘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长不大的彼得·潘
“洋候鸟”回闽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