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研究

2017-08-28 20:46
新经济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内部化协同效应

新经济研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同时强调,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工业化进程较晚,自主创新是基于以下几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提出的:一是中国经济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仅仅依靠劳动力、资本投入难以为继。二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需要技术进步来支撑,实现经济转型。三是“市场换技术”并没有换来真正的核心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很高,低成本劳动力所获取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弱化,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多次提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逐年提升,专利申请数量领跑全球。据统计,201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015.6亿元,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2.05%,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另外,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申请量超过200万件,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从上述数据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专利大国,但并非专利强国,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专利技术的应用商品化率不足20%。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研转化率低,对GDP贡献度低,研发效益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尚处于断层阶段,科技研发、转化、应用以及推广等环节的协调性和衔接性较差。所以,在国家倡导自主创新大战略的背景下,协同创新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只有通过加强协同,提升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相关理论研究

1、自主创新

傅家骥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陈劲认为自主创新能够促使国家、产业或企业掌握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它们很难被模仿,从而提高本系统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具有市场领先性、技术突破的内在性和知识资本集成性的特点,能够增强本系统技术发展的市场应变力和自组织力,彻底摆脱对技术的依赖。姚晓霞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来研究、开发新技术,并实现新技术的工程化和商业化生产,令企业满足或创造客户需求,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2、协同创新

Badaracco认为协同创新不仅是降低创新风险和缩减创新成本的重要战略,更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Hagedoorn和Schakenraad、Hagedoorn、Freeman指出,协同创新逐步被认为是不同企业、不同知识和技能的融合。Fukuyama、Beckett-Camarata等和De Boer等学者认为,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是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解决资源有限性的必然策略。Fritsch、Michael和Lucas给协同创新的定义是:“在创新过程中某一阶段存在着其他创新行为主体的参与,就可认为是协同创新”。Kogut指出,协同创新组织形式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节约费用,这是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和结果。陈劲等学者从整合与互动两个维度构建了协同创新的框架,其中,整合维度包含知识、资源、行动、绩效,互动维度包含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资源分配、行动的最优同步以及创新系统的匹配度。

3、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主体得不到的收益。溢出效应分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等。

罗爹爹说着向花丛中静躺着的遗体鞠了一躬,然后说:“巴嫂子,你放心走。阿东蛮懂事,晓得撑起家。阿里和老巴,你也莫操心,我们一屋的人都会相帮他们。你好生上路,到了那边过好点,再莫当老百姓。起码也混个科长处长当。过几年我们都会过来,还图你照应。”

⑴技术溢出效应(Technology spillover effect),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Arrow通过实证分析提出新投资存在溢出效应,他通过外部性理论解释了技术溢出效应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Spence指出,存在技术溢出的情况下激励企业创新的途径包括企业之间合作研发、政府提供研发补贴等。D ' Aspremont和Jacquemin构建的双寡头博弈模型(即AJ模型),他们发现当技术溢出率足够大时,合作研发可以激励企业创新。潘少奇等认为,转移企业与承接地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技术合作、社会交流构成了技术溢出的通道和网络,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产生技术溢出的基础,高层次的技术合作和社会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技术溢出效率。

⑵知识溢出效应(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是知识的接受者或需求者消化吸收创新知识促进经济增长而产生的关联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同样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知识溢出效应带来了整个社会新知识的扩散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企业的视角看,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进了企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发展,同时拉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罗默提出技术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特征是发生知识溢出的根本原因,将知识作为独立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知识溢出的内生增长模型。Arrow认为,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副产品”(即干中学),知识溢出导致整个经济生产率的提高(即溢出效应)。Cohen等指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外部知识源,以此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许潇迪等认为,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知识溢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地区或行业之间由于知识存量差异而导致的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知识和技术转移的过程。曹勇等人提出,创新的开放幅度、开放强度均对知识溢出效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在创新活动中,企业向外部开放的程度越高,知识溢出效应越大。

⑶经济溢出效应(Economy spillover effect)可以理解为,当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时,无法获取全部的经济效益,却给其他经济主体或社会带来福利水平的改善,就认为该经济主体具有经济溢出效应,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经济溢出效应是新经济增长理论认识到的重要经济现象,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对经济溢出效应进行研究。Yasanur Kayikci通过研究货运物流中心在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从侧面反映了物流产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潘文卿提出,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增长不仅依靠其内在因素,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关联带动,例如周边区域或同类地区的市场创造与市场竞争、设施共享,技术扩散与技术共享等。李晖通过对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经济圈之间的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三大都市经济圈之间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在产业合作、区域合作方面构建合理的机制,从而促进三大都市经济圈协调发展。

三、相关性分析

溢出效应一方面促进了其他企业技术知识能力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限制了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热情,削弱了本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可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各方面阻力非常大,尤其是在现阶段,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而且在创新资金和科技人员的投入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创新条件环境。因此在当前特定条件下,为实现自主创新目标而进行协同创新,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从溢出效应的几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

1.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技术溢出效应内部化,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始动机。

由于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大量创新资源支持,而且还面临创新失败的风险,同时因为在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果得不到保护,容易被同行企业模仿,产生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尽管从社会角度来看具有正的外部性,促进了其他企业技术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技术溢出效应过大,那么必然严重挫伤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此时,需要政府采取政策激励措施,向进行创新的企业提供补贴、税收优惠等,并鼓励企业进行协同创新,这是因为,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需要政府资金支持,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协同创新,可使企业自主创新在协同成员范围内实现技术溢出效应内部化。根据边际理论,协同创新将技术溢出效应内部化的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协同创新将溢出成果内部化机理

图中MC表示创新的边际成本,MR1表示从单个企业角度来看创新的边际收益,MR2表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创新的边际收益。根据经济学原理,当存在正外部性时,个体供给要小于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技术成果的溢出对社会来说是一种正外部性,将正外部性转化为内部化后,则个体供给就能达到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基于此,企业在协同创新之前,只考虑创新带给它的收益,将根据MC=MR1的原则,决定它再创新的最优投入水平y1,这一水平比社会最优水平y2小;而在协同创新之后,参与协同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决定再创新的投入水平,它比企业单独创新时的创新投入水平高,这一水平将是社会最优水平。因此,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内部化,协同创新增加了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但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我国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比较低,这是由于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不掌握主动权,处于被控制的地位,跨国公司不断强化现有分工模式,因此,简单模仿和技术溢出不足以支撑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因此,在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更要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尤其是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争取掌握国际分工主动权,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业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知识溢出效应内部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积累。

自主创新是一个知识生产转化累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又可能存在规模报酬递减。根据李婧研究成果,R&D投入与知识溢出效应呈显著正相关,即R&D投入的增加能够促进知识溢出效应增强;R&D人员流动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为正,说明劳动力特别是知识型劳动力流动会带来知识的流动,进而正作用于知识溢出效应。自主创新的知识累积性特征,决定了当创新投入未达到某一阈值前,自主创新过程是规模报酬递减的;当创新投入超过阈值之后,自主创新过程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此时就实现了自主创新的内部规模效益,提高了自主创新效率。而协同创新,则是实现自主创新规模报酬递增的有效途径。用以下图2和图3说明这个过程。

图2: 自主创新成功率与投入的关系 图3:自主创新的生产函数形式

图中:R表示自主创新成功率,Q表示产值,y表示企业的创新投入(包括资本和劳动),y*表示企业创新投入的临界水平。那么自主创新成功率与创新投入以及自主创新的生产函数形式可表示为一个分段函数,如图2和图3所示。如果企业单独采取创新行动,不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则其所能达到的最大创新投入规模为y1,创新成功率R十分有限地提升,而产值Q却随着自主创新投入的增加而下降,这也是企业没有动力进行自主创新的原因。如果进行协同创新,那么两家或者多家企业的总体创新投入yt就会超过y*,知识溢出效应增强,创新会出现质的飞跃,自主创新成功率提高,产值Q出现大规模提升,实现自主创新规模报酬递增。

由于自主创新的复杂程度较高,创新主体涉及的范围也较广。不同层次的创新主体,包括各种类型的企业及其职能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用户及个人等,掌握自主创新所涉及的知识资源,在自主创新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知识的粘滞效应和知识产权的限制,难以传播并发挥其有效价值。而协同创新能够在成员单位之间建立一个促使知识流动有效传播的平台,增强信任关系,缩短各种距离,促使科研人员之间相互激发灵感,提高发送方的转移能力与接收方的吸收能力,进而克服知识粘滞和知识产权对知识扩散、外溢的限制,实现知识溢出效应内部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经济溢出效应内部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经济收益。

自主创新作为一种首创性创新,它无处借鉴技术成果,也不能遵循现成的研究思路,并且其研究成果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知识积累才能实现,所以从事自主创新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创新成功率较低,也需要相当长的周期将其创新成果运用于商业领域。如此大的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往往导致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进行创新活动。另外,即使企业自主创新取得成功,由于创新的经济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企业经济收益要低于预期。

因此,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尤其在当前的条件下,创新过程呈现出由原来的线性过程变为网络化过程的特征,企业协同创新具有更明显的优势适应这些变化。从经济溢出效应的角度看,首先,不论是企业间协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横向企业之间),还是产学研协同,这种产业聚集不仅带来人力资本、技术、知识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形成的溢出效应和品牌效应,还能分担主导企业的创新成本,降低其自主创新的风险,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其次,协同创新成员单位在创新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进而产生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联动效应,这种联动使溢出效应会更加明显,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并形成一个不断增强的反馈机制。最后,协同创新使得成员单位的创新资源实现帕累托最优,即在没有使任何成员单位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家成员单位变得更好,使创新的经济溢出效应内部化,进一步促进协同创新的经济利益共享。

四、结论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协同创新能够实现跨领域、跨组织的价值创造。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因在于创新需求导向以及创新技术的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依靠协同创新实现以降低独立创新的高成本投入和高风险,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协同创新会在各创新主体间寻求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创新主体的创新优势,从而实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以及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投入。第二,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快速反应及应对机制,保证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各创新主体间在组织、管理以及文化等方面实现有效协同。

不难预见,在协同创新的引领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呈现有序、快速的发展态势,开拓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作者为管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任职于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猜你喜欢
内部化协同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懒马效应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实现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阻力及对策分析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研究
协同进化
新疆五彩湾露天煤炭开采环境成本内部化驱动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