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的走红并非偶然

2017-09-02 17:55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范雨素赞誉小人物

近日,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突然刷爆朋友圈,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农民工,44岁,初中毕业,目前在北京做家政女工。她用平實的文字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我是范雨素》,就是实实在在地书写范雨素的人生。从一个爱读小说的农村少女到大都市的育儿嫂,不管是乡间的光阴、高档公寓里的时日、皮村的日常片段,她一点点把自己的生活展现开来,让人看得细致,看得投入,却一点儿都没有大起大伏、大悲大喜,没有诱导,没有煽情,甚至在描述亲人和自己曾经的艰难日子时,也只是波澜不惊地予以展示。在她的故事里,一切都是该来的来,该去的去。没有拷问、没有挣扎,甚至没有抱怨和无奈。有网友评论称:“没有激烈言词,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对于范雨素的走红,各种分析都有:有用“惊艳”来形容的,有用“坚持”“对抗”来赞誉的,更有个别讥讽的声音称弱势群体就容易“卖乖”。

面对生活,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范雨素都不放弃,不绝望,更不怨天尤人,只是在做力所能及的努力,还带着一些平凡的梦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没有态度或者是逆来顺受。她故事中的许多画面,人们可能并不陌生,甚至遇到过更激烈、更极端的表达,但抱怨、愤怒、发泄其实都于事无补。她没有刻意矫饰的习惯,没有惊世骇俗的初衷,没有对名利或者赞誉的贪欲,而是在自己租来的小小陋室里踏踏实实生活、写作、供孩子上学,有时间就去旧货市场淘点二手书,比“高高在上的作家”,比愤世嫉俗的文青,比不择手段的“网红”,对这个社会,要有意义得多。

从范雨素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点:精神自由不独是劳心之人、饱食之士追求的活法,劳力之辈、生活艰辛的普通人也在追求这样的状态。现实往往充斥着各种苟且,但也有诗和远方。她为养活两个女儿和自己,靠做保姆为生,但这样的“小人物”却非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这种复杂而强烈的身份交叉感,让我们看到了范雨素渴望诗和远方的精神素养,除了体面地工作和生活,还可以有点时间发呆思考。

过去十多年,中国城镇化速度迅猛发展,通过考学、就业、创业、打工进城的人们,也或多或少有过范雨素类似的遭遇——农村回不去,融入城市的成本极其高昂。而许多进不了城的人,也被城镇化裹挟着成为范雨素一样的“城市漂流者”。因此,网络上人们追捧范雨素,不仅是有感于范雨素笔下真实的“打工文学”,这或许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种群体观感。

孔子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写作在表达个人感性的同时,更能在反思中认识自我,明辨是非,自我修炼、追求完善。人的存在是有限的,是没有回头路的,但也正是这样的有限性,单向性,标注了人独特的存在,更凸显了反思的重要性。不断激发写作热情,不断巩固写作习惯,不断创造自我文学空间,在创造历史更深印记的同时,更为人生的厚度、长度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范雨素赞誉小人物
被赞誉有什么坏处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范雨素:苦难写就的一本书
范雨素:苦难写就的一本书
范雨素:苦难写就的一本书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奇闻趣事
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重点项目实施普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