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心理态度的校友情结的形成过程及培育

2017-09-04 02:42王叶刘传军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形成过程培育

王叶+刘传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校友情结形成的心理过程,提出了校友情结的培育方法及措施。认为,在校友情结的培育中,应重视校友身份认同的心理过程,重视校友情结培育的主体性,重视校友情结的多维度心理结构,为校友管理向校友服务转型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 校友情结;校友文化;形成过程;培育

校友,通常是指曾经在同一个学校或研究院、所共同学习、工作过的人,即主要指称已经毕业的学生。[1]这种概念界定以学生毕业的时间为节点,之前都称为在校生,而之后则称之为校友。校友概念的使用,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场所而言的,即“我是xx学校的校友”,通常是指在毕业之后;二是相对于人物而言的,即“我与xx是校友”,不仅仅局限于毕业后,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校学生也可称为校友。从身份认同的视角而言,“校友”这一身份不可能因“毕业”瞬间建立,而应当是学生在学期间逐步建立起的一种身份认同。因此,本研究认为,校友是一种因学习生活交互而进行的身份认同。

校友文化指的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沟通交流、服务回馈等精神现象。[2]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友文化的理论研究逐步被重视。在校友文化研究中存在着功利主义和狭隘主义这两种主要的倾向性问题。[3]功利主义是指将校友文化庸俗化为资源支撑性文化,强调校友在母校发展中的经济资源、人脉资源等支撑性作用;狭隘主义是指将校友文化狭隘化为校园文化,强调校友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校园文化的延伸性、社会接触性特征。校友情结是认识校友文化的微观窗口,是外在的校友文化活动见之于校友内在的情感结构,因此,研究校友文化需着力于研究校友情结。

情结,指个体对一个人、一件事情或是一个地方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感受,是其个人心理的一个部分。[4]校友对母校、老师、同学所具有的校友身份认同情结叫做校友情结。校友情结在心理学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其对象主要是求学场所及其学人。校友情结的形成具有时间过程性,表现为三个时期:准校友入学前的校友情结萌芽期,校友在校期间的校友情结孕育期,校友毕业后校友情结的形成期。在这三个时期,校友对母校的认知、情绪情感与行为倾向的改变使校友情结不断的发展变化。转变校友身份和校友情结的认知,将校友身份和校友情结看作一种心理态度和心理认同过程,对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校友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转变当前急功近利的校友管理风格,可以对校友工作系统化统筹,将工作触角延伸到校友内心深处。

一、校友情结形成的心理过程

校友情结在本质上是校友对母校的一种心理态度,它包含了认知、情绪情感与行为倾向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成分并非一直不变,而是随着校友与母校的交互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

1、基于吸引的准校友入学前的校友情结萌芽

准校友入学前是校友情结培育的特殊时期。学生高考刚结束或高考还没结束,他们处于一种向往大学却对大学知之甚少的状态。他们渴望了解大学学校,从中找到目标,给予自己高考的信心或录取的肯定。在这时学校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宣传,以自己的历史、优势吸引准校友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想要的信息,让他们对大学产生既向往又情切的感情。这一时期校友情结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关键期:招生宣传期与新生录取期。在这两个关键期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校的历史、背景、师资、地理位置,对目标大学形成初步认知。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情感的发展也与认知紧密相连。[5]这种阶段老师、校友的作用十分大。在招生宣传期和新生录取期,学生与老师会有很多接触。如果在接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十分愉快,甚至十分喜歡这个老师,学生的感情会产生泛化的作用,进而对学校产生好感。学校毕业的优秀校友事迹宣传会使学生有替代的冲动,加强对目标大学的肯定。情绪对行为近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积极情绪会产生积极的行为。分析校友的第一志愿率是了解准校友入学前校友情结形成及深度的途径。

2、基于交互的在校生的校友情结孕育

经过入学前的吸引,校友情结萌芽。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典礼结束这段时间都是校友情结的孕育期。新生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为之奋斗十二年的大学,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每年的九月,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新生的身影。他们感受着学校的历史、成就、氛围、老师、同学,结合前期的经验对学校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孕育期,在校生对学校、老师、同学的认知和情感是不断变化的。与同学、老师的相处,只知其名不知其人,对他们的认知是表面的,学习生活相处中的不断互动、沟通交流,不断的加深认识,改变认知,生成感情。感情是相互作用的,学生会依据学校、老师、同学对其的感情,产生相应的感情。榜样的作用十分强大,在校生对优秀校友的崇拜让他们产生模仿学习的行为。模仿他们成功道路上的努力以及对学校的认知、感情、行为。在校生活期间,让校友留下难忘的记忆。大学几年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或学习、生活、情感上,总会留下擦不去的印记。学习生活相互的交流融合,已自然而然产生了母校情、师生情、校友情。

3、基于分离感的毕业校友的校友情结形成

师生情、校友情最为纯真质朴。大学时代,校友们正风华正茂,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学子不问年龄,不究地位,不分地域,朝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享受着思维的共鸣与情感的融合。课程结束,与老师道一声别,认识到大学的课程已经全部结束。这时在校生会感到与老师的分离,分离感使人回忆与老师的相处经验,对老师的认知和感情进一步加强。毕业典礼是成长也是分离。毕业典礼结束,学生变成了社会人,在校生变成校友。同学的离开,说一句再见。跨出校园,意味着大学时光结束。与老师、同学、学校的离别形成强烈的分离感,这种分离感会带来形象的美化效应,美化老师,美化校友,美化母校。分离感与美化效应的同时作用使孕育多年的校友情结形成。

二、校友情结的培育endprint

长期的校友工作,均以校友为服务对象展开,殊不知这种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校友的主体性,不能有效培育校友情结。另一方面,校友工作曾一味针对毕业后学生展开,没有注意到校友身份认同与情结形成的时间性特征。本研究对校友情结的微观认知,确认了校友的主体身份,并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了校友内心深处,由此建构出以情结构成和时间维度相结合的主体化多维服务模型,如表1所示。

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友文化,对扩大学校影响、促进学校发展、传承学校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团结校友力量及支持校友的不断进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校友情结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情结萌芽期、情结孕育期、情结形成期。校友情结的萌芽是基于学校对准校友的吸引力,孕育基于交互,形成基于分离感。学校可以根据校友情结的形成特点采取具体的方法来培育学生的校友情结,构建独特的校友文化。

1、萌芽期

入学前的吸引是校友情结的萌芽期,抓住准校友对大学热切渴望的心理特征,吸引其对本校进行了解,形成初步的认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易产生感情,而行为是认知和感情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需要学生对学校、老师形成很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建立以后,会对其后信息的解释产生定向的作用。可以通过老师的积极态度,校友的校园文化传播,详细真实的学校介绍给准校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在这一时期给准校友留下很好的印象,利于学生第一志愿填报以及后期校友情结发展。在招生宣传期,学校拍摄招生宣传片,介绍学校的基本信息,如学校的地理位置、规模大小、发展历史、师资情况,让学生对目标大学产生初步的认识,满足部分学生对学校地理位置的选择。招生老师在招生现场耐心地解答学生的疑问,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更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对老师有初步的认知和感情的初步建立。新生录取期是校友情结萌芽的另一关键期。学校这时候需要让学生对学校、老师、同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在录取工作中给目标生源一定的关怀,如目标生源打电话查录取结果,学校老师应该耐心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他们安慰。还存在高校差异化竞争优质生源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中等水平的高校。这些学校需要针对优秀生源采取策略,如学校老师主动打电话给特优生,肯定他们的成绩并承诺给予奖励。了解目标生源的家庭情况,鼓励家庭困难但成绩优异的学生积极填报第一志愿,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帮扶政策。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做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发展良好的师生情。

2、孕育期

在校期间的培育称为情结孕育期,是校友情结培育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校友的认知、情绪情感、行为在不断地改变。归属感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情感,所以这个时期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归属感会使校友产生利于本校的行为,在行为施行中加深感情,深化认知。隆重的开学典礼让准校友明白:这就是我将要生活学习四年的地方。带学生参观校史馆,准校友会对学校的历史、过往成就进行深入的认知,进而产生自豪感、认同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观、规章制度传递给学生,这将有效的约束准校友的不良行为。强意识,提水平,优质服务培育人。[7]学习生活中,老师与同学之间平等的交流。学校应该通过各种讲座、活动、比赛营造出浓烈的学习氛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情壮志下,浓烈的学习氛围使人醉心学习。学校应该将对学生的资助看成是一种投资,既解决学生的贫困问题,也是对他们创新想法的肯定与支持。实际行动比任何感恩教育都有用,如哈佛大学全程分享式的校友文化。提倡“校园由大家来建设”的理念,学校的一事一物都可以交给学生来建设。如土建学院的所有学生就可以对校园道路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自信心,积累实践经验,还会对学校产生归属感。

3、形成期

强烈的分离感带来美化效应,在校友的认知里,母校的一人一树一物都是美好的。有特色的毕业典礼让人终生难忘,让校友感受到学校的重视,加深对学校的分离感。校友情结形成后,学校还需要与校友保持联系,使校友情结得到发展。校友文化的发展,在于学校和校友对良性互动、促进各方事业发展有共同期待,在于学校和校友对双方关系的重视及为此做出具体的努力,在于学校和校友的互动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8]建立网络沟通平台,形成校友间、母校与校友间稳定的工作平台。加强校友与老师、在校生、校友的联系,让校友知道学校的发展情况。建设校友文化景观,增强校友在学校中的存在感。校友文化景观是校友文化中的一部分,浓厚的校友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在校生。设永久联系人制度,是掌握校友信息和联系校友很好的办法。“永久”可以永久地牵动校友的心,让校友认识到学校永远在,强烈的伴随感可以促使校友情结地持续发展。定期组织校友活动以及校友经验交流会让校友重新回到校园,调动校友爱校能动性,回忆会使过去的经验重新出现,校友情结得到升华。

三、结语

校友情结的培育,有利于高等学校学生和校友工作的发展转型,有利于育人质量提升。在高等学校的校友管理过程中,应重视校友身份认同的心理过程,重视校友情结培育的主体性,重视校友情结的多维度心理结构,为校友管理向校友服务转型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邱红玉.高校校园文化视域下校友文化建设探析[J].艺术教育空间: 社会科学版,2013(6)125-127.

[2] 陈毕晟.论文化视野下高校校友工作推进策略[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6)75-78.

[3] 范全欢,李红梅,李盼盼.浅谈校友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校友意识的培养[J]. 教学现代化,2016(4).

[4] SingerT,KimblesSL.TheCulturComplex:ContemporaryJungianPerspectivesonPsycheandSociety.Psychology.Printed in GreatBritain:PsychologyPress.2004.185.

[5] 詹慧芳.课堂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的互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4)14-16.

[6] 刘莹,张桂旭.论校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高[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77-79.

[7] 贾华格.大学生母校情结培养的学生工作视角[A].高等教育,2012(6)187-188.

[8] 何秀贤.高职院校校友文化的作用与建设[J].职业时空,2010.06(11)24-25.

【作者简介】

王 叶,女,四川眉山人,西南科技大学法學院,应用心理学系2014级本科生.

刘传军,男,四川眉山人,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应用心理学系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形成过程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形成过程探析
我国珊瑚礁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探究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论职业中学立体几何中的过程性教学
浅谈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