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7-09-11 10:02叶金灵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4期
关键词:手术室部位优质

叶金灵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不同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叶金灵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比较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40例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将上述患者划分为两组,采用的护理模式为分组依据,其中对照组(n=320)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n=320)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5.6%,明显低于观察组98.4%,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1.5±8.2)分,高于对照组(82.7±6.9)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手术室护理;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手术室是医院为危重患者提供抢救与进行手术的主要场所,不仅对器械设备齐全、无菌空气等手术室环境有较高要求,而且也要求高水平的护理质量。手术室患者因疾病类型多样,病情变化发展快,近年来医疗纠纷事件频发,为此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要求较高,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手术效果。因患者遭受疾病折磨,担忧手术疼痛及预后,再加之承受较重的医疗负担,故而多存在焦虑等不良情绪,突出表现于术前,不利于手术顺利开展。优质护理模式为临床新型护理模式,注重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注重细节服务,保持贴心,将患者术前焦虑情绪缓解,以改善护理质量,进而强化手术效果[1]。为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现将手术患者640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40例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将上述患者划分为两组,采用的护理模式为分组依据,其中对照组(n=320)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n=320)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照组中178例为男患,142例为女患;年龄为3~79岁,平均(43.5±6.8)岁;手术类型:52例四肢手术,34例为子宫部位,56例为肝胆部位,43例为胃肠部位,30例为心肺部位,34例为卵巢部位,71例为脑部手术。观察组中183例为男患,137例为女患;年龄为4~77岁,平均(42.8±6.3)岁;手术类型:50例四肢手术,36例为子宫部位,54例为肝胆部位,45例为胃肠部位,31例为心肺部位,37例为卵巢部位,67例为脑部手术。两组在年龄、性别及手术类型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患者入院后办理入院手续,而后指导开展各项术前检查,术日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术中密切监测病情;术后告知注意事项,处理并发症,疾病恢复后办理出院手续。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2.1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术前访视重点在于与患者多开展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病情与情绪状态,并对不良情绪予以排解。①手术室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与手术有关的知识,包括流程、术前准备工作、手术室环境等,引导患者正确认知手术,纠正错误观念;鼓励患者及家属提问,护士耐心解答疑虑,消除患者心中困惑,避免过于担忧。②护士需对患者病史予以详细了解,包括药物过敏史等内容,指导开展各项常规检查,对器官功能比如肾脏、心脏及肺部等予以了解,术前充分评估,积极参与手术讨论,并将合理规范的手术室护理计划制定出来。③与患者谈心,对患者不良情绪予以掌握,帮助分析原因,予以针对性调节,可列举手术成功案例或邀请恢复优良病友现身说法,使患者树立抗病信心。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护理,多陪伴患者并给予心理支撑,避免不良情绪影响手术效果。

1.2.2 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重点在于帮助患者快速适应角色,术中需强化护理,减少手术损伤并预防并发症。①将患者从病房推入手术室时应保持平稳,避免碰撞或颠簸,预先调节手术室温湿度,使其进入后感觉舒适。②术前访问后护患间已较为熟悉,此时可再次开展术前沟通,给予同情与鼓励,将患者恐惧感减轻,增强信任感。③为患者提供毛毯或枕头等,增强舒适感,若患者存在关节性疾病可给予棉垫,防止长时间与手术床接触损伤关节。④静脉注射药物时需一针到位,防止患者不适,注意遮挡患者私处,保护其隐私;协助患者取最舒适的手术体位。⑤术中可强化按摩非手术部位,防止水肿,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⑥术中注重保暖,可行输液体加热,防止低温症状;对患者各项体征予以密切观察,防止器械碰撞刺激患者感官,及时处理危急或突发状况。

1.2.3 术后护理:①术毕温生理盐水擦拭干净患者皮肤血迹,盖好床单,将其送回病房,搬运途中需减少震动感。术后多次回访,密切监测病情,并交流于责任护士及患者家属,若患者苏醒护士可与其简单沟通。②叮嘱术后尽量保持卧床休息状态,注重营养补充;排气或病情好转后可离床活动,练习恢复创伤动作。③为患者构建档案便于术后随访,鼓励患者及家属提建议,并向护理质量监督管理小组反馈,指导后期护理质量的提升。

1.3 观察指标[2-3]:①护理满意度评分:出院前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包括手术结果、态度、操作、环境及宣教,100分为满分,超过9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60~80分为比较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②护理质量:护理后评价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总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主要应用SPSS21.0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用标准差、均数(±),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2.2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对照组护理质量为(82.7±6.9)分,观察组为(91.5±8.2)分,观察组明显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t=7.637)。

3 讨 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科也相应发展,护理模式得以持续更新,临床逐渐引入人性化护理、循证护理、优质护理及舒适护理等,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并促进康复。在现代护理模式中优质护理模式为重要内容,创造性革新传统护理模式,临床于2010年引入[4],其服务理念为将患者作为中心,使得患者独特需求得以最大限度满足,不仅可促进疾病康复,还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手术室为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而手术成功性、患者心理状态及疾病转归都直接受到围术期护理服务影响[5]。为此,一定要强化手术室护理,术前充分宣教,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以针对性排解,便于手术顺利开展;术中帮助患者快速适应角色,给予充分鼓励与尊重,尽量增强患者舒适感,同时及时处理突发或危急情况,预防并发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与生命体征,加强随访,鼓励患者及家属多提建议,便于改进不足之处,指导后期提升护理质量。本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5.6%,明显低于观察组98.4%,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1.5±8.2)分,高于对照组(82.7±6.9)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与文献报道相近[6]。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进而强化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1] 倪丽虹.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24-25.

[2] 邵建华.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0):1341-1343.

[3] 杨一梅,宋伏虎.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对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减少并发症的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6):127-130.

[4] 梁宏云.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4):1574-1575.

[5] 刘远英,唐力娇,李彩莲,等.细致化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9):2706-2707.

[6] 睢淑清.两种护理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4):5081-5081.

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4-0202-02

猜你喜欢
手术室部位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