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7-09-13 10:42张忠锋王洪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5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微课实验

张忠锋+王洪俊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教学方式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声形兼备,可以将知识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增强教学效果。为此,对利用微课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预习、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及辅助实验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初中物理;微课;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3-0126-02

1 前言

微课就是“微型课堂”,利用短小精悍的视频作为载体,将某一知识点或重点呈现在学生面前,突出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过程,将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结合在一起,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作为物理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有效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打造高效的物理课堂。

2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丰富物理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对于第一次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生而言,都是抱着好奇心去看待这门学科的,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去适当引导和启发,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求知的兴趣和动力,并长期坚持下去,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微课具有形象生动、直观逼真的特点,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神奇的物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电磁感应、原子弹爆炸、彩虹的形成、激光切割等,形象直观的演示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此外,通过微课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如银行卡工作原理、红绿灯工作原理、磁悬浮列车工作原理、电动车工作原理、卫星发射原理,还有如何治理噪声污染、光污染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增长见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正确预习,做好课堂教学准备 预习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2]。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预习并不在意,学生也没有明确的预习目标,所以无法取得理想的预习效果。随着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将下一节课将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简要讲解,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问题答案,使学生对新课知识形成初步了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如在教学“光的反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微课视频,简单介绍光源、人造光源、光速和反射定律等理论知识,并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光源?光在什么条件下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是怎样的?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预习活动。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微课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手段,集多元化、交互性、集成化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借助微课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可以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揭示光的反射与折射等内容时,往往无法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不易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知识表象。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利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设计生动有趣的微课教学课件,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形象演示光的传播途径,以及光从各个方向射向界面时发生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其中的规律。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可以促使90%以上的学生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帮助学生克服光路图的绘制难点,并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光的反射与折射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电流、电压的形成和存在”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难以理解,如当电路断开时,电路中有电压但是没有电流,很少有学生会理解其中的内涵。而利用微课进行形象逼真的模拟演示,可以将这一抽象的物理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到:电路断开时,导体中仍然有电子存在,只是这些电子并没有形成一种定向移动,所以没有形成电流。这就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物理教学的难点。由此可见,利用微课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将物理知识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可以降低思维难度,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呈现大量的物理实验,带领学生做大量的实践活动。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往往为了某一知识点,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提前准备,但是由于受到空间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理想效果。而借助微课这一教学形式,有助于降低教师的工作强度。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重点知识的讲解过程录制下来并制作成微课,借此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先提出问题:铃声是怎样产生的?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之后再出示五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触摸自己的喉结并说话,用手感受喉结发声时手的感觉。

实验二:用音叉和水进行实验,先将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手中,让学生观察水面情况;再敲击音叉并放入手中,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通过前后对比说明其中原委。

实验三:用一面没有发出声音的铜锣接触悬挂的乒乓球,学生观察到乒乓球是静止不动的;敲击铜锣发出声音后再次接触悬挂的乒乓球,学生发现乒乓球弹了出去,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声的物体产生了振动。

实验四:将豆子撒在鼓面上,当敲击鼓面时,上面的豆子跳动起来。

实验五:给学生出示一把吉他,当吉他没有发出声音endprint

时,琴弦静止不动;当拨动琴弦时,吉他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通过展示以上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如果物理教师将这一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视频,那么在将来的教学活动中就可以重复使用,因为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带着几种不同的乐器进行教学。可见,利用微课视频不但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微課视频直观展示,构建学生物理思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3]。良好的思维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而微课视频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如在教学“弹簧测力计”这一内容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让其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为此,物理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间接测量思维和研究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所谓间接测量方法,是物理探究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借助温度计中液柱的高低变化体现外界事物冷热程度的变化,即对温度进行测量;借助弹簧长度的变化来体现外界受力的大小变化,即对物体重量的测量。

以上都是通过间接测量思维达到研究目的的方式体现,是进行物理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弹簧测力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拉力器由于受到不同力的作用而被拉伸长度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弹簧测力计受力大小和弹簧长度之间的关系,继而引导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思考探究,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加强课后拓展训练,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课后拓展训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意在通过课后实践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后拓展训练主要采用作业和练习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单一乏味,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课业负担,而借助微课进行课后拓展,则能有效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微课视频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便于学生随时观看和练习,对于课堂没有听懂的知识也能反复观摩、细细品味,最终达到提升巩固的效果。

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磁现象、磁场、电磁感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概念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实施教学,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降低概念的抽象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对于学生不甚理解的问题,还可以回家反复观看,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3 结语

微课作为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前预习、课中讲解以及课后练习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对在教学上的应用问题要进行更为细致、透彻、深入的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物理教学,从而促进物理教学的优化,让物理教学改革之路越走越宽,不断优化物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兰兰.初中物理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初探[J].湖南中学物理,2015(4):13-14.

[2]金龙.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微课”教学法设计[J].高考:综合版,2015(7):17-18.

[3]李峰.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特点及改进措施[J].文理导航,2014(11):42.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微课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做个怪怪长实验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