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东乳源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
——以《拜堂歌》、《拜山歌》为例

2017-09-15 02:52陈哲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岭南音乐 2017年4期
关键词:乳源衬词乐段

文|陈哲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浅析广东乳源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
——以《拜堂歌》、《拜山歌》为例

文|陈哲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乳源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县,拥有得天独厚的音乐资源。其中,为瑶族人民长久传唱的歌曲《拜堂歌》、《拜山歌》,风格鲜明,特点突出。本文对这两首民歌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及唱词、演唱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广东乳源瑶族民歌的审美特征:具有优美的音乐旋律、富于乐感的歌词和植根母语的演唱。

《拜堂歌》 《拜山歌》 乳源瑶族 民歌特点 审美特征

乳源瑶族自治区位居广东省北部,是广东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情万种的瑶家山寨,成为孕育瑶族民歌发展的有机土壤。不论是山岭、田垌、也不论是割草耘田或是看牛、绣花,特别是节日聚会、举行宗教仪式时,到处都可以听到瑶族男女老少清脆悦耳的歌声,故瑶族又有“歌的民族”之美誉。

广东乳源瑶族民歌《拜堂歌》(见谱例1)、《拜山歌》(见谱例2)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民歌,其词句亮清、曲调优美,演唱起来空灵、悠扬、高亢,深受瑶族人民喜爱。

《拜堂歌》、《拜山歌》是用瑶族语方言进行对唱与合唱的,非常能体现瑶族特有的音韵与演唱风格,歌词里含有许多虚词、衬词,譬如、如“噢咦噢哎噢”“呀啊噢”等,在诉说情怀时显得委婉流畅、细腻优美。因此,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由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收录于献给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四十周年的文献中,使得二首作品成为探究乳源瑶族音乐文化特征的代表之选,为文艺工作者提供探寻、认知、研究乳源瑶族民歌的重要窗口。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两首歌曲的审美特征,以期对瑶族民歌有更深入的感知和体验。

一、优美的旋律

广东乳源瑶族民歌丰富,其音乐风格自成体系,按照民歌的内容可分为情歌、风俗个、古歌等几种形式,其中风俗歌占的分量较大,在民间宗教活动、宗教祭祀、节日喜庆、红白喜事中吟唱的歌曲,如《拜堂歌》、《拜山歌》等。

在瑶家人眼中,再也没有比大山更丰富的世界了。在天造地设的立体画卷里,山峰托起天脊,雄躯定位大地。它以云水养颜,以草木为衣。拥天地之灵动,听日月的呼吸。岁岁年年,用生命的底色演绎人间的蓬勃四季。 瑶族人是大山的主人。他们的先祖曾居富庶之地,为了生存不得已踏上悲壮的迁徙历程。一条谋生路,几代辛酸泪。只有宽厚的大山接纳了这个不畏艰难的民族。“南岭无山不有瑶”。在崇山峻岭丰沃的躯体上,他们挥刀舞锄,披荆斩棘,盖起了安身立命的居所,耕种了保障生息的五谷杂粮,延续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他们可以掬饮清凉的泉水,他们可以采撷滴翠的树叶,他们可以沐浴灿烂的晨曦。没有欺凌,没有歧视,只有坚定的咏叹,只有深邃的追思,只有大自然的馈赠和那呐喊一般的山歌陪伴他们就已经足够了。以广东乳源瑶族民俗歌《拜堂歌》(见谱例1)为例,这是一首委婉流畅、细腻优美的瑶族婚礼调,非常能体现过山瑶人独特的音乐审美情趣。

如图谱例1。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拜堂歌》这类婚礼调歌曲,多为二声男女对唱的民歌,它的曲式结构一般是上句和下句构成初始乐段动机,整首歌曲按照前面动机乐段变化重复四遍。但每一段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中间会加以乐段扩充、压缩、节奏变化等,让整首歌曲显得婉转流畅,音乐情感连绵不断,又有起有伏。其旋律313516变化较多,反复变换时值演唱,听起来荡气回肠。旋律中最高音为5(SO),最低音为6(La),并以3(Mi)音起头,6(La)音结尾。它的音域不宽,音程多采用三度、五度、偶尔有小二度结合,演唱时会出现长时间的音,宛转起落然后都回到6(La),有我们常见的宫调式与羽调式交替的特点和韵味。这是乳源瑶族民歌特有的调式特征,这种调式特征使广东乳源瑶族民俗歌音乐旋律十分优美。

《拜山歌》(见谱例2)这类祭祀歌曲,演唱形式多样化,多为无伴奏,男女对唱或一人唱众人和的山歌形式,演唱时常以抒发性的基本曲调为主要基调,半以真声,以体现该民族的粗犷豪放的性格。它的曲式结构一般是上句和下句构成初始乐段动机,整首歌曲采用主题动机带动全曲发展,形成一唱一和的曲调形式。旋律发展中大量运动倚音来突出瑶族山歌声调特征,乐句发展也有其独有特征重复每一乐句的后半段乐句语汇,营造出回声效果,但每一段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中间会加以乐段扩充、压缩、节奏变化等,让整首歌曲显得婉转流畅,音乐情感连绵不断,又有起有伏。每一乐句动机从三度MI-RE,MI-DOL开始,使得旋律线条相对平稳,它的音域不宽,音程多采用三度、五度、偶尔有小二度结合,演唱时会出现长时间的音,宛转起落然后都回到6(La),也是我们常见的宫调式与羽调式交替的特点和韵味。

如图谱例2。

谱例2的第一句上乐句音乐结束在“5”(so)上,宫调式特征明显,下句结束在“6”(la)上,羽调式的主音特征很明显,见谱例3:

谱例4

谱例5

谱例6

谱例7

上句和下句构成这首民歌的完整乐段,我们一般称之为单一曲式结构,接下来整首歌曲展开都是上面原始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而来,见谱例4:

上面谱例看分析,起还是“3”(mi)开始,中间有变化括充,最后结束时还是落在“6”(la)上,调式结构统一,歌曲下一乐段展开还是与最原始的第一乐段重复变化而来,见谱例5:

上面谱例看分析,起还是“3”(mi)开始,中间有节奏上的变化,乐句后还是结束落在“6”(la)上,调式结构保持统一,接下来的一句也是一样变化重复压缩第一原始乐段而来,见谱例6:

上面谱例可以看出从“5”(So)开始,乐句要比原始第一段要短很多,骨干音仍然可以看出是第一乐段的压缩而来,最后落音还是在“6”(La),调式结构还是保持统一,接下去最后一句我们还是可以看出音乐发展逻辑是仍然是变化重复第一原始乐段而来,见谱例7:

上面谱例可以看出还是从“3”(Mi)开始,中间节奏和旋律有一些变奏处理,最后还是结束在“6”(La)上面,调式还是与第一原始乐段保持统一,整首民歌变化统一自然天成,这就是瑶族音乐的特色,整首歌曲采用主题动机带动全曲发展,一气呵成。

二、富于乐感的歌词

如果把乳源瑶族民歌的歌词切分后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主旨词和衬词,而单纯从比例上统计,无实义的衬词比重远超过60%。从音素的角度考察,这些衬词直接由韵母构成,在发音上,不受声母的约束,具有响亮清脆的特点,无论是《拜堂歌》还是《拜山歌》,衬词的大量使用使得原本冷清而单薄的主旨歌词,变成热闹活泼,暗示了歌唱主体的内心情感。而主旨词在衬词的簇拥上,更彰显了主旨词对应之情景的气氛浓烈,换言之,衬词强化了主旨词的主体性。《拜堂歌》的演唱形式有:男女对唱、重唱、合唱,如果是合唱一般会有8人以上,声音统一,音色明亮清澈,具有原生态的美妙质感,听起来如天籁之音。其歌词中频繁使用衬词、衬句,常用的有“噢咦噢哎噢”“呀啊噢”等。几乎每句都有衬,有长衬音,也有短衬音,变化多端,这样就会让整首歌曲听起来更加绵长、婉转、悠扬,再加以原生态的演唱,如仙乐飘飘,让人身心舒畅。《拜山歌》的歌词中也是频繁使用衬词、衬句,常用的有 “啊”“噢”“呀啊噢”等,也是几乎每句都有衬,有长衬音,有短衬音,变化多端。这些也是乳源瑶族民歌的独特之处——歌词富于乐感。

《拜堂歌》描绘的是婚嫁场景,情景中,男主角即将成家,在跪谢爹娘时候那种感激、不舍与对未来生活向往的千言万语,却又无人说起的心情,通过衬词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没有衬词的参与,只有干巴巴的主旨词“拜爹娘”“脚跪地”则完全无法展现男主人此情此境的复杂情感。

几千年来,瑶族人民为了躲避压迫和民族矛盾,在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性格,而民歌作为他们族群社交和团结的重要手段,在各种重要节日呈现出非常强的族群粘性,如《拜山歌》为祭祖民歌,一般在盛大的祭祖活动中,由几十人或上百人合唱,因此,其乐感效果大不相同,给人以沉重肃穆的感觉,这种集体祭祀,集体唱咏的方式,通过主旨词和衬词的附和,与其说是表现了沉痛的心情,不如说,通过祭祀时,集体式的歌词唱咏,强化了瑶族人个体对集体的认同感,这里主要呈现的是族群交互性的特点。

在这宽厚的大山里,瑶族人创造着物质,探索着文明。听《拜山歌》,叙述万物形成,诠释大自然对瑶族人创世艰辛的呵护,字词婉约动容,你再听《拜堂歌》那婚丧嫁娶,讲究自由质朴,既有民族文化交流,又有古风秉承,美酒香茶摆长席,一片笑语歌声;把怨艾融化,让真性提升……

三、植根母语的演唱

瑶族人民自古以歌传情,以歌代言。他们歌声表达思想感情,歌颂劳动,赞美爱情,亦用歌声鞭挞、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由于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歌谣便成为瑶族记述历史、民俗、生产劳动、道德伦理、民间信仰的重要方式,传抄珍藏之歌谣,被视为与“宗谱”、“典章”一样珍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得以传承、创新,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一)方言咏唱,即兴感强

中国各民族的民歌,基本都是用本民族方言土语来演唱的,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像《拜堂歌》、《拜山歌》中的“噢咦噢哎噢”“呀啊噢”等,就是口语入歌词的例证。瑶族方言大部分是由单音节语音组成的,在演唱中声韵的单音字义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声调,另外还有语调的强弱、快慢、长短,音调的起伏以及演唱者音色不同等差异,加上没有固定的音乐格类,因此演唱起来灵活生动,正所谓,情之所至,歌而咏之,具有非常强的即兴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语言也养育一方音乐。瑶族方言的特点在《拜堂歌》、《拜山歌》中展露无遗。

(二)衬腔渲染,情景交融

衬腔大多和歌曲旋律有着密切联系。就瑶族民歌而言,没有衬词就没有其本色风格。往往一首歌的衬词就确定了一首歌的情感和音乐气质。衬词有多种气质,包括宣叙式的、间插式的、称谓式的等等。虽然一般衬词没有具体含意,但借由它们却可以深沉地宣叙人生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礼赞。因此,衬词对瑶族民歌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演唱中音乐结构审美特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瑶族民歌有相对固定的模式结构和旋律特点,在唱腔中有一个基本调,后面会根据前面的初始乐段来展开音乐情感,再融入每个演唱者自己的唱腔特点,有一定的自由发挥性,使得词曲、演唱、情感、意境四者合而为一,听起来既优美又富有变化。因此,乳源瑶族民歌所体现出来的各类元素,不论是曲词还是演唱形式,都是该地区丰富的民歌种类中的瑰宝,所以素有乳源瑶歌,瑶语叫"拔勉钟"、"赛花柄",汉语的意思是"赛过花朵的语言之美称。

(三)歌唱舞蹈,密切相连

舞蹈与狩猎、农事和祭祀等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瑶族传统的鼓、歌、舞又常常融为一体,即鼓之、歌之、舞之。主要有长鼓舞、铜鼓舞和陶鼓舞等。瑶族歌舞是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丰富和满足了瑶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桂东瑶舞活跃、丰富瑶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及作用,主要通过自娱性、自教性、观赏性、交际性等方面来体现。例如上面民俗歌《拜堂歌》、《拜山歌》在歌中舞,在舞中歌,又歌又舞,主题鲜明、都从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群众的意志、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人们每唱一支歌,就会有伴随舞,在歌舞中都会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进而用之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寓教于乐、自乐自教的功能。

结语

本文从乐理层面,歌词层面,以及表现方式解读乳源民歌的审美特征。瑶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歌唱方式,注重歌唱者情感的渲染,因氛围而渐及歌咏者的内心世界。可以说,乳源瑶族民歌的唱咏方式是即兴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歌咏选词是素雅的,歌之情感是浓烈的,表现的社会关系是交互的,乳源民歌具有优美的音乐旋律、富于乐感的歌词和植根母语的演唱审美特征。

[1]胡怀琛《中国民歌研究》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M} 1925.

[2]王运凤编《乳源歌曲选》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学艺术联合会出版社 2003.3.

[3]程天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4]盘才万讲述;简锐刚编著《乳源瑶族》花城出版社2014.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岭南音乐史研究》15BD046)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乳源衬词乐段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东方红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渔舟唱晚
侗族情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君临天下
作品《黄水谣》曲式分析及情感处理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